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韓貿易商品結構(研究中韓貿易有什么意義)

时间:2024-06-01 17:01:50 编辑: 来源:

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余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于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并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兩國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征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征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于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家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于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于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于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征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后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于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于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并未喪失,并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并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采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于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制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誰有(國外學者著的)鋼鐵產業內貿易方面的資料?急

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及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 針對中韓鋼鐵產業的總產業內貿易、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和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在匯總水平上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是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形式,而具體貿易產品組的產業內貿易模式卻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對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表明,總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與平均市場規模、人均國民收入差距、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的直接投資額以及中韓鋼鐵產業的貿易總額均有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而與中國鋼鐵產業的規模經濟以及中韓兩國鋼鐵產業的技術差距負相關;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除了與規模經濟的相關關系為負之外,與其他影響因素的協整關系均是正向的。這種研究結論對我們的政策制訂有一定啟示作用。

關鍵詞: 中韓鋼鐵產業; 產業內貿易; 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鋼鐵工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其作為給中韓兩國目前經濟發展的中心產業如汽車、機械、電子等制造業提供基礎材料的重要產業,會隨著中韓貿易程度的不斷加深,發揮出巨大的經濟輻射效果,中韓鋼鐵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由于兩國地理上的便利和關稅等制度壁壘的降低,以及鋼鐵需求產業的擴大投資,中國和韓國的鋼鐵產業貿易增長迅速。1992-2006這15年間,除個別年份外,韓國對中國的鋼鐵出口額逐年增長, 1992年出口額僅為6.35億美元, 2005年達到了47.02億美元,雖然2006年稍有降低,但數額也將近40億美元。相對于韓國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增長,中國對韓國鋼鐵的出口波動性較大,但增長勢頭卻更為強勁,從1992年的1.75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3.34億美元。如果以HS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商制度》) 2位數的貿易數據來看,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指數很高,如同我們表面上所見到的一樣。然而在HS2位數基礎上計算的產業內貿易由于調劑了進行貿易的具體產品組之間可能存在的貿易失衡,所計算的結果往往不能真實量化產業內貿易的模式。因此,為切實反映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程度以及特點,有必要基于HS4位數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與此同時,盡管中國鋼鐵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中國仍算不上是鋼鐵強國,在技術水平與產業結構等方面與韓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能夠促進鋼鐵產業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組織結構的升級。因此,為進一步促進中韓鋼鐵產業的貿易合作,以及中國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樣有必要對影響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我國的政策制訂提供相應參考。

一、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測算和分析

1.測算方法的選擇

不同學者提出了很多產業內貿易的計量方法,計量模型各有所長,然而綜合比較之下,為更好的反映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模式以及特點,本文基于目前應用最廣的格魯貝爾和勞埃德( Grubel和Lloyd,1975)指數計量法(GL )來測算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指數。

其表達式為:

其中, GLi 表示i產品組或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 Xi ,Mi 分別表示i產品組或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該指數介于0到1之間,指數越大,所表示的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

由于產品組或產業i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個次產品組或產業j,因此為了考察分類匯總水平上的產業內貿易的平均指數,要將各產品組或產業j的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平均,公式表示為:

其中, i代表給定統計匯總水平上的產品組或產業, j為i產品組或產業中分組的種類,這里實際上是用SITC4位數或HS4位數的產品分組代替了GL計量法公式中的SITC3位數或是HS2位數的產品分組。如果SITC4位數或HS4位數項下的產品分組貿易差額不存在反向符號效應,則IITi 與GLi 相等,如果貿易差額存在反向符號效應,則GLi 便存在高估傾向。

為區分水平型產業內貿易(HIIT)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VIIT) ,本文采用Greenaway, Hine和Milner(1994, 1995)提出的根據進出口單位價格比將貿易重疊部分中質量相似產品從質量顯著不同的產品中分離出來的方法。

若商品進出口價格滿足: ,則將j產品的貿易看作是水平型貿易;若商品進出口價格滿足: ,則將j產品的貿易看作是垂直型貿易。

其中, 和 分別表示貿易產品的單位出口價格和單位進口價格;α是離散因子,通常取值為0.15或0.25,本文將α設定為0.25。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用GHM方法來計算各種產業內貿易指數,公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 p代表水平型或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當p表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時,所得的GHM 指數即為HIITi ,當p表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時,所得的GHM 指數即為V IITi。

2.測算

利用上述選定的產業內貿易計量方法, 本文以HS1992 年的商品分類標準為基礎, 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中HS4位數的貿易數據計算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指數。另外,根據《商品名稱及編碼協商制度》, HS72章產品為鋼鐵產品, HS73章產品為鋼鐵制品,由于并非所有的鋼鐵制品均由鋼鐵行業制造,因此剔除掉非鋼鐵行業制造的鋼鐵制品,鋼鐵產業應由HS72章所有29種鋼鐵產品以及HS73章另外8種鋼鐵制品匯總而成。這樣,本文中,鋼鐵產業共包括了HS4位數的37種產品組。為了深入細致的考察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情況,本文對1992 - 2006年鋼鐵產業的37種HS4位數產品組及其匯總水平上的產業內貿易均進行了經驗分析。其中各年度匯總水平上的產業內貿易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3.特征分析

(1)總產業內貿易水平不高。15年間,中韓兩國鋼鐵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年份剛剛超過0.31,最低年份不到0.03, 15年的平均指數為0.18。中韓兩國鋼鐵貿易近年來發展迅速,兩國間鋼鐵工業產品大進大出的勢頭愈加明顯,然而以HS4位數貿易數據計算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指數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韓鋼鐵具體產品組的貿易不平衡現象,同時也說明了中韓兩國在具體產品組的鋼鐵貿易中各有優勢。

(2)匯總水平上產業內貿易模式以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