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心理安全買粉絲推文(心理推文的作用)

时间:2024-05-20 11:25:54 编辑: 来源:

響學⽣的價值觀,使其在⽣活和學習中建⽴良好的⼼態,同時還有利于學⽣集體觀念和個⼈思想的培養,促進⼼理機能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只有擁有正確較之觀念和道德思想的⼈,才能稱之為⼼理健康的⼈。

「確診式文學」走紅,網友們紛紛自我診斷對號入座,如何看待此現象?你的精神狀態可被確診為哪個角色?

我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應該由自己做主,做一個開心快樂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近期,與“確診式文學”相關的段子屢屢沖上熱搜,一個明確的出處大概是“西安人被正式確診為沈眉莊”。

一位西安市民表示,由于西安游客太多,自己和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沈眉莊一樣,已經不想出門了,準備窩在家里把外面讓給外地游客。類似的,如“北京人被正式確診為哪吒”,“福建人正式被確診為孫悟空”,“廣東人正式被確診為依萍”。“

“確診式文學”的火爆實際上是網友們組織的一場理性又幽默的情感宣泄。

無論是面對高溫或暴雨的極端天氣還是人生的種種不如意,網友們以“確診式文學”自娛自樂,用風趣的語言解構生活的辛苦,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調侃過后,“沈眉莊”“孫悟空”“懶羊羊”們又回到自己原本的角色,繼續元氣滿滿迎接第二天的生活。

這并非偶然,我們借助角色形象,可以更加精確地描述自己當下的情感狀態。我們在被“確診”為一個其他形象的同時,更是進一步走入了自己的心靈。“確診式文學”讓我們在茫茫碌碌的生活中有了一個觀察自身情緒、表達自身感受的新鮮方式。

面對變化不定的現實生活,“確診式文學”讓我們為自己的情緒留了一個可以向外宣泄的窗口。如果說“我心累了”太過直白,那么一句“被正式確診為安陵容,因為我已經筋疲力盡”就剛剛好,含蓄又不失風趣。被我們壓抑的非理性感受由此得到了梳理和調整的機會。無論是高溫還是暴雨、幸運還是倒霉,我們都可以用這種調侃的方式為自己“解壓”。這不僅是一種讓他人察覺到自己處于不良狀態的方式,更是“精神疲憊”“精神亞健康”受到自身重視的表現。

進一步來說,“確診式文學”也是一種個體精神的慰藉。通過與角色共鳴,我們可以暫時將精神抽離出現實的困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找到棲身一角。并且在很多時候,“確診式文學”不僅存在于個體對自身的調侃中,也能用來形容某個有共同特征的群體,如:濟南人被正式確診為甄嬛,因為濟南的天比甄嬛罰跪那天都熱;西安人被正式確診為沈眉莊,因為不想出門……“確診式文學”可以帶給我們極大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讓個體感受到自己不是獨自經歷這一切,滿足我們那份渴望被理解的愿望。

我們在將他者形象投射到自身的同時,也別忘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干貨:解讀爆文的非爆文|心理學看裂變式傳播

買粉絲買粉絲,已經是商家營銷的重要窗口。評價運營業績,一般看兩個指標:一是推文的閱讀量,二是粉絲量,兩個指標互為轉化。我們用“100000+”閱讀量來評判一篇推文的成敗,用百萬粉絲評價一個買粉絲是否成功。對商家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后者——“死忠粉”。因而,一篇閱讀量超100000+的爆文,既是路轉粉的敲門磚,也是增強粉絲粘性的利器。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爆文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先看看人們為什么愛分享,這樣的現象背后是什么樣的心理機制。

