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促0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中國食品工業經歷哪些重要階段)

时间:2024-06-01 18:57:10 编辑: 来源:

。《標準化法》有三方面法律規定對食品工業標準化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一是標準分為四級,即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有些食品產品標準一時難以制定國家標準,但又需要在食品行業作出統一規定,利用行業標準這種形式對提高產品質量,規范市場行為都有重要作甩二是標準分為二類,即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有些食品產品具有自身特色非安全性指標不宜嚴格限制,制定推薦性標準讓企業自愿采用,有利于發展市場經濟。三是確定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制定標準、審查標準草案各個程序的法律地位有利于發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作用,有利于統一協調食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發展規劃。

三、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清理整頓階段90年代初期是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清理整頓,亦即調整階段。

18日,國家技術監督局在北京召開全國貫徹《標準化'法*>工作會議。會議的宗旨是依照《標準化'法*>及其配套的法規,動員和部署清理整頓現行標準,使標準化工作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會議提出了新時期貫徹《標準化法>>的方針即:理順關系、提高水平、改善結構、促進實施、加強監督。國家技術監督局要求各部門、各行業用3年時間,完成現行各級標準的清理整頓。

1993年10月20日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公告,公布了清理整頓后列為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食品標準共232項。清理整頓后有108項原食品國家標準調整為行業標準;商業部批準、發布的198項原強制性食品部頒標準、專業標準和行業標準,全部調整為推薦性食品行業標準;輕工業部批準、發布的174項原強制性食品部頒標準、專業標準、行業標準,調整為23項強制性行業標準、151食品標準化專欄中國標準化2001.項推薦性行業標準。

四、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鞏固充實階段1999)是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鞏固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修訂“標齡”較長、水平較低的標準制定市場經濟急需的產品標準。衛生部門修訂了140項食品衛生標準和食品衛生檢驗方法標準。食品添加劑有關主管部門修訂了28項食品添加劑標準。一些重要的食品標準如《軟飲料的分類》、《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嬰幼兒食品系列標準、乳和乳制品系列標準、嬰幼兒食品檢驗方法標準、茶葉檢驗方法標準、冷凍飲品系列標準、方便面標準、白砂糖標準、食用鹽標準等都得到修訂。制定、發布了一批重要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管理標準,如《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飲料酒的分類》、《生豬屠宰操作規程》、《畜肉屠宰加工通用技術條件》、《解凍分割牛肉》、《瓶裝飲用純凈水>、《橙、柑、桔汁及其飲料中果汁含量的測定》。

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經歷四個階段,到1999年已經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配套性較強、基本完整的食品工業標準化體系。

截至2000年12月底發布食品國家標準KB5項行業標準1089現按標準的類別劃分:食品加工產品標準509項(國家標準133項行業標準376項)食品工業基礎標準及相關標準116項(國家標準69項,行業標準47項)食品檢驗方法標準1060項(國家標準479現行業標準581項)食品及加工產品衛生標準164項(國家標準)食品包裝材料及容器標準54項(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標準221項(國家標準136項,行業標準85項)食品工業標準化體系表共劃分為19個專業,其中的谷物食品、食用油脂、屠宰及肉禽制品、水產食品、罐頭食品、食糖、焙烤食品、糖果、調味品、乳及乳制品、果蔬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品添加劑、蛋制品、發酵制品、飲料酒、軟飲料及冷凍飲品、茶葉等18類專業的主要品種都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產品執行合法備案的企業標準五、采用國際標準概況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的食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有一部分注重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主要采標對象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農產食品標準(ISO/TC34)、國際食品法規委員會(CAC)標準、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標準、美國食用化學品法典(FCC)、日本工業標準(18)、美國谷物化學協會(AACC)標準、美國精油協會(EOA)標準、蘇聯國家標準(OCT)等。在現行140項食品加工產品標準(國家標準)中,等同、等效或非等效采用國際標準的有24項,占17%;現行61項食品工業基礎及相關標準(國家標準)中,有4項非等效采用國際標準,占6.5%;現行475項食品檢驗方法標準(國家標準)中,有63項等同、等效或非等效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占13.3%;現行133項食品添加劑標準(國家標準)中,等效或非等效采用國外先進標準的有29現占21.8%.現行食品行業標準中非等效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的只有23項(食品加工產品標準4項、食品工業基礎標準2項、食品檢驗方法標準1項、食品添加劑標準16項)。

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等同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9000質量管理體系系列標準。這個體系對標準化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標準本身已不再僅僅局限于技術規范,而是擴展到管理領域,為企業實現有序、有效的質量管理提供了指導和方法,為貿易中的供需雙方建立信任、實施質量保證提供了通用的質量體系規范。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推行1SO 9000系列體系認證工作到1999年我國近6萬家食品企業中,獲得LSO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并得到國家承認的有320家,約占053%.六、食品標準的兩套體系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體制原因食品標準形成兩套體系食品標準體系和食品衛生標準體系,同類食品的產品標準,既有食品標準又有食品衛生標準的重復標準約有50項。兩套標準中指標有差異、互不協調,給監督檢查和企業執行標準造成困難。

