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俄羅斯對外貿易現狀及中俄關系(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时间:2024-06-02 10:01:01 编辑: 来源:

>同時,俄羅斯為加入wto,大幅度削減關稅,也為雙邊貿易發展帶來了利好消息

自此,中俄貿易在經歷十年的磨合期后,終于走出了低迷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俄貿易還停留在以政府行為為導向的階段,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

(二)貿易結構與貿易逆差 1

貿易結構

中俄貿易另一特征是貿易總額長期偏低

直到2005年,中俄貿易在經歷了37%的高增長后,其占中國外貿總額仍僅為2%,占俄羅斯外貿總額也不到6%,2006年該份額又有下滑

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貿易結構的初期特征

兩國貿易主要集中在最終產品的交換上,沒有深入到要素市場通過工程推進成為可持續向對方出口的國民經濟成分

在產品貿易發展上,兩國都運用資源比較優勢

俄羅斯向中方出口轉向能源和原材料,它們不僅比中方生產成本要低廉,而且部分產品是絕對優勢,中方沒有相應產品

可以想象,如果俄羅斯不單向中方出口原材料產品,而是將自己的能源材料工業產鏈跨境延伸,當石油管道引人中國后,像英國bp公司在美國設立加工廠那樣,催化裂化原油,并再行拉長產業鏈向美國消費者提供石油服務,從而以工程推動產業鏈跨境延伸為特征,貿易結構由產品市場深入到要素市場

在整個產業鏈序列的各個環節上與中方貿易,結果是貿易總量因結構拓展而增大,而且因具備了可持續存在的出口類國民經濟成分具有了可持續存在的潛力

中方對俄貿易也應該采取上述方式

這也是中美、中歐和中日貿易占據中國貿易大部分的結構原因

其二,拓展貿易構成不僅有產品市場貿易的瓶頸,還需要解決制度問題,正是因為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外開放起步較晚,致使兩國對外貿易制度、法規不完善,無法為雙邊貿易提供由產品市場深人到要素市場提供良好的環境

其三,中俄兩國雖然毗鄰,但因國土廣袤,鄰國優勢并不十分突出

中國的經濟重心在東部,而俄羅斯的經濟重心在西部,兩地相距甚遠,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雙邊貿易的成本

但如果將雙方貿易通過工程項目拓展到要素市場上,這種成本劣勢將改變

中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美國、歐盟和日本,與中國在地緣政治利益一致的程度都比不上俄羅斯

如果中俄貿易能再上一個臺階,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無疑有了一個可依托的、在地緣意義上有優勢的戰略伙伴

2

中方持續逆差

兩國貿易自開展以來,中國一直處于人超地位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多年來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大項大都集中在重工業、能源等高價值商品上,而中國則以出口低價值的輕工制品為主,貿易品價值量的差異使中方長期處于出超地位

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結構不斷升級,中國對俄出口品價值也逐步提升,例如,機械電子等高附加值產品已成為中國對俄出口的大項(見圖2)

從這種貿易結構來看,中方的逆差主要體現了兩種力量的對比:世界油價上漲拉動的俄羅斯能源、原材料等出口品價格上漲與中國制造業發展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開發所促進的高附加值、強競爭力出口品的出口額上漲

現在的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如何??

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不可能好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普京的全部的政治的資本來自于蘇聯的解體,因此普京始終是斯大林的蘇聯的制度的最積極的、最深刻的和最猛烈的批評者,這是中國的政府與普京的最大的意識形態的障礙。

二、俄羅斯的現在的共產黨是普京的政府的最主要的反對的力量(至少是最主要的制衡的力量),因此普京必然地會擔心發展與中國的政府的任何的友好的關系都可能向整個的俄羅斯人傳達一個不利于普京的政府的信息,普京也必然地會擔心這將鼓勵俄羅斯的共產黨想入非非。

