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德國對外貿易政策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德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

时间:2024-06-02 02:42:56 编辑: 来源:

侖戰爭的影響和李斯特的倡導下,德意志各邦意識到鐵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 上的重要性,掀起了鐵路建設的熱潮。1835年德國建成了長6公里的第一條鐵路,1939 年建成鐵路133公里,到1845年德國一共建成20條鐵路,長達2871公里,1849年全德的 鐵路長度超過了法國。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德意志的鐵路建設達到了高潮,開始形成鐵 路網,到60年代末,現代德國的鐵路格局基本形成。據統計,德國鐵路線的長度(不包 括奧地利),1850年為5822公里,1855年為7781公里,1860年為11026公里,1865年為13 821公里,1870年為18560公里[4](P.93)。普魯士鐵路在其中占了主要份額:1850年為3 869公里,1870年為11520公里[5](P.376-380),從而控制了全德鐵路網的運營,鞏固了 它在德意志的經濟領導權。鐵路建設極大地帶動了煤鐵鋼等重工業的發展。鐵路網的建 成便利了德國煤炭的開采,使德國煤炭產量急劇增加,到1860年時,德國的煤產量已超 過比利時和法國。煤礦的開采給鋼鐵工業提供了豐富的能源,鐵路又成為鐵的主要消費 者。1861年至1870年,德意志的制鐵業出現了強勁的高漲,生鐵產量超過法國逼近英國 [6](P.2)。普魯士新建立的煉鐵、鐵器制造和機器制造企業,為全德之冠,占70%以上 。鐵路事業發展的結果,還帶動了一些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50年代建立的電報業,60 年代建立的化學工業和光學工業以及銀行業和股份公司的建立也開始促進德意志的工業 化。鐵路事業發展的另一個后果是促進了德意志各邦國的聯系。全德鐵路網的建立不僅 在經濟上方便了交往,促進統一市場的形成,而且大大增進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文化和 思想交流,增強了德意志統一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以上論述表明,鐵路建設和全德鐵路網的形成成為德意志現代化的強大拉力,使德意 志社會的整個經濟結構和階級力量的配置發生了“決定性的,實際上是革命性的變化” [7](P.235)。而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客觀上又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和廣闊的市場,從而 有力地推動了統一大業。正如當時的詩人把鐵路稱為“德意志統一的結婚綬帶”,鐵路 不僅在經濟上,還在促進德意志各地區的思想交流和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上起著重大 的作用。普魯士也因其對全德鐵路網的控制而成為德意志諸邦中的領頭羊,并最終成為 德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關稅同盟的建立與全德鐵路網的形成一樣,在德意志現代化和統一進程中同樣占有重 要的地位。它的建立使德意志民族在尚未得到統一的情況下,事先造就了統一的內部市 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經濟上的統一。可以說關稅同盟從倡導之日起便具有兩個 明顯目的:現代化和統一。