眾多食品企業呼吁,食品標準兩套體系亟待統一。

七、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主要成績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985年11月成立。經過17年艱苦努力,促使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有了重大改變。到90年代中期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標準化體系,技術委員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1.實現了統一協調計劃,集中審查標準草案。

技術委員會成立后,經過協商實現了統一協調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根據協調的計劃,有關部門按分管的行業范圍分別制、修訂食品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標準草案由技術委員會或分技術委員會集中審查(食品衛生標準和食品添加劑標準除外)2標準水平有顯著提高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在原部頒罐頭標準基礎上制定的112項罐頭系列產品標準,改進了六七十年代對微生物要求的不合理指標,按商業無菌考核產品,已與國際標準接軌。其他食品標準,如啤酒、食用酒精、茶葉、99%味精、碳酸飲料、嬰幼兒系列食品等產品標準,均已達到國際水平或國外先進水平,有的超過國際水平。

3.組織制定了對保護消費者利益有重要意義的《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和《特殊營養食品標簽》。隨后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制定了《飲料酒標簽標準》。

4為提高食品企業的現代化總體水平,推行良好加工規范,組織制定了罐頭廠、白酒廠、啤酒廠、糕點廠、食醋廠、醬油廠、蜜餞廠、食用植物油廠、乳品廠、肉類加工廠、面粉廠、飲料廠等12種類型的食品企業衛生規范。

5開展了食品通用理化試驗方法調研工作,組織制定了9項食品通用理化試驗方法。技術委員會組織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和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分別制定了食品中氯化鈉、總酸、水分、灰分、蛋白質、脂肪等6個方法標準,1990年和1993年相繼發布為推薦性國家標準。隨后組織中國農墾北方食品監測中心制定食品中葡萄糖、蔗糖、淀粉測定方法,1996年發布為推薦性國家標準。

6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飲料分析技術攻關項目自1993年開始,經歷4年多,于1997年3月完成了《橙、柑、桔汁及其飲料中果汁含量的測定》。該標準是飲料分析技術的重要科研成果,經權威專家評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項標準為質量檢測機構鑒別和判定真假橙、柑、桔汁及其飲料中果汁的含量提供了法規依據,起到規范飲料市場,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重要作用。

7.制定了兩項食品基礎標準《食品工業基本術語》和基礎用語,修正了教科書、辭典中不確切的術語定義。《食品標準編寫規定》統一了各級食品標準的編寫格式和編寫內容。

8會審、函審了一批食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草案。

32項難度較大的食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13項茶葉理化試驗方法、16項嬰幼兒食品標準、《麥芽糖飴(飴糖)>>、《面包》和:〈清型蛋白飲>等32項標準的起草單位、歸口、關鍵指標、編寫格式等問題都有些爭議,經技術委員會反復協調,召開專家會議,使32項標準的起草、報批、發布圓滿完成。

7個分技術委員會。

經過第二、三、四次年會醞釀,第五次年會協商通過,又經反復協調已建立了水產食品、罐頭、制糖、飲料、釀酒工業發酵、兒童食品等7個分技術委員會。其中罐頭、飲料、釀酒和工業發酵等4個分技術委員會在制定各自專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貫徹標準,強化行業標準化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成績。

包頭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我市經受重大考驗并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中共包頭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支持監督下,我們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中央、自治區擴內需保增長的各項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解近憂謀長遠的有力措施,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工作任務,實現了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160億元左右,增長17.5%左右(根據第二次經濟普查修訂數據預計),繼2006年跨過千億元大關之后,三年時間再增千億元總量。財政總收入完成244.2億元,增長19%。

———拉動內需實現新突破。年初確定的592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全部開復工,其中竣工項目達到312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00.3億元,增長3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17.7億元,增長19%。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089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26元,分別增長10.7%和10.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8950元,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5522元,分別增長16.6%和11.2%;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8%。為人民群眾興辦的20件48項好事實事項目全部完成。

———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7%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0%以上,二氧化硫減排2300噸以上,化學需氧量減排100噸以上,圓滿完成了自治區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空氣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數達到308天,比上年增加13天。

———城市形象呈現新亮點。2009年我市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建國60周年中國城市發展代表”、“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實施暢通工程模范(一等)管理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100個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項目如期竣工,文明城市建設成果繼續鞏固和發展,城市品位和形象進一步提升。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堅持把保工業作為保增長促發展最緊迫、最關鍵的任務,下大力促投資、扶企業,推動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增強了工業經濟的總體競爭力。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04億元,增長24.5%;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增長2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