三、俄羅斯人對于西方的親近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在最近的幾百年之中享受了太多的與西方人發展密切的關系的好處——俄羅斯人通過這種密切的關系從西方人那里獲得了他們想我獲得的包括宮廷的禮儀、優美的藝術和正確的認識的方法在內的一切,因此俄羅斯人不僅非常地崇敬西方人,而且都樂于把自己視為西方人(歐洲人)(整個的世界都一直在享受西方人在最近的幾百年創造的無限地豐富的文明的成果,但是在西方人的世界之外,只有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從而對西方人充滿了崇敬和感激,與此相反,伊斯蘭教的世界和中文的世界之中的無數的人一直在制造對于西方人的一切的仇恨)。與此同時,俄羅斯人是極端地歧視中國人的,這種歧視既是與中國的上層社會對于西方的敵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也是與中國人的上層社會把成吉思漢視為自己的民族的最大的英雄聯系在一起的,——俄羅斯人的上層社會因此而斷定中國人的上層社會缺少最基本的常識,俄羅斯人的上層社會認定自己正好與中國人的上層社會缺少最基本的常識的狀態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西方人是人類的文明的偉大的使者而侵略中國、侵略俄羅斯、侵略其他的西方國家的成吉思漢是人類的文明的最野蠻的魔鬼。

中國人的上層社會已經到了擺脫對于西方的敵視和對于成吉思漢的崇拜的時候了,中國人的上層社會已經到了放棄依靠在國際上選擇盟友的方式(選邊站的方法)來確立自己的國際的地位的時候了;中國人的上層社會已經到了依靠自己的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行動確立自己的國際的地位的時候了;中國人的上層社會已經到了聽取孔子關于個人和國家的觀點的時候了:任何的行為正義的個人或者國家都不可能永遠地被他人或者他國孤立,任何的行為正義的個人或者國家都會因為自己的正義的行為而贏得廣泛的朋友。

把《三國演義》的思維帶入個人的生活之中和國家的生活之中對于個人和國家都將是悲劇性的。

如何看待中俄關系!?

中俄關系后冷戰時期的現狀與前景 當今世界正處在復雜而深刻的變動之中,舊的國際關系格局已經消失,而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尚未形成

在這種變動過程中,中俄這兩個世界大國的相互關系是世人關心的問題之一

近現代史上中俄兩國的關系充滿了令人難以理解的種種曲折

蘇聯曾經同時支持中共和國民黨這兩個在國內政治戰場上撕殺的對手;當毛澤東滿懷革命成功的豪氣拜訪蘇共兄弟時,他卻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區的客宅,而久久進不了克里姆林宮;緊接著蘇共與中共的“蜜月”的,卻是牽動整個國際共運的翻臉相向,最后雙方甚至走上戰場、動刀動槍;為了應付蘇聯這個昔日盟友、今日仇敵,中共反而與美國這個宿敵牽起了手;中蘇關系剛剛正常化就被劃上了句號,而變成了中俄、中國哈薩克、中國烏克蘭等一大堆不知該如何勾畫的老緣分新關系

突然,中俄這兩個國家又都轉入一場各自歷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轉型——一種“把魚湯還原成魚”的轉變,而這種轉型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并無任何理論可以預見其結果

這樣的復雜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問題觀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斷這兩個國家兩三年以后之事,而在兩國的演變各自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要分析兩國關系的前景,無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由于中俄雙方出于各自國內事務的考量,都沒有在意識形態上較量的意愿,目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內,兩國的戰略關系都不會涉及太多的意識形態,在外交關系上雙方也都會刻意淡化意識形態色彩

中俄兩國的戰略關系擺脫了意識形態,就主要是建筑在雙方的現實利益基礎之上,因而會比較理智和現實,也就是說,不管對方國家的領導人是什么人,都應當與他合作

從這個角度看,就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當蘇共垮臺、葉利欽執政的俄羅斯成為獨立國家時,中共一方面對葉氏所代表的民主派勢力非常敵對,另一方面又趕在第一時間承認俄羅斯的獨立,并且在聯合國支持俄羅斯繼承蘇聯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隨后李鵬又以總理身份邀請葉利欽訪問中國