哈佛大學神經學家簡森·米歇爾和戴安娜·塔米爾發現,自由表達和分享觀點對大腦來說就是一種內在的獎勵,所激活的腦區和獲得錢財、食物激活的腦區是一樣的。

社交的核心驅動力是連接、心智解讀、協調。人類在進化歷程中發展了不同的社交能力,這些能力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又重演了一遍。就是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連接,理解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來強化連接,并調節自身允許外界的信念和價值觀來影響自己。買粉絲縮短了這種過程,我們與一個人相識,通過其朋友圈了解性格、喜好、信仰,并判斷這個人是否可以成為朋友;多次交流后,雙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都會潛移默化的相互影響。

家人、朋友是重要的點贊手,一般情況下會積極轉發我們的信息,在我們的心理賬戶會記住他們的“給面子”。下次,等她需要轉發信息、拉票的時候,你會義無反顧的秒轉、投票,完全無視轉發內容。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互惠原理“。

人類學家這樣評價互惠原理的影響力。互惠帶來的是心理上的虧欠和知恩圖報。即便這個“恩”是一條推文的轉發,甚至是超市里被強行塞到手里的小杯酸奶試飲,你都會心不甘情不愿的買一瓶,以此償還你的虧欠感。

給人一個好印象常常能給自己帶來社會和物質的報酬,能讓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能讓我們的社會身份更有保障。

不可否認,朋友圈是用來自我展示的平臺,我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是你希望他們看到的自己。你曬包,曬的是“姐有錢”;你曬娃,曬的是“姐幸福”;你曬自拍,曬的是“姐好美”;你曬加班,曬的是“我好努力”……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印象管理”,你管理的是別人眼中的你自己。下一次發朋友圈的時候,先想想你希望別人看到的是什么樣的你。

最簡單的社會認同的應用就是在情景喜劇中插入“罐頭笑聲”,《生活大爆炸》、《愛情公寓》等節目屢試不爽。我們明明知道“罐頭笑聲”很假,但依然捧場。

社會認同可以讓用戶找到歸屬感,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優秀、更加新潮。

洞察了用戶的心理機制后,我們來看看推文在朋友圈的傳播路徑。

1)傳播源,就是買粉絲買粉絲;

2)激發層,一般是腦殘粉、員工、家人、朋友、腦殘粉,是強關系;

3)裂變層,是僵尸粉或者朋友的朋友,是弱關系。

這種鏈式反應,在營銷上,就叫裂變式傳播,典型代表就是買粉絲,特點是信息傳播呈幾何式增長。

這種裂變式的傳播路徑為:A到B,B到C,C到D……整個傳播鏈非常長,但后續的傳播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前三層。

理清了傳播路徑,我們來看看傳播主體即推文的相關度。所謂相關度,就是指是否get 到了用戶的心理需求,是否觸動痛點。

如上表所述,對于強關系的激發層,無論推文相關度如何,基于面子,他們都會轉發;但對于弱關系而言就不一定了,絕大部分朋友圈傳播都死于此。當相關度低,你的員工、朋友、鐵粉轉發后,并沒有在他們各自的朋友圈形成再次分享,傳播鏈中斷,淪為小圈子自嗨。

按照心理學自我知覺理論,對于激發層來說“我轉發是因為相互給面子”,是外部動力;對于裂變層來說,“我轉發是因為我認可”,是內部動力。

歸根結底,裂變式傳播的關鍵就是提高推文的相關度。提高相關度,就是和你的目標用戶談戀愛,說她想聽的,想她所想,逗她歡心。

那么,如何提高相關度呢?我總結了“PEPSI五要素”。

根據社會認同原理,人的本能就是一個烏合之眾,有想和別人保持一致的動機,以彰顯“我也是這樣想的”或者“你還不知道吧?“

熱點具有最廣的受眾面,把握熱點就是好契機。熱點不一定合理,但一定符合邏輯。如何順勢而為?

