02 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變化趨勢原因(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时间:2024-06-03 14:00:52 编辑: 来源:

>簡單來說,就是雄安是國有化主導,而海南是接軌西方市場經濟。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走到了一個非常關鍵,同時也是非常難受的瓶頸關鍵階段了。

而這樣的瓶頸,每一次都是先開辟實驗田,選擇城市和地區進行非常規政策嘗試。

這也是中國深圳經濟特區的由來,而放到今天來看,也是雄安和海南的立足之本。

深圳離北京很遠,貼近香港。

雄安就在北京旁邊,可以完全保障政策力度。

而香港還有西方意識形態殘渣余孽的污染和影響,施展不開。

對外,下一階段的中西經濟格局需要探出一條實驗之路,需要在后疫情時代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尋找和世界重新連接的新方式和新路子。

那么,這條路,誰來走更合適?

顯然就是海南,從這個本質對比上來看,雄安是國家政策管控經濟試驗田,是大國戰略。

而深圳受限于香港(經濟已經超越香港,但是缺乏地理絕對優勢和環境條件),不適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天的海南,就是昨天的深圳,和雄安屬于同一個時代的經濟試驗田,目的不同而已。

雖然30多年的政策機遇錯失,但是一路過來,該吃的虧也吃夠了,打怪經驗也攢足了。

等待海南的,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價值升級機遇。

雄安是對內的,所以是千年大計,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海南則是對外的,是對西方所傳達的一種態度;

香港是自家的,行差就錯需要教育歸化,深圳是魯莽的,在資本化金融化的道路上正在接受撥亂反正的洗禮。

而海南,是中國在下一步,對于全球經濟的一個態度。

三、寫在最后:對于海南封關效率提升,幾個思考觀點的分享。

1、海南封關的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結合不同角度的信號和需求來看,面對全球后疫情經濟環境和大國博弈的不確定性,這個效率可能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沒有什么值得反駁質疑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體制的特征。

在之前公布的海南自由港時間表中,2025年要徹底封關。現在都2021年了,這個進度計劃提前完成,是大概率的事件。

所以,對于有想去海南進行房產投資,經營占位打算和想法的群體,窗口期可能會越來越短。

2、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值得關注。

不鼓勵炒房,堅決反對哄抬房價,但是對于在海南長期生活發展的群體,對于未來海南自由貿易港有所期待的群體,建議在海南買房的動作,要盡快抓緊。

海南買房三個梯度,一是三亞和海口沒有爭議,二是東側沿海,三是瞻洲市及附近城市。

在封關以后,房產的資產屬性在海南或許會得到徹底改寫,而且會有來自外國的資本需求和居住需求擠壓,未來海南的房價是有不確定性的,而海南好城市買房的購房資格限制,不用多說,全國最難毫不夸張,所以當前如果條件符合,有資格買,就不要太糾結了。

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和環境中,擁抱確定性才是明智的選擇。

3、對于年輕群體來說,海南在接下來很有可能,也有潛力成為一個新的深圳,今天的深圳,早已不是“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機會沃土,滿地黃金的理想城市了,在城市過度資產化,金融化問題沒有得到緩解和解決以前,深圳就是一個出賣青春賺錢的地方。

而對于追求財富爆發,期望獲得彎道超車的年輕群體來說,海南或許是一個備選的方向。

當然,也不用急于一時,盲目就去,自貿港也不是一天就建設發展成熟的,在選擇去海南發財嘗試以前,時機,個人能力,發展思路,更重要。

文章鄭重聲明:

本文僅作為認知交流和思考分析所用,至于是否正確合理,還需要等待時間的驗證。

并且熊貓也樂于在財富之路上的一些認知思考和理解和各位分享交流

文章沒有任何投資建議和投資引導,投資有風險,都是成年人,風險自擔是最基本的價值認知。

以上。

2021年,經濟波動和暗流涌動正在恢復平靜,但是影響視野的大霧依然沒有散去。

預祝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能夠心志堅定,做好準備,在2021年實現迷霧沖破,快意逐浪!

