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二戰國際石油貿易的特點(試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主要變化。)

时间:2024-05-26 07:43:29 编辑: 来源:

和、穩

定,局部戰亂、緊張、動蕩.大國關系深入調整.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三、當今時代主題與建立國際新秩序

1、時代主題的轉換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全面理解提出時代主題轉換的依據和意義.

2、和平與發展的相互關系

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平與發展兩大課題至今一個都沒有解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途徑.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

3、建立國際新秩序

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征與實質.國際新秩序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四、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其原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和社會政策的調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和深層矛盾.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及其實質.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的重大變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關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特征和本質.冷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調整.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的演變.西歐、日本的外交政策.

五、戰后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與經濟

1、第三世界的崛起與發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

2、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經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面臨的嚴峻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進步與存在的問題.

3、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關系

發展中國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南北關系.南南合作.

六、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探索

戰后,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及其在20世紀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特點.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與探索.戰后蘇聯對外政策的變化.

2、蘇聯、東歐國家的變化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及其原因與歷史教訓.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主義的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七、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后東歐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1、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后東歐國家的概況

獨聯體成員國與東歐國家經濟、政治轉型基本完成.獨聯體及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策.

2、俄羅斯的經濟、政治與外交

經濟轉軌及其巨大代價.政治轉型過程及三權分立政治體制的確立.外交政策的調整.普京政府致力于振興經濟、加強中央權力和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

八、中國對外關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

1、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與調整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進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和對外關系的新局面.

2、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原則和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及其新發展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標.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加強和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對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與作用

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不斷擴大.

二戰后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后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后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占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后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

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占的比重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并投入世界市場

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

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

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

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

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制成品的國際貿易量

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

尤其是對工業制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制成品的國際貿易量

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

戰后,制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機器設備在世界制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

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

(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

(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

(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

戰后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

這主要是由于: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

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

戰后,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占比重則明顯上升

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

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制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

(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下降

試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主要變化。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主要變化表現在以下3方面。

(1)傳統商品貿易結構進一步向制成品發展

在傳統商品貿易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在迅速下降,而制成品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其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則大大高于整個世界和其他兩種類型國家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制成品貿易商品結構最突出的變化是:工程產品(其中主要包括機器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和化學品在世界制成品貿易中所占比重增加,紡織品和服裝等輕工產品在世界制成品貿易中所占比重減少,即呈現從生活消費品轉向資本貨物的變化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級產品貿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世界初級產品貿易相對于制成品貿易增長緩慢,初級產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下降;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初級產品市場相對縮小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石油除外)的出口增長比發達國家增長緩慢;最后,就初級產品貿易本身結構的變化來說,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食品、煙草、農業原料和礦產原料等幾大類商品貿易增長緩慢,所占比重下降,而燃料貿易一直迅速增長,比重不斷上升。

(2)技術貿易日益發展

伴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技術、信息和智能構成的“軟技術”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獨立貿易商品。20世紀60年代中期,世界技術貿易總額為25億美元,20世紀70年代中期增加到110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中期又突破500億美元,平均每10年翻兩番。目前,技術貿易主要在工業發達國家中進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貿易約占世界技術貿易總額的80%,在世界技術貿易中,跨國公司控制了相當的份額。

(3)服務貿易地位上升

2000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已達1.4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1/4左右。而且,其年均增長速度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高于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