熱點之所以熱,第一要素是時效性,是比別人更快地反應;第二是專業、深度、系統地,將現象、問題用專業知識串聯、分析、提煉、拔高;第三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即“批判性思維”。

用“南海事件”舉個例子。

1)7月12日,央視新聞“中國在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中國政府嚴正聲明!”刷屏,標配為“一點都不能少”的地圖,和“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的聲明。

2)隨后,標題為 “你以為中國在南海只會抗議嗎?”深度文被刷屏,讓網民第一次全面了解到國家在南海的戰略和軍事部署,“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安全了”……

3)7月19日,針對委內瑞拉破產,新文“委內瑞拉還可以這樣還錢”打開了網友們看待南海事件的新視野:建議委內瑞拉將正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小島贈送中國抵償外債,作為中國在美洲的后方軍事基地。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對美國攪屎棍的應對,有了新的底氣。

何謂生理喚醒?回想上次你在公眾場合高聲演講的畫面,脈搏加速,手心冒汗,臉色赤紅,心臟亂跳。每一種細微的感受都被放大,肌肉會變得緊張,并且你會對每一個細微的聲音、每一種淡淡的氣味甚至每一絲微妙的變化感到警覺。這樣的狀態屬于高生理喚醒,反之為低喚醒如滿足、悲傷。

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 Jonah Berger通過實驗證明高生理喚醒會增加人們的分享行為,低生理喚醒會起到抑制作用。高生理喚醒,不僅是積極情緒,消極情緒都會增加人們的分享行為。

“相對有用的文章比無用的文章多出30%的流行點擊率。“人們共享實用的信息是為了幫助他人,節省朋友的時間或金錢。提供實用的信息會加速信息的裂變。

實用價值可以分為兩類:

1)      和錢有關:促銷信息、新品上市、周年慶等;

2)      和錢無關:健康、教育、美食等民生,是除了錢之外人們高度關注的。

什么是社交貨幣?人們使用貨幣可以買到商品和服務,如果買粉絲買粉絲推出的產品或信息,可以構建、強化他人對自己的正面形象,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積極、專業、幽默、富有、時尚,那么他們就會成為社交貨幣,被人們大肆轉發,快速引爆。這些被轉發的信息,就像手表和汽車一樣,成為我們評價對方的標簽之一。

總結一下常見的幾種社交貨幣:

1)打破常規會超乎想象的引人注目。 “你知道微笑時皺眉能夠消耗卡路里嗎“、”一只螞蟻能夠抬起超過它體重50倍的重物嗎?“

2)游戲會引發人們參與感 ,突顯個人能力或與眾不同,產生高關注度。前兩周被刷屏的“性格標簽”就是很好的案例。人生來就有兩個傾向:總是想和別人一樣,獲取安全;總是想和別人,不一樣,博取眼球。無一幸免。

3)權威性、專業性的內容會吸引特定人群。 因為這些內容能夠提醒人們自己所屬的群體,以此來劃分哪些是自己圈里的人,哪些是門外漢,因此這種壓力會迫使人們進行分享。

人們對于鮮活、生動的事件更敏感,會直接替代統計數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里深度解析了這種現象,稱為易得性啟發。

講故事、圖像化,都是把信息講得更生動的有效表現形式。人們對于親身經歷的事情記憶更深刻,而大腦里的鏡像神經元,會讓我們感同身受。用當下較火的“咪蒙“買粉絲舉例,不談底線和價值觀,咪蒙是個深諳如何講故事博眼球的人。

如果內容決定了文章的60%,那么標題和組織形式決定了40%。

1. 吸睛標題黨: 抓人眼球的標題決定了裂變層用戶是否會點開。

2. 菜單式敘述: 人們在刷屏時用的是瀏覽、掃視形式,更喜歡條列式或菜單式信息,邏輯清晰,利于人們泛讀時自動檢索重要信息。

3. 圖像化表現: 人類本能決定了大腦對圖像更敏感,更有記憶度。多用圖像表現,減少大腦對文字的認知負擔,提高認知流暢。

我們的大腦里住著來自遠古的倆兄弟,一個叫生理本能,一個叫社交本能,影響操控著我們。一篇超過100000+的爆文,就是通過PEPSI5要素引導我們的本能信息,實現信息的裂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