文章就寫到這里。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能夠喜歡。

或贊或罵,還請留個聲音,求同存異,共同成長。

思考,是對世界的尊重。探索,是對未來的準備。

每個人,都沒有選擇時代的權力,但是時代絕對可以選擇人。

這是一個長期主義的時代,是一個眼界和思維決定的未來。

希望能與有偉大格局和理念的群體同行。

做時間的朋友,做時代的弄潮兒,做命運的主宰,做財富的主人!

僅以此文,與各位讀者朋友,分享。

關于這個話題,大家如果還有什么意見和看法,歡迎在下面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熊貓地產觀,講究和追求的就是在紛雜繁亂的信息時代,輸出一種稀缺,寶貴的經驗。

這就是本人自媒體的態度和初心:不做什么大路貨,通過寫作分享,記錄對世界的認知。

熊貓不稀罕嗎?你覺得我的文章不稀罕嗎?哈哈哈哈……

不當什么專家,也不敢大言不慚說自己高明,只想通過寫作分享,心存善念,廣結善緣。

分析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其成因

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貿易順差變成貿易逆差。

原因:

1.迫于歐洲各國的強勢武力,中國在晚清陸續簽定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沿海幾個城市變為通商口岸,開始與各國通商并修改關稅方案,改變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2.由于16,17世紀歐洲各國的航海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歐洲各國開始了擴張殖民地并進行殖民貿易。西班牙,英國和荷蘭憑借海上實力先后成為世界霸主,控制國際貿易 和重要海線。而中國只是由鄭和去各國贈送禮品,并且迫于海上倭寇,在與西方貿易上無太大發展。

3.中國主要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對外來貿易品基本沒有什么需求。但是英國等國家正處于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對資本的擴張很熱衷,賠錢的買賣他們很劃不來。因此向中國輸入鴉片,進行非法貿易,從而造成了貿易逆差,使大量白銀流入外國。

中美貿易逆差產生原因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場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場需求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選擇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關,兩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 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于高檔產品。由于中國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較低,中國市場能夠形成購買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對華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產業轉移所導致 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

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從而韓、日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

4.中美貿易逆差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美國的大量順差來自貨物貿易。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是世界服務貿易最發達的國家,提供的服務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

5.對華的直接投資掩蓋中美貿易逆差 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投資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

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逆差”。 

6.統計方式的不同夸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中美雙方應該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雙方在貿易統計數據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于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且之間的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擴展資料:

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歷史、現狀、及趨勢)和原因分析

都是自己寫的,可不是粘貼的,要采納哦。

中國貿易對外開放一直到鄭和七下西洋:此時及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大國姿態接受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或政權的朝覲、納貢、貿易等。

——明朝末年由于倭寇東南沿海騷亂,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期間對外貿易一律緊閉,但是中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給自足的國度,吸引無數外國商人偷渡、走私、買賣,賺取中國的白銀。

鴉片戰爭后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清政府全面對外開放,但是由于關稅沒有自主權,就是關稅實行對外國商人有利,對民族資產階級不利的關稅政策,使得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愈發貧困落后,此外還要擔負大量的稅收,用于清政府對外戰爭賠款以及修建鐵路等供外國商人更好地建工廠、榨取中國白銀。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實行,商品經濟基本在大陸消失,也就沒有對外貿易交流的基礎,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對象是蘇聯和東歐,而且貿易總額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定制、加工、以及出口,貿易靈活性及供需性彈性很差。此外西歐及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流入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后,恢復了商品經濟和大部分市場條件,允許外資企業進駐中國進行投資、生產、銷售、賺取中國大陸白銀,但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經驗、高質量的商品供民族資產者學習、運用和實踐,此外關稅完全自主,由我國政府和人民決定關稅的導向。

加入世貿組織后,和世界市場經濟更加融入一體,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基本條件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門檻,所以我國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入到世界貿易市場大環境下,不再進行貿易保護,大幅降低關稅,歡迎世界上各個投資商。缺點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場變化的影響,使我國市場經濟不穩定,不過還好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從計劃經濟體制繼承來的,對市場的控制能力較大,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

我國經濟發展 外貿擴大 為什么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請詳細分析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總量由1985年的8964

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余萬億元,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5年的15

64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

56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1985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

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隨著依存度的不斷增長及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外貿發展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外貿依存度上升速度過快,數值偏高外貿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一國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

當時我國的外貿管理實行中央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機制,外貿依存度僅在7%-10%之間;第二個階段是2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