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如何促進對外貿易(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时间:2024-06-03 07:05:23 编辑: 来源:

生活用品等商品的進口關稅。2008年,我國又進一步調整了進出口關稅,主要涉及最惠國稅率、年度暫定稅率、協定稅率和特惠稅率等方面。調整后的關稅總水平為9.8%;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降至8.92%。二是調低出口商品退稅率。近年來國家幾次調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2007年7月進一步取消了553項"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同時降低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進出口稅收政策的調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外貿順差過大矛盾,有利于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也明顯促進了部分能源和資源性商品、關鍵零部件、先進技術裝備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進口。但是,由于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率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間非常有限,調低輕紡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些行業的出口競爭優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因此,中國應堅持兼顧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體制內,利用多雙邊渠道,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來解決爭議。近年來,中國在擴大市場開放、保護知識產權、促進貿易平衡、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規范進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充分照顧到貿易伙伴的關切。在協商不能解決爭端的情況下,中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與貿易伙伴的貿易爭端,維護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和解決我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這是我自己寫的,但有些是書上的觀點,還有從網上查了點資料,這位仁兄你看著辦吧!能不能幫上你!我是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的

在中國加入WTO之后,我國應該如何利用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來大力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

摘 要: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我國究竟應按比較優勢理論,還是競爭優勢理論來指導我國的對外貿易問題,一直有所分歧。主要因為中國地域太大,人口太多,往往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就都大于歐洲的中等國家的面積和人口。所以,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在我國的運用,不能一刀切,而應分地區來看,資本密集的地區如上海,可以發展競爭優勢;勞動密集的地區如貴州,應充分利用其勞動力豐裕的比較優勢。

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區域分割

比較優勢理論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指導思想,然而現實中不少發展中國家卻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和“貧困化增長”的現象,陷入了“比較優勢陷阱”。(洪銀興,1997)因此,有的學者倡導中國應該發展競爭優勢,打造自己核心競爭力。然而,生產要素存在匹配效率的問題,單方面加大對某一要素的投入,而不變動其他相關要素,不僅全要素生產效率難以提升,而且此要素本身效率也難發揮,從而邊際效益遞減(林毅夫,2002)。

兩種觀點都是從我國總體宏觀的角度上分析和把握的,正是比較優勢理論的運用才促成了我國改革開放這些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現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促使學者從競爭優勢理論的角度來尋求解決方法,以促進我國貿易和經濟的良性發展。雖然上述兩種理論某種程度上都是適用中國的現實的,但近年來卻時有爭論。本文認為,主要是中國地域太大,人口太多,往往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就大于歐洲的中等國家的面積和人口。錢納里曾在《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一文中指出,大國指的是人口2 000萬以上的國家結構,從這點看,我國是名副其實的大國。而且中國存在著區域的二元經濟結構,既有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市,又有經濟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有些東部發達地區的各項經濟指標可以與中等發達國家相媲美,而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卻要落后很多。因此,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理論的運用不應該“一刀切”,而應該分地區實行,對于東部發達地區主要推行競爭優勢戰略,輔以比較優勢;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著重推行比較優勢戰略,輔以競爭優勢,甚至專一采取比較優勢戰略。

一、現階段比較優勢在我國運用所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主要指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從一國生產要素豐缺的角度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就是看各國資源稟賦差異造成的比較利益差異,各個國家應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加入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對外貿易的比較利益結構。發展中國家缺乏資本和技術,而具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應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具有資本和技術資源豐富的優勢,應專業化生產和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從這個理論上看,我國的出口主導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比較優勢理論需要一系列嚴格的前提假定才能成立,這與現實經濟相差很大。雖然從1957—2004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0.6%提高到93.4%,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則由79.4%下降到6.58%,基本實現了出口結構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有了極大改善,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總體上說,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和進口的比例由1993年的2.9%和2.6%分別上升到2005年的7.4%和6.1%。自1995年以來,中國出口和進口的年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8.9%和17.9%。其中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繼續下降,工業制成品比重繼續上升。2001年兩者比重分別為9.89%和90.11%,第一次達到10∶90的狀態。而到了2005年初級產品出口和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分別為***3%和93.56%。其中,外商投資的企業,其出口額從1998年的886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4 441.8億美元。其出口份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也由48.2%上升到58.3%,是我國最主要出口部門的地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與當地企業合資或合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市場的要素優勢,降低自己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能享受到中國合資或合作企業所提供的市場信息、銷售網絡、人力資本、與中國其他企業的聯系、與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有關中國的法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在這個國際化生產鏈條中,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內分工類型在總體上仍以垂直分工為主,這種分工類型使得中國出口呈現出低級化狀態。中國處在相對次要的地位,所獲附加值很小,且難以獲得核心技術和培育國際化的品牌。外資投資企業出口份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增長,表面上優化了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但由于出口規模過大,是我國外貿順差的主要造成者,貿易順差的擴大導致了我國貿易摩擦的頻發,而中方資本的收益卻相比較小,且在某種程度上惡化了我國的國際市場環境。