由于奧地利對德國統一持冷漠和否定態度,給了經濟上強大的普魯士以爭奪全德霸權 的機會,它越過德意志聯邦,執行一種全德性的關稅政策。1828年普魯士與黑森——達 姆斯塔特締結的雙邊條約和1829年與南德商業同盟締結的條約奠定了1834年關稅同盟的 兩個重要步驟。受奧地利支持的中德商業同盟遭到孤立,開始分化。1831年黑森選侯國 轉入普魯士關稅體系,打通了普魯士東西領土之間的壁壘,建立了一條通往西部的關稅 橋梁。1833年把上述的締約條約合并,產生了德意志現代化史上意義深遠的關稅同盟。 1834年1月1日關稅同盟生效,其他小邦紛紛加入,到1836年1月,已擁有居民25151000 人,占1871年統一時德國居民的85.6%,一個巨大的德意志國內市場逐步建立起來。這 樣,日益增長的德國國內產品能按統一的方針銷售了。由于奧地利的自我孤立,德國政 治上同時也是經濟上和地理上的二雄相爭局面首先在經濟上消除了[8](P.77)。當時很 多仁人志士都意識到經濟聯合對政治統一的巨大促進作用。普魯士財政部長莫茨在給國 王的備忘錄中對可以預見到的后果這樣寫道:“……收取進關、出關和過關稅僅僅是各 國在政治上的分裂所造成的后果,如果這一點確是政治學真理的話,那么反過來說,這 些國家結成關稅和商業聯盟的同時,它們也必將統一成一個政治體系,這也應當是真理 ……德意志將統一在普魯士的霸權之下。”[8](P.77)全德鐵路系統的形成和關稅同盟 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德意志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德意志資產階級力量。資產階級 力量的壯大又推動了小德意志地區同普魯士經濟一體化。從19世紀40年代起,關稅同盟 為保護自己年輕的工業,對內部采取自由貿易,對外部和外國采取一定的關稅保護,這 種政策受到大部分資產階級的歡迎,也使普魯士容克階級大受其利。在資本主義強有力 的影響、滲入下,容克階級也被卷入現代化——工業化的浪潮,并不自覺地參加了德意 志民族統一運動。

到1852年,除奧地利和漢堡等個別地區外,所有其他各邦都已相繼加入關稅同盟。鐵 路不僅把東部農業經濟區同西部鋼鐵工業區緊緊連接起來,而且把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區 都拉入民族經濟市場里來。各邦資產階級大受其利,把普魯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政 治和經濟代表,并且這時他們已有能力保護關稅同盟。1853年,向來與普魯士不和的薩 克森王國政府準備接受奧地利首相施瓦爾岑貝格要求建立奧地利領導下的大德意志—— 中歐聯盟的計劃,但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被迫站到普魯士一邊,支持關稅同盟。南部和 西部各邦出現了支持關稅同盟的真正請愿風暴。普魯士在全德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終于挫 敗了施瓦爾岑貝格計劃。這場危機表明,各中小邦已不可能奉行自己的政策,他們已經 不再是同普奧鼎足而立的政治力量。奧地利也正是經濟的落后而久久未能打入關稅同盟 。1862年普法商約的簽訂使奧地利再也沒有加入關稅同盟的可能,并最終被其他諸邦拋棄。

19世紀60年代以來,小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已同普魯士一體化。據統計,1860年德意志 聯邦鐵路總的貨運量為1700萬噸,絕大部分由普魯士掌握和承擔。1846年成立的普魯士 鐵路委員會,60年代擴大為德意志管理委員會,采取多種手段向各邦滲透[9](P.8-9)。 在全德鐵路網的有力支持下,關稅同盟地區形成了共同的經濟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語言 和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終形成并得到鞏固。經濟的統一為政治 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和經濟的 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強制力量,不僅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民族統一,連容克階級甚至是一 些邦的諸侯貴族也感到,如果他們對抗統一的潮流,德意志將把他們拋棄。可以這么說 :統一在德意志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強大而又野心勃勃的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運作 下,審時度勢,最終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的形式排除了奧地利,統一了德國。德國的 統一是在德國現代化造就的資產階級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是在現代化所造成的國際國 內有利形勢下,更是在現代化創造的偉大力量(財力、技術和新式武器)的支持下相繼擊 敗丹麥、奧地利、法國,頂住俄羅斯在戰爭后期的壓力取得的。俾斯麥在德國的統一事 業中能取得成功,歸根到底是順應了現代化歷史的潮流。

(一)德國的統一是工業化所必要的政治先決條件,統一掃除了德意志經濟發展中的最 大障礙,加速形成統一的民族市場

德國的統一不僅把整個德意志的經濟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而且在德意志形成一種經濟 民族主義。加入帝國的各邦在“自由貿易”和“關稅保護”的激烈競爭中,在統一帝國 的全力保護與支持下,它們的工業實力和作用大多在這場競爭中大為提高。全德在對外 貿易中的入超局面也因此得以扭轉:1872年德國的對外貿易中,進口為32.62億馬克, 出口為23.21億馬克;到1880年,進口下降為28.3億馬克,而出口則上升為29.23億馬克 [10](第366頁)。如果說,政治上是普魯士領導了德國,那么經濟上卻是普魯士“融化 ”在統一的德國之中。統一成為德國經濟現代化的巨大助力。這種具有統一價格、統一 法規的經濟一體化進程,造成德國經濟現代化的巨大容量。

