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改革開放對外貿易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时间:2024-06-01 08:00:12 编辑: 来源:

談判。

第四,推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經濟合作四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的經濟合作,使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有了更深厚的經濟基礎。

第五,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擴大國際影響。積極參與柬埔寨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為緩和東南亞地區緊張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阿富汗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六,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按“一國兩制”原則收回香港。經過艱苦談判,中國政府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分別與英國和葡萄牙政府就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簽署聯合聲明。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沿海城市的開放,引進外資、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迅速擴大,我國經濟擺脫了原來的封閉半封閉狀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所謂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各民族各國家,無論大小、無論發展程度如何、屬于什么性質和類型,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可以和我們互通有無,我國都應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它們的經濟貿易關系。基于這樣的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與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貿易往來。所謂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這種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是一個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有重點、有層次,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全面展開的過程。所謂寬領域,就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拓寬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

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于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于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挑戰: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

環境問題。工業水平的增長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和諧社會面臨了不和諧的因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