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志愿服務活動買粉絲工作思路(講師個人宣傳海報-公眾買粉絲平臺運營最有效的推廣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4-05-29 13:02:29 编辑: 来源:

為會長的新一屆領導機構和理事會,通過了《行業領域志愿服務聯盟管理辦法(試行)》,成立了助殘志愿服務聯盟,吸納了來自省內和港澳地區的402個團體會員,最大限度地增強聯合會工作的社會基礎和代表性。目前,全省已成立17個地市級志愿者聯合會,推動文化、衛生、體育、消防、環保、媒體等20多個行業建立行業志愿服務組織,逐步完成市縣兩級聯合會建設全覆蓋的目標。

三是廣泛培養凝聚志愿服務骨干隊伍。以能力提升和資源投放為牽引,匯聚志愿者核心骨干和重點培育社會組織,自2012年起先后舉辦6期志愿者骨干訓練營和21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講堂,培育孵化86個重點培育社會組織,發放培育孵化資金195萬元,成體系輪訓近500個公益志愿組織和3000多名志愿者骨干。以農民工子女、殘疾青少年以及重點青少年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引導培育行業領域專業組織和隊伍,其中具備專業技能的行業志愿者達70余萬人。同時根據《關于推進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聯動工作的實施意見》,設立11個“社工+志愿者”聯動省級觀察點,探索建立社工和志愿者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形成了廣州啟智、“青年地帶”、東莞莞香花青少年服務中心、順德青年坊等一批“社工+志愿者”的示范組織。

二、完善信息樞紐,打造全省志愿服務“一張網”

一是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志愿服務數據互聯互通。在廣州“志愿時”系統的基礎上,開發覆蓋各地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東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全省志愿服務數據、供需的實時對接和互聯互通,構建了“橫到邊縱到底”的志愿服務網絡體系。目前,共有17個地市、35所高校直接在平臺上開設分站,實行“入網”一體化運行;深圳、佛山、惠州、東莞、江門等5個地市已有自建系統與省平臺實現數據實時同步,實行“并網”同步運行,初步實現志愿服務核心數據在全省范圍內異地遷移。

二是建立志愿服務全過程在線管理服務體系。一方面提供全面在線功能。提供集志愿服務注冊管理、活動報名、供需對接、考核記錄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確保全省志愿服務數據的真實透明,為社會建設綜合指標、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測評考核等提供基本依據。另一方面開發多元應用載體。電腦端綜合網站為各級志愿者組織提供開設分站的基礎模塊和技術支撐;手機端涵蓋APP、輕應用、買粉絲買粉絲等主流移動互聯網應用方式,打造青少年“隨時隨地”的公益平臺。同時,還與南方網合作開設與平臺一體運行的“廣東志愿”專屬頻道,用全媒體思維抓好“內容生產”,強化“社會色彩”,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三是網聚廣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廣東移動、廣東電網、廣發銀行等近百個企業志愿者組織已在平臺注冊登記并運行項目;超過1000個助殘志愿者組織“入網、落地”,近20萬助殘志愿者通過平臺進駐康園工療站、特殊教育學校等陣地開展常態化服務;1014支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逾74萬名網絡文明志愿者依托平臺為凈化網絡環境、傳播正能量開展服務。目前,在平臺上注冊的志愿者逾700萬人(其中黨團員志愿者超過100萬人)、志愿者組織逾3萬個,發起志愿服務項目近14萬個,為社會提供志愿服務近1億小時。

三、做實資源樞紐,完善志愿服務供需對接機制

一是打造志愿服務資金籌集載體。成立廣東省志愿者事業發展基金會,并向行業、地市、高校和社會組織等開放設立志愿服務專項基金;自2008年起連續七年爭取省財政共劃撥志愿服務專項資金3375萬元,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全省志愿服務平衡發展、激發基層志愿服務活力。目前,基金會累計籌集資金超過5700萬元,資助各類志愿服務項目超過1300個,示范帶動全省各級財政每年對志愿服務的常規性投入近2000萬元。

