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產業間貿易指數公式(內貿需要知道的公式)

时间:2024-06-01 04:29:11 编辑: 来源:

T=1-|X-M|/(X+M)

式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M取絕對值。T的取值范圍為0到1。 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國在面臨廣闊的國際市場時快速調整自身生產的能力,由此可見,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是發展中國家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否任何一種類型的產業內貿易都會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卻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1、差異產品產生的產業內貿易與外貿競爭力

對我國而言,目前在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因此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主要是由垂直差異產品和技術差異產品產生的,我們知道,作為技術后進的國家,在產品生命周期的鏈條上,我們只能等某種產品被先進工業國推出后,待技術成熟,生產漸趨標準化后才利用本國勞動力資源優勢進行生產,這時該產品早已從技術密集型轉為勞動密集型。而生產該種產品的技術也早已不具有壟斷優勢。進行標準化產品生產的技術后進國家僅僅是憑借自己的勞動力優勢在貿易中分得“一杯羹”(較少的利潤),而此時,那些先進的工業國不再生產該項產品,取而代之為向這些后進國家進口。

他們把大量地經費投到新產品的研發上,期待在推出的新產品上獲得高額的利潤。由此看來,技術差異產品推動的產業內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我國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現有的工業技術水平,增加貿易利益,但卻無法使我國獲得壟斷性技術優勢,因而在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上作用有限。同樣,在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中,多數是高收入國家中的低收入居民對我國同類產品中的低端產品產生進口需求,而我國高收入居民對高收入國家同類產品中的高端產品產生進口需求。因此,這種類型的產業內貿易拉動的仍然是我國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的出口,這對于改善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我國的外貿競爭力并沒有太大的裨益。

2、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產業內貿易與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如前所述,跨國公司在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傾向于采取垂直一體化投資方式。即在總部和海外工廠之間進行縱向分工,為了保持技術優勢,跨國公司把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環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東道國只能從事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活動。在貿易實踐中,常常體現為東道國從母國輸入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加工后輸往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這種產業內貿易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

因為在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鏈環節上,我國只能變相地收取一點加工費。這在中國的突出表現就是加工貿易比重的迅速提高。從短期看,加工貿易固然可以增加我國的貿易利益,但從長期看,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形式,對前后產業的帶動作用很小,對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大。但如果是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如前所述,由于東道國從事的不是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東道國就可以在這種平行分工中獲得規模經濟、吸收來自母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促進東道國的產業升級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與垂直一體化投資相比,水平一體化投資引起的產業內貿易可作為一國外貿競爭力提高的標志。

3、擴大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提高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積極進行產業升級,重視發展高新技術,把發展高新技術與勞動力資源優勢這兩個因素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高新技術發展相對滯后,無法同發達國家在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上形成水平分工。跨國公司之所以不對我國進行水平一體化投資,原因也在于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競爭優勢不在技術水平上,而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上。

因此,一貫以來我國的傳統貿易模式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即在資源稟賦基礎上實行分工,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發達國家進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誠然,為了解決就業壓力問題,我們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仍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從長期來看,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些領域形成壟斷性技術優勢卻是勢在必行。因為只有我國的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展,我們才能與發達國家進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改善商品結構,實現產業內貿易的升級。用錢納里和泰勒對產業發展三分階段劃分的概念來描述我國現有的產業發展水平,我國的產業正處在早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過渡,并兼有向后期發展的特征。這種產業結構對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約束主要表現在商品結構的低層次上。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雖然現在工業制成品在商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遠遠超過初級產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術、深加工的重化學工業產品、機電產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可見,這種出口商品結構與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要求的產品特征相去甚遠。要改善我國現有出口商品結構,就必須在某些戰略性領域趕超,形成有中國獨特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生產技術,改進工藝流程,實現注重產品質量和技術的內涵型擴張,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符合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要求,最終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計算公式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計算公式 如下:                

對外貿易依存度=一國進口+出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

出口(進口)依存度:即一國出口總額進口/其國內生產總值

拓展資料(關于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相關知識的介紹):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進出口總額與其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又叫對外貿易系數。或(進口)出口依存度。

一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可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體現該國經濟增長對進出口貿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國貿易一體化的主要指標。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該國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人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 5.4%。

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 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對外貿易依存度

產品相似性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怎么計算

貿易互補性是衡量一國產品出口與另一國產品進口匹配程度的指標。國家出口(I),國家進口(j),用Cij表示貿易互補性指數用公式:

Cij = RCAxik x RCAmjk

產品相似性指數:RCAmjk= (mk /Mj)/(Wk/W),其中jk為J國k類商品的進口額,, Mj為j國所有商品的進口總量,RCAmjk越大,表明該國在生產這類商品方面處于比較劣勢。根據定義,當一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種類與另一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種類一致時,兩國之間的貿易互補性指數(Cij)就會更大。它越小。一般來說,當Cij值大于1時,說明兩國在商品k上存在貿易互補性。當Cij值小于1時,結論正好相反

拓展資料:

1、1994年,Klebe等人提出了相似性指數分析(CoMSIA)方法,該方法是CoMFA的擴展。兩種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基于以下假設:當一個分子的鍵親和性發生變化時,其對應的分子性質也發生變化,其分子性質以分子場的形式表示。在CoMSIA中,利用與距離相關的高斯函數來計算各種分子場,可以有效避免分子表面附近晶格點上勢能的顯著變化和原子位置的異常。此外,在CoMSIA中,不再需要定義能量的臨界值。與CoMFA相比,CoMSIA對應空間不同分子場貢獻的相關等值線圖有了明顯的改善,可以更直觀地解釋不同分子場對分子活性的影響。

2、 貿易互補性

貿易互補性的內涵:“在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擅長的貿易并不擅長,貿易的類型是通過國際貿易交換商品,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以獲得他們缺乏貨物貿易,國與國之間可以互補,在單位之間,甚至個人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相輔相成。”

3、 雙邊貿易的互補性

貿易互補性理論是互補性在貿易領域的延伸發展,體現為國與國之間為適應各自發展而進行的進出口產品的互補性。貿易互補性理論為本文中越貿易互補性的實證分析提供了理論支持,也有利于我更好地闡明自己的觀點。

4、測量方法

(1)優勢比較優勢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是研究貿易互補性的三個主要指標;此外,判斷這兩個國家是相互互補的貿易,我們還可以分析兩國之間的貿易額的各種商品,以分析兩國各自的貿易結構,兩國的證據是否相互互補的貿易。

(2)產業內貿易指數

產業內貿易指數可以確定貿易是產業內貿易還是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是指某一行業在一定時期內同時進行進出口活動,反映了兩國貿易關系的成熟程度。

(3)貿易互補指數

貿易互補指數的公式為:Cijk=Rxik×Rmjk

公式中,Xik、Xwk分別為I國與其他國家k種產品的國際貿易總額和世界各國k種產品的國際貿易總額。Xw為全球所有產品的貿易量;mk和Mj分別為J國k種產品的進口額和J國所有商品的進口總額。

內貿需要知道的公式

你好,關于內貿需要知道的公式是T=1-|X-M|/(X+M)

在這個公式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M取絕對值

T的取值范圍為0到1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

而對于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