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元朝的對外貿易機構是什么(元朝海外貿易的基本狀況)

时间:2024-05-19 15:34:26 编辑: 来源:

為東、西洋之分界;加里曼丹島北部至菲律賓為小東洋,其南諸地為大東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一帶為小西洋;印度洋為大西洋。各版本多述及海外諸國多止於東南亞諸地,唯《永樂大典》所載海外諸國,遠及白達、層拔、弼琶羅、勿斯離、默茄諸國。其地括及阿拉伯半島(白達、默茄),北非(勿斯離),東非(弼琶羅、層拔)。這些國名,可見於唐、宋典籍,有其可信之理,但《大德南海志》僅錄地名,於風 土民情貿易無只字片語記述,則此等地區是否廣州貿易所及,仍有待於稽考。

《島夷志略》,汪大淵撰,成書於元順帝至正9年(1349),晚於《大德南海志》四十馀年。汪氏兩度航海(1330年,1337年),浮海八年,記述天下第一大港泉州遠航所至各國,以九十九國為條目,逐一介紹游歷所至各國,各條目之中又提到其他若干國家或地區百馀處,包括小東洋、大東洋、小西洋、大西洋,始自澎湖(彭湖)、臺灣、琉球一帶(琉球),菲律賓(三島、麻逸、蘇祿),以至印度洋之印度(天竺)、錫蘭(僧伽剌)、馬爾他夫(北溜)、阿拉伯半島(天堂),皆親游之地。汪氏具體敘述親身游歷各地位置、風土、民俗、物產、貿易,其所至地域之多,所記內容之豐富、詳細與切實為前代未有,為明代載記所不及,直到清代西洋教士傳入世界新知,始有突破。鄭和下西洋規模浩大,鄭和隨員三人所著之書,內容卻不及於《島夷志略》。馬歡《瀛涯勝覽》頗受《島夷志略》影響,費信《星槎勝覽》更大量抄襲《島夷志略》。元初《大德南海志》與元末《島夷志略》所載廣州、泉州海外交通盛況,乃鄭和下西洋之基礎。

參、文物、史跡與中外文獻

從元代遺留地下出土文物,各地史跡,以及中外文獻,可以看出元代海外交通的活躍與轉變。茲各舉一例述之。

元代出口商品以陶瓷為主,這項事實從各地港口出土元代陶瓷,可見一斑。元代瓷器大量出土於日本、韓國、東南亞、錫蘭、印度、阿拉伯,乃一般所知。琉球出土大量高品質的元代青花,澎湖出土大量元代陶瓷,印度古里出土元代青花,埃及出土元代青花,肯亞、坦桑尼亞、馬達加西加出土元代瓷器,這些考古發現之多,與其意義之大,致使元代海外交通史一再修正與補充。這些出土文物是繁榮的元代海外貿易的具體物證。 福建泉州有清凈寺,主要提供阿拉伯人宗教禮拜之需。此寺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1009),在元代有兩次整修,至大3年(1310)與至正10年(1350)。其後在明代中期(十六世紀初)將石砌寺塔改為簡易的木塔,十七世紀初(萬歷37年,1609)增建一間小禮拜堂。在元代,客居泉州穆斯林禮拜的清真寺,四十年間兩次重修,而後未見重大整修,顯示元代中阿海上交通的繁榮,也顯示元末順帝以後海上交通的沒落。

外國旅行家的見聞是旁觀者可供參考的。意大利的馬可勃羅,在中國居住多年之後,自泉州啟航返其祖國,謂泉州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目睹泉州港有海舶甚眾,印度、波斯等國商人運載香料、胡椒來此貿易。北非摩洛哥的伊本巴圖塔從非洲一路航行到中國,看遍非洲、阿拉伯、印度、中國各地重要港口,謂泉州港為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內有大船百艘,小船無數,城區甚大,城內織造綢錦、瓷器。謂瓷器產地, 除了泉州,也產於廣州,泉州瓷器街市最大,品質絕佳,銷到印度、也門、摩洛哥等地。伊本巴圖塔在印度古里(Culicut)等候中國船前往中國,謂中國海域只能行駛中國船,古里港內有十三艘中國船,中國船之大者,掛十帆,船內分成許多船艙,能載千人。