二是搭建志愿服務供需對接平臺。2011年以來,借鑒“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模式和理念,聯合團廣州市委等單位連續四年在國際志愿者日前后舉辦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運用市場機理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務項目、社會資源等要素的有效對接平臺。2014年,“志交會”更是上升為全國性賽會,與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同步舉辦,吸引了來自全國的897個項目參賽參展。4年來,“志交會”共籌集社會資源7291萬元,資助了1957個優秀項目,為全國志愿服務工作探索了路徑、創造了經驗。

三是加大志愿服務組織扶持力度。自2014年起實施“益苗計劃”廣東志愿服務組織成長扶持行動暨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累計整合社會資金超過300萬元,通過公益創投模式,分領域、分類別遴選推廣168個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并通過項目資助、培訓指導、督導評估等方式扶持約150個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壯大。

四、優化活動樞紐,推動志愿服務全民參與

一是圍繞重要節點打造志愿服務“一節一月”。牽頭聯合省委宣傳部、省社工委、省民政廳等在每年3月舉辦學雷鋒全民志愿服務行動月,在12月舉辦廣東公益志愿文化節,帶動百萬黨團員、公務員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初步形成了“黨政帶動、共青團統籌、社會協同”的志愿服務社會動員機制,向全社會普及志愿服務“時時可為、處處可為、人人可為”的文化理念。

二是圍繞重要群體實施民生服務項目。深入開展“志愿助殘陽光行動”,發起助殘志愿服務活動超過3000個,每年為超過20萬殘障人士提供切實有效的幫扶。以“朝陽行動”為統攬,志愿服務覆蓋2550所農民工較集中的學校和131萬名農民工子女。設點推進“稻草人計劃”,帶動相關社區居民就近參與志愿服務,為超過10萬名社區少年兒童提供安全守護。實施“健康直通車”行動,組織千支志愿服務隊、動員萬名醫療志愿者,為我省3409條貧困村的66萬貧困戶義診體檢、普及健康知識;并連續九年走進西藏、連續七年服務新疆,為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實施義診和手術過萬例,送醫送藥、捐贈各種醫療設備價值1000多萬元。

三是圍繞重大需求服務國家戰略。持續十年開展西部(山區)計劃,選派2706名大學生志愿者奔赴祖國西部以及我省貧困山區從事1-3年的志愿服務,先后涌現出韋慧曉、馮卓怡等扎根邊疆和基層的全國先進典型。配合國家外交大局,承辦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地先后派遣12批共計147名志愿者分赴東南亞文萊和非洲的塞舌爾、多哥等國支援經濟社會建設。

全力推進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系統化

構建志愿服務社區終端平臺

團重慶市委副書記任麗娟

重慶共青團自2012年起,以志愿服務為主要載體,在全市大力推廣城鄉社區市民學校。截至目前,已經建成市民學校2143所,初步形成覆蓋全市的志愿服務社區終端平臺。尤其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重慶市民學校被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同志列舉為地方共青團需要一屆一屆接著干好的五個品牌項目之一。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市民學校從以前名不經傳,到現在成為街道社區離不開、老百姓離不開的重慶志愿服務的響亮品牌。一路走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逐漸豐富內涵,主要是遵循了“三個抓”的思路。

第一是抓終端、接地氣,將社區作為新時期志愿服務最基礎和最前沿的工作平臺。

青年志愿服務經過22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助力青年成長成才、完善社會動員機制以及推動團的事業發展的重要創舉。在看到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面臨的眾多挑戰和問題,例如:志愿服務項目多,但精品少;“蜻蜓點水式”幫扶多,但常態化、持續性的服務少。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就是“走秀的多,但走心的少”。