(二)德國的統一,標志著普魯士道路的最終確立

農業的資本主義改造的完成,為經濟起飛打下雄厚的基礎。德國不同于英國,工業化 的過程不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相反是在工業現代化的基礎上,保護農業的發展,并 在工業革命中起相互促進的作用。“保護農業利益”雖然是為了照顧政權在握的容克階 級的利益,但農業和工業之間保持一種比較平衡的發展卻是德國經濟現代化的特點和優 點。統一國家的建立使得“重商主義”的推行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講,統一對農業現 代化有著直接的影響。1879年俾斯麥承認對農業實行了保護關稅以抵抗大量谷物從東歐 和美國涌入,1885年和1887年他又提高了關稅。在國家關稅的保護下德國的農業得到了 蓬勃發展。據統計,1870—1913年德國谷物產量由1500萬噸增至3100多萬噸。農業經濟 的發展給德國工業化的發展注入強烈的興奮劑,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料、生 產資料、原料、資金和充足的勞力。

(三)統一國家對經濟的保護或者說是干預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

德國此時的經濟在國際市場還遠未能與英國相抗衡,為了保護德國的民族工業,更是 為了盡快提高其民族工業的競爭力,俾斯麥推行保護關稅政策,設立鐵路基金,確立鐵 路法案和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首的銀行體系,進一步促進國內的經濟聯系和自由貿易,扶 持德國工業的迅速崛起。此外,俾斯麥出于國防上的考慮,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 擴充軍備方面,特別是修筑堡壘和發展與軍工生產有關的重工業部門。軍事交通運輸業 和軍火工業的膨脹又帶動了鋼鐵、機械、冶煉等一系列重工業部門的發展。德國的統一 大大加強了國家力量,使其有能力推行所謂的“大陸政策”,營建起一種歐陸均勢防衛 體系。這樣就為德國的經濟起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爭得了20年和平發展的時 間。單就工業增長而言,統一前1860—1870年的年均增長為2.7%;1870—1880年即達到 4.1%;1880—1890年為6.4%;1890—1900年為6.1%。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英法等國,僅 次于美國[11](第110頁)。世界歷史表明國家權力并不一定能加速經濟的發展,但應當 承認,19世紀后30年的德國,國家利用統一的有利條件,利用來自人民復興國家的民族 意識,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了德國的現代化。

(四)德國的統一有助于教育、科技的發展,從精神上保證德國經濟現代化的快速進程

德國統一后,俾斯麥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控制,頒布了一系列帝國教育法令。70年代完 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實行強制義務教育制。這使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養大為改善。 全德文盲率從1841年的9.3%,下降為1865年的5.25%、1881年的2.38%和1895年的0.33% 。在這個基礎上,調整了中等學校的體制,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建 立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機構。這所有的一切如果沒有國家的統一籌備是無法想象的。在 國家的大力建設下,德國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科研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技術的 進步,而且德國人更善于把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轉化為生產力。科技人員與工人之比 ,到1896年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當代著名的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對此 作了這樣的評論:“正是德國人在19世紀下半葉對科學的偏愛使德國工業比英國和美國 工業進展更快。”[12](第194頁)關于德國統一和重視科技教育同德國經濟現代化之間 的關系,在1904年德國鋼鐵廠職工聯合會慶祝大會上主持者不無自豪和自負的演說中得 到明示,他說,德國鋼鐵工業的輝煌發展可以“溯源于一種旺盛的事業心,在政治統一 后它鼓舞我們整個祖國……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