二、分地區實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從比較優勢理論來看,我國應該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我國卻沒有簡單的依據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分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玩具,服裝,簡單電子電路)一直在我國出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出口大量的高尖端產品。我國的出口結構是一個人均收入水平相當于我國三倍的國家才具有的(丹尼·羅德里克)。這是因為我國既有東部發達地區又有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如下表。

用人均GDP來表示一國資本相對勞動力的豐裕程度,從整體看我國的資本豐裕度比較低,但分地區來看,在我國既有像上海這樣的資本相對充裕的地方,又有像貴州這樣的資本相對匱乏、勞動力相對豐裕的地方。因此,類似上海這樣的地方從比較優勢來說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且其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存量比較高,可以通過加大研發、創新力度來培育自身的競爭優勢。像貴州這樣的地方則應該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根據適用勞動力密集程度的不同選取四個行業來分析:服裝、紡織、機械和化工,四個行業的資本密集程度依次增強,而勞動密集程度依次增強(彼德·K.斯科特)。

借用下圖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來表示在國際貿易中按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的情況。

這樣,四個行業分割出A、B、C三個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區,一個國家在所屬區域外發展某產業將會導致負利潤,因此追求GDP最大化的國家會固定在其所屬區域內專心發展兩個產業。假定拉美的經濟體位于B區,他們產品組合中的勞動密集型部分與中國勞動充裕的部分相交迭,而產品組合的資本密集型部分與美國的資本充裕部分相重疊。如圖所示,國家之間產品組合的重疊說明兩國具有相對相似要素稟賦。由于我國國內要素差異很大,從而使我國能夠跨A、B兩區,意味著我國既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又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分布A、B兩區內我國的各地區反映了這種狀況。

三、各地區實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路徑選擇

從上面我們看出由于地區差異的存在,我國一方面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同時說明我國是一個“超大國”,各地區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或兼有二者等不同的貿易策略。

首先對不同的地區我們應采取不同的貿易策略,在上海我們應通過投資帶進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培育競爭優勢。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征,全面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加大自主創新和二次創新的能力,培育要素的核心競爭能力,使企業逐步掌握自主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獲利。而像在貴州這樣勞動力相對比較充裕的地方我們應采取比較優勢策略,來引導企業增強其自生能力,獲取貿易分工的比較利益,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其次,從表中我們看出,上海等處在表左欄的地區不僅資本相對豐裕,而且高級人力資本也相對豐裕,高級人力資本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而貴州等處在表右欄的地區的勞動多屬于簡單勞動,我們知道復雜勞動相當于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處于左欄的地區尤其處于左欄上部的地區要充分利用其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提高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人力資本投入,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獲取較高的貿易收益。而貴州等處在表右欄的地區,尤其是陜西、四川和重慶等地這些區內有不少可以承當地區增長角色的城市,這些城市在吸引外資時應著重吸引跨國公司來建立研發中心,通過技術外溢來取得某些行業的競爭優勢。但對于表右欄的大部分地區來言,應該發揮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

總體來說,對于東部發達地區主要推行競爭優勢戰略,輔以比較優勢,但這里的比較優勢其要素的質量也相對較高,譬如人力資本稟賦的比較優勢;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著重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個別地區輔以競爭優勢,甚至專一采取比較優勢戰略。并且即便同一省內,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又有某些要素優勢的地市縣對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權重取舍也應不同。這就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和企業家共同協商,研究制訂真正適合當地情況的貿易策略。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第1卷,2002,(2).

[2] 洪銀興.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兼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理論的缺陷[J].經濟研究,1997,(6).

[3]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trs? Dani Rodrik,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4]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vhinese exports,Peter K. Schot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 作者:韓慶凱)

談談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您好,原因如下:

1.中國政府實行政策性貶值與出口創匯政策,推動中國外貿出口。

2.國內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