如何破解這些挑戰和困難?我們認為切入點、突破口在社區。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單元。“單位人”轉為“社區人”、“社會人”已成為常態,志愿服務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都發源于社區,項目活動也最終落腳在社區。抓住社區這個終端,就抓住了聯系和服務普通青年的“牛鼻子”,就能夠解決志愿服務最緊迫、最根本的供需對接問題,打通志愿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從而推動志愿服務的常態化、便利化和制度化。

第二是抓特色、創品牌,整合資源全力推進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

(一)以需求為導向策劃志愿服務項目。在志愿服務項目策劃中,我們首先是遵循供需對接精準化原則。進入市民學校的志愿服務項目不是拍腦袋、想當然設計出來的。社工和志愿者到市民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掃樓”,要進入家庭,入戶走訪調查,切實把握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來設計志愿服務項目,將志愿服務項目做到社區居民的心坎上。其次是把握易復制、可推廣的原則。我們不搞高大上的項目,而是在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的基礎上,注重實際推廣性。建立起匯集6大類70余小項的志愿服務項目庫,供市民學校選擇性地開展活動。第三是凸顯持續性原則。這個持續性體現在“兩條腿”上,第一條腿是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第二條腿是利用青年志愿服務基金會這個平臺進行募資,來支持市民學校的志愿服務項目的可持續運轉。

(三)開發以市民學校為終端的信息化平臺實現志愿者的規范管理。我們開發了以市民學校為終端的“愛心儲蓄銀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志愿者從注冊、招募到服務時長記錄以及志愿服務需求發布網絡化管理。根據志愿服務時長進行星級認定,在線打印證書。剛才上海的劉剛書記也談到,以前找我們人的很多,因為孩子出國留學需要有一個志愿服務的證明,現在直接可以通過“愛心儲蓄銀行”在線打印證書,然后加蓋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公章,就可以作為其參與志愿服務的有力證明。通過市民學校愛心兌換超市,還可以進行愛心的兌換,將志愿服務時長轉換為愛心積分,兌換成生活學習用品。“愛心儲蓄銀行”逐步實現“O2O”的功能,線上市民學校發布需求信息,線下志愿者走進市民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四)以結果為導向建立青年群眾評議機制。“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市民學校建設工作中,其實我們最注重、看中的就是社區群眾對我們志愿服務的評價。我們認為群團的工作應該由群眾來評議,群眾“滿意不滿意”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年重慶團市委引入第三方獨立機構,對全市2143所市民學校,按照所在社區居民實際戶數的1%的有效樣本量進行了抽樣調查。民調結果令我們感到很意外,群眾對市民學校平均知曉度達到了21.85%,平均滿意度達到了60.38%,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市民學校的評分排序,將民調結果和考核掛鉤,并將結果運用于對市民學校的經費補貼,專門列支300萬元對排名在前1/3的市民學校進行了獎勵。

第三是抓關鍵、重實效,城鄉社區市民學校社會功能不斷凸顯。

“多年不見的共青團又回來了”,這是一位普通社區居民對市民學校的評價。市民學校的全面推開,實現了“志愿服務得發展,團的影響得提升,社區群眾得實惠,黨委政府得民心”。

首先促進了“陌生人社區”向“熟人社區”轉變,增進了社會和諧。其次促進了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組織,探索了社會治理的新模式。第三,營造了良好志愿服務氛圍,推動了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建設。市民學校以社區青少年參與活動為載體,發揮了共青團組織樞紐性作用,構建了有序參與志愿服務的機制,也最大可能的動員社會組織和青少年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在市民學校建立過程中,大量的志愿服務社會組織參與進來創辦市民學校的項目。我們也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使共青團樞紐性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同時,采取自助和互助的形式,實現了志愿服務的供需對接,將菜單式的志愿服務根植于社區之中,也根植于青少年之中,根植于群眾之中,形成了開放式、常態化的志愿服務的格局,有效營造了人人愿為、事事能為和時時可為的志愿服務氛圍。

志愿者協會工作總結大全

總結 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