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發展的特點(求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及特點)

时间:2024-05-19 06:27:21 编辑: 来源:

經濟發展戰略是面向國際市場,建立出口產業結構,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層型產業的產品取得外匯,并以此支持內地的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水平,不斷增強國內企業的實力和水平;通過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國外的企業前來投資從而吸收國際資金促進內地的發展。

但是這一階段的開放不只是外向型經濟發展,而是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這一階段仍有內向型經濟的影子,內向型經濟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的“中心一外圍”理論。所謂內向型戰略,就是指以國內生產和保護排斥進口,以內銷代替出口的貿易戰略。這種戰略通過減少進口,保護國內的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的內銷,幫助國內的企業實現工業化。由于我國建國后的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全面開放會直接打擊這種體系,所以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這一點可以從我國的關稅看出來,對外開放初期,我國的關稅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但是之后慢慢降低,開放程度越來越高。

這一階段的特點也比較鮮明,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實驗性。因為對外開放實行于文化大革命的之后,人們的思想還有待解放,關于搞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還在爭論之中,所以中央采取了經濟特區的辦法,先在少數的城市實行對外開放。通過積累經驗和教訓,來靈活對其他的地區施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這些經濟特區有很大的實驗性,就算是沒有成功影響也比較小,在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二.循序漸進。先開放沿海的幾個城市,再逐漸開放內地的各個城市,最后吸引國外資金到中西部進行投資。三.單向性。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為主,而為了保護本國的企業,對于進口做了一定的限制。

2.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1998年至今)

前一階段雖然我國的外匯數額不斷的增長,但是這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的產品獲得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這些企業主要在產業鏈的最低端,而以農業和制造業為首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經濟效益要遠小于第三產業,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國的第一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不到40%

。所以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從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才算是真正融入了國際貿易,中國和世界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過去我們是通過輸出初級產品取得外匯,支持內地企業的發展,這只是利用了勞動力廉價的優勢,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強。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鼓勵企業到國外投資,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這樣才可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使得國內的企業得到長久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從過去的量的發展到了質量效益的發展,從有限領域開放到全方位的開放,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優勢,使企業真正受益。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一.雙向性。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可以讓國內的企業在競爭的環境中優勝劣汰,促進國內的企業的綜合實力的提高。鼓勵國內的企業在國外投資,讓這些企業利用全世界各個地區的優勢,靈活的進行資源的調配,是公司的成本降低而競爭力提高。二.更加注重效益。過去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長,為了吸收國外的資金投資,建立了一些公司,但是這些公司并沒有很好的利用內地的資源,浪費了資源。而現在,我們的雙向的投資更加注重效益。同樣出口的企業也從出口初級產品到出口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新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貿發展存在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且與中央相繼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相契合。

1978-1991年間,中國貿易額和外商投資額增長雖然緩慢但開始起步,國際代工模式和外資引進仍處于試探期。在此期間,加工貿易發展成為對外出口的主要力量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浦東新區的建立以及中央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極大鼓勵了外商進行直接投資的信心。1992年之后的一段時間,外資出現迅速增長態勢,進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幅度也明顯提升。

2001年中國加入WTO加速了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步伐,成為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又一關鍵節點。為兌現入世承諾,中國不斷深化改革,由此產生的制度性紅利極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果斷采取措施,盡量將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困境中率先實現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推動全球經貿格局發生進一步變化。

我國在201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標志著我國嵌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這一步走得非常成功,實現了由“貿易小國”向“貿易大國”的轉變。

擴展資料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個國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獨立,必須努力擺脫貧困。而要擺脫貧困,在經濟政策和對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實際,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僅占世界總貿易額的0.78%。中國出口僅占世界出口總額的0.75%,出口額在世界排名第34位。

1978-1989年,在近12年時間里,中國貿易逆差年份就有9年,累計逆差額為468億美元,年均逆差額為39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資源告急,1979年外匯儲備年余額僅為8.4億美元。

1978-1982年,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共920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共17.69億美元。

由于各國經濟發展階段和要素稟賦的差異,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和拓展通常存在一個傳導過程。我國對外開放在時間點上正好契合了以全球價值鏈發展為主要推動力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以漸進式為主要特點的對外開放和以市場化為主要特征的國內改革相輔相成,使得我國逐步融入全球經貿體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