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二戰前國際貿易發展的特征(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有何特點?)

时间:2024-06-03 09:12:04 编辑: 来源:

濟在相互聯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圍內的有機整體.

主要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功能與特點.

世界主要經濟組織有: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世界貿易組織.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的世界經濟中,這些世界經濟組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現在這些組織被發達國家所控制,因此在運作中較多地向發達國家的利益傾斜,有時甚至被少數國家用來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約束和限制.

區域性經濟組織:

(1)、亞洲開發銀行;

(2)、石油輸出國組織;

2、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后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表現在:

(1)、領導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2)、按照美國的意志建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之成為戰后初期美國經濟擴張的工具;

(3)、實施“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和援助日本,并以此控制日本和西歐;

(4)、實施“第四點計劃”企圖通過技術援助和投資向亞、非、拉滲透,控制受援助國;

(5)、實施兩個“安全網”(經濟安全網、軍事安全網),保證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

(6)、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技術和經濟封鎖.

20世紀 70年代后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表現為:

(1)、美國喪失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2)、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濟中心形成(美國、西歐、日本);

(3)、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出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1)、歐洲共同體發展到歐洲聯盟;

(2)、北美自由貿易區;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多樣化為前提,不推行一種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結構并行的辦法,在促進地區經濟貿易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世界各國在經濟方面,打破國界,實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調節,使各國在生產、流通、分配等領域向著結成一體的方向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

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

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當代世界政治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

1、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

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聯合國;歐洲聯盟;非洲聯盟;東盟;阿拉伯國家聯盟.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2、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雅爾塔體制的主要內容.兩大陣營的形成、對峙,使兩極政治格局成為現實.美蘇爭奪世界霸權,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3、冷戰后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世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穩

定,局部戰亂、緊張、動蕩.大國關系深入調整.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三、當今時代主題與建立國際新秩序

1、時代主題的轉換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全面理解提出時代主題轉換的依據和意義.

2、和平與發展的相互關系

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平與發展兩大課題至今一個都沒有解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途徑.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

3、建立國際新秩序

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征與實質.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四、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其原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和社會政策的調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和深層矛盾.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及其實質.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重大變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關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特征和本質.冷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調整.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的演變.西歐、日本的外交政策.

五、戰后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與經濟

1、第三世界的崛起與發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

2、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經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面臨的嚴峻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進步與存在的問題.

3、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關系

發展中國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南北關系.南南合作.

六、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探索

戰后,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及其在20世紀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特點.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與探索.戰后蘇聯對外政策的變化.

2、蘇聯、東歐國家的變化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及其原因與歷史教訓.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主義的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七、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后東歐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后東歐國家的概況

獨聯體成員國與東歐國家經濟、政治轉型基本完成.獨聯體及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策.

2、俄羅斯的經濟、政治與外交

經濟轉軌及其巨大代價.政治轉型過程及三權分立政治體制的確立.外交政策的調整.普京政府致力于振興經濟、加強中央權力和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

八、中國對外關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

1、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與調整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進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和對外關系的新局面.

2、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原則和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及其新發展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標.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加強和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對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與作用

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不斷擴大.

簡答題與二戰前相比,戰后國際貿易發展有何特點

.競爭日益綜合化。第一,把貨物、服務與知識產權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把貿易自由化與允許的保護結合起來。第三,把關稅措施與非關稅措施綜合使用。第四,把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第五,國內市場競爭與國外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六,把價格競爭與非價格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2.競爭日益集團化。第一,加強經貿集團的組建,使地區經貿集團數目急劇增加。第二,地區經貿集團的類型更加多樣化。第三,地區經貿集團形成的基礎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相鄰國家組成經貿集團走向跨州和地區的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從社會制度相同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社會制度不同國家融于一個經貿集團;從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國家之間組成經貿集團。第四,經貿集團內部通過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自由化,統一市場,使內部貿易不斷擴大,經貿集團內部貿易占其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競爭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第一,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基礎上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第二,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和標準日益趨同化,它們與各國國內的相關法規的相融性在加強。

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有何特點?

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變化迅速,體現出的特點是:

①國際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形成

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④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更為迅速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共同特性: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

2.各國推行壟斷資本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領導;

3.注意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

4.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給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5.美國的支持(美國除外)。

在二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三次重大演變:

一.第一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戰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戰使西歐各國遭到嚴重削弱,美國遠離戰場,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中通過貸款、出賣武器、后勤物資等,獲取了大量財富.

戰后,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美國資產階級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擴大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表現:

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國生產的.黃金儲備也最豐富.在戰后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美國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此外,美國還倡導和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影響:

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勢力,不斷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日本等進行滲透,企圖控制這些國家.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使西歐、日本等國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還憑借其經濟勢力,大肆推行強權主義政策,使整個世界動蕩不安,難以穩定。

二.第二次: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演變(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原因:

經過短暫的恢復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加強國際經濟聯系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各國政府還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的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大力發展本國經濟.1973年,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危機結束以后,又進入“滯漲”階段.資本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