福建泉州晉江市陳埭鎮丁氏族譜顯示整個元代海外活動的盛衰。丁氏一世祖是阿拉伯人,大約生活於元初,經商於蘇州,卜居於泉州城南文山里,其地為泉州城內商業活躍的繁榮地段。到了第三代,丁碩德,生於元大德2年(1298),歿於明洪武12年(1379),生活於元末,舉家遷徙至晉江陳埭。丁氏第三代仍然經商,但時局動湯,兵亂不斷。泉州十年戰亂,始於順帝至正17年(1357),漫延到至正26年(1366),接著元將討伐叛軍,大舉殺戮西域人,阿拉伯商人紛紛逃亡海外,或避居他鄉。這場動亂,迫使丁家從繁榮的泉州商業區遷徙到偏遠的濱海農村陳埭,棄商賈而務農。陳埭丁氏族譜顯示,元代海外貿易曾經十分繁榮,到了元末,一蹶不振。元代承續宋代,海外貿易繁榮,設置八處對外貿易的港口,有一套合理而有效的海關制度。中國船出入東南亞,并航行到印度,阿拉伯半島,經常往來的國家或地區有百國,所知其他國度也有百國。并細分海外地區為小東洋、大東洋、小西洋、大西洋。此般活躍與繁榮為前代所未有。在另一方面,政府與民爭利,海上活動問題也漸漸增多,朝廷難以掌控,以致於四次下令海禁。元末泉州長期兵亂,海外活動一蹶不振。明初鄭和下西洋的行為并非突然冒出,鄭和下西洋的能力承繼自元人蓬勃的海外活動,同樣,元代難以掌控的航海問題,也反映在明初的海禁政策。

元朝的海外貿易情況如何?

元朝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這和元朝統治者積極支持有關。元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叫市舶司。1277年,元廷在泉州、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鹽)設立市舶司,后又在廣州、溫州、杭州增設市舶司。1297年,經過整合,保留了廣州、泉州、慶元三個市舶司。市舶司的主要職責是對進出港的中外貨船進行管理,并根據所運貨物收稅,精貨收十分之一,粗貨收十五分之一,另征三十分之一的市舶稅。同時,市舶司自己也備船備貨,雇用商人經營,所得利潤七三分成。

元代中國商船的活動范圍十分廣大,東到日本,西抵波斯灣,甚至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地方。中國的船只航行得如此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已掌握了十分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

從中國運出的商品主要是瓷器和絲織品,另外還有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輸入中國的貨物主要有象牙、珍珠、香料、布匹等。

泉州是元代中國最大的港口,所謂“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藪,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吳澄《送姜曼卿赴泉州路錄事序》),可見當時泉州的繁榮。除泉州外,慶元、廣州均是當時的大港,慶元主要集中進出口高麗、日本的貨物,廣州則以其巨大的陶瓷市場名聞世界。

元朝在海南設置的貿易機構是

元朝在海南設置的貿易機構是市舶司

因為通過查詢資料顯示:中國古代官署名

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之事

唐時對外開放,外商來貨貿易,海南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國家在此設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節度使兼任

其職掌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貿易諸事,五代時廢止

元朝的對外貿易做的如何?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中國,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后,當時的元朝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大、最富庶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為了維護帝國的封建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元朝統治者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恢復了南宋時期被遼、金、西夏等國堵塞多年的中西通道,使得元與南海、西域等國的貿易十分繁榮

元朝在交通和對外貿易有何發展?

首先,主要原因是蒙古帝國分裂后,中亞地區出現了四大汗國,元代又大力修筑驛站和急遞鋪,為元代的路上貿易和對外聯系提供了方便.

其次,宋朝中后期,航海技術迅速發展,以及唐朝時已開辟的海上貿易路線,為元代海上貿易提供了方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