這種以現實利益為基礎的國家間關系是國際關系格局中的常態,而這樣的國家間關系朝什么方向演變,其決定因素包括大國間的全球性關系平衡、地緣政治的影響、經濟上的往來、歷史文化的淵源等

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請輸入關鍵字搜索

俄語在我國的發展和俄語的價值

作者 : 王婷

【摘要】曾幾何時,俄語經歷了作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的全民通用語、官方語和聯合國6大工作語言之一,曾為全球第二大語言,到2001年普京簽署總統令,要求純潔俄語,以“確保俄語作為國語的最重要地位”曲折的歷程,這種鮮有的語言變遷值得我們語言工作者去研究。本文從俄語在我國的發展過程和俄語的未來價值角度,探討俄語的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俄語;發展;價值

俄語曾是世界第二大語言,聯合國6大工作語言之一,被普希金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但隨著蘇聯解體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俄語地位卻一落千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又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角度講,俄語的興衰與俄羅斯在其國內外的戰略利益休戚相關,對于俄語地位的下滑,近年來一直十分關注俄語發展問題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聲疾呼:“俄語正處于危難之中。”俄專家同時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說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對俄語面臨的殘酷現實的真實描述。俄最高領導人已開始從戰略高度審視該問題,并把“俄語地位問題”列為俄高層需重視和關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縱觀俄語在我國的發展,俄語經歷了一個從繁榮到低谷然后漸漸回暖的曲折過程。

一、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中俄關系有悠久的歷史和幾百年的傳統。最早兩國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紀的元朝。那時就已經有一批俄羅斯人居住在中國境內,據《元史》記載:至順三年(1332年)“諸王章吉獻翰羅思百七十人,酬以銀七十二鋌,鈔五千錠”。

俄羅斯人兩次較大規模地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對俄語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于中東鐵路的修建。19世紀俄沙皇決定要在中國建一條聯系俄國遠東地區和內地的鐵路。根據1896 年6 月3 日滿清大臣李鴻章與沙俄財政大臣福特簽訂的《中俄密約》,東清鐵路(又稱中東鐵路,東省鐵路)在哈爾濱修筑。這條鐵路于1897-1903年筑成,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隨著鐵路的修建和運行,哈爾濱從一個漁村逐漸興起,大批俄羅斯人遷入東北。沙俄政府倚仗這條鐵路企圖獨霸中國東北并將其納入俄國版圖,建立“黃俄羅斯”。因此,沙皇俄國以派遣護路軍和輸送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名義,向哈爾濱大量移民。特別是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后和國內戰爭時期,大批不滿蘇維埃政權的沙俄貴族、資產階級、富農、舊軍官和知識分子來到哈爾濱,俄國僑民人數驟增。俄國僑民遍及哈爾濱社會的各個領域。城市的宗教、飲食、服飾、生活習慣、建筑風格迅速地俄化,俄僑勢力超過中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居民,是中國最大的俄僑聚居中心,有“俄僑首都”之稱。到1928年,“哈爾濱的俄僑已占哈埠居民總數的65%以上”。

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間。工農革命的勝利使反動的資產階級失去了一切,他們不甘心失敗紛紛外逃,同時將大批不明真相的群眾裹脅到中國,后來逐漸集中在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我國東北地區。解放以前哈爾濱不過是幾十萬人口的城市,但在這里卻居住有“俄語人口約十萬”。1930年時,中國東北計有俄僑111584人。可見其人數之多,比例之大。這也就不難估計俄語在該地區的影響。

1.俄語的繁榮時期

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馬列主義。“五四”后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將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由俄文翻譯成漢語,中國大批革命青年赴蘇聯尋找救國真理。莫斯科東方大學和莫斯科中山大學,曾為我國培養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