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影響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因素有哪些(影響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因素)

时间:2024-06-02 08:11:53 编辑: 来源:

>第二,公司內部貿易的產品構成主要是最終產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組裝的中間產品

經系統的研究證明,公司貿易的內部化率與產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關系,即產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內部化率越高;反之,則內部化率越低

第三,公司內部貿易的價格不依國際市場供求關系而變化,而是采用轉移價格的方式進行

這不僅是公司內部貿易區別于公司間貿易的一大特點,而且是跨國公司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程

可以預料,跨國公司除了有更大發展之外,在未來10年還將會出現三種趨勢:按“國際化經營三階段”論,專家認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為中心,即商品進出口部門展開國際交流的第一階段

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正處于此階段

大多數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已進入所謂“當地化階段”,即就地產銷、設立據點的第二階段

只有少數跨國公司已達到第三階段,即國際分工階段

據預測,新世紀將有大批公司進入第三階段,即跨國公司的人才、物資、錢財、技術、信息等經濟資源傾向于效益較高的國家或地區,最終成為“無國界企業”

國際商務環境,請簡述對外直接投資中海外市場區位優勢的來源有哪些?

你好:

在國際商務環境中,對外直接投資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的企業或個人在海外購買、建設或控制一家公司。海外市場區位優勢是指一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的地理位置、資源、人力、文化等方面的條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來源:

自然資源:一些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石油、礦物、森林、水力資源等,這些資源可能是一些企業前往該地區投資的原因之一。

人力資源:一些地區擁有具備高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勞動力,例如印度和中國的信息技術專業人才。這些勞動力的可用性可能是企業在該地區投資的原因之一。

市場規模:一些地區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相應的市場規模,例如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這些市場規模可能是吸引企業在該地區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一些地區的地理位置具有區位優勢,例如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港口和交通樞紐,這些位置可以使企業更加便利地進入周邊市場。

政策支持:一些地區的政府可能會提供稅收優惠、補貼和其他支持來鼓勵外國投資。這些政策可能會使企業更容易在該地區投資。

文化相似性:一些地區的文化和語言可能與企業的本土文化和語言相似,這可以使企業更容易適應當地的商業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一些地區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較高,這可以使企業更有信心在該地區投資。

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經營時,通常考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些?

通常來講,企業國際化有以下三層含義:⑴指企業由國內經營向國際經營發展的漸進過程

此強調的一是過程,一是企業自身及其經營活動的跨越國界

⑵指企業有意識地追逐國際市場的行為體現

此處強調的是企業主動對國際的追求

⑶泛指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

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大(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國際商務學教授斯蒂芬? 楊(StephenYoung)等在《國際市場進入與發展》(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Development)一書中指出,國際化是“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所有方式”

它不僅僅指企業經營行為的國際化(即企業的投資、融資、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還包括企業制度的國際化(即企業機制應適應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需要),和對企業國際化經營行為進行宏觀管理的體制和職能的國際化

一﹑企業國際化的形勢 (一)國際化的大背景 西方跨國公司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時間較長、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其經營特點可以為我國企業所借鑒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西方跨國公司開展國際化經營有哪些特點? 1、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模式不拘一格所有權是跨國公司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內容

七十年代以來,西方跨國公司出于緩和東道國的民族情緒,減少政治、經濟風險,擴大資金來源以及加強企業集團化的趨勢的要求,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逐步改變了一味強調獨資的做法,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模式

2﹑分散經營與協調管理的決策體制 目前,西方跨國公司按集中與分權程度不同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體制

第一種是“本國中心”體制,即以母公司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于母公司

第二種是“多元中心”體制,即以分部或國外子公司為中心,決策權相當分散

第三種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間的體制,即將管理權力的集中與分散結合起來,使母公司與子公司在決策權限的分配上得到妥協和折衷處理,這稱作“全球中心”體制

3﹑由專業化經營向綜合化經營方向發展的趨勢 在七十年代以前,西方跨國公司以實行國際專業化經營為主,即根據世界先進的科技水平和專業分工來安排國外的投資

七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跨國公司出現了從單一種類的經營向綜合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與問題經濟全球化給市場競爭帶來了明顯的變化,那就是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

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并不只是與當地公司爭奪市場,還要與其他國際公司搶占份額

產業、市場、顧客的全球化使企業面臨的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經營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全球化經營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海外投資已初具規模,中國對外投資的領域主要是資源開發、生產加工、交通運輸、工程承包、旅游餐飲等

然而,在實踐上,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也存在不少問題

1、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與我國整體的經濟實力是不相稱的 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經中國商務部批準和備案設立的境外非金融類中資企業510家,而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081家

可見,與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相比,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力度不夠

以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來看,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僅占世界對外投資金額的0

15﹪

與中國經濟大國的身份很不相稱[4]

由此可見,中國資本流入與資本流出的嚴重失衡,這種強烈的反差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十分罕見

2、 海外投資的資源導向性明顯,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1990—2000年度,中國30家最大的跨國經營企業中,有23家屬于資源開發型企業

但這些產業跨國經營的技術含量不高

3、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尚處不夠成熟的低級階段,比較優勢尚不突出,且投資方式比較單一 近幾年來,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區域分布已擴大到五大洲

但從總體上來看,投資的區域仍舊相對集中

從投資總量上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美(僅指美、加、墨三國)、大洋洲、亞洲(東南亞、西亞)等地區,有明顯的地區集中性

從對外投資國別上看,投資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過的少數石油,礦產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且投資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采取投資新建方式

這種方式盡管有其優點,但其耗時長,難以快捷地進入市場

4、在經營管理上實行的是異地化經營 ,難以科學決策 由于受我國政府的國內資金配套和外匯等計劃管理的限制,跨國經營企業不能完全依據國外市場情況進行決策

由此看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政府近年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即鼓勵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

二、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因素 影響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應訴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經濟環境、政治和法律環境、文化環境、市場規模、航運成本、國內因素等

1、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如經濟規模(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絕對經濟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及各經濟部門的相對重要性(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

此外,經濟環境還包括一些與國家的經濟活力有關的投資率、物價狀況、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市場的運作

及個人所得的增長率、就業率的變化等,影響著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

2、政治和法律環境 如果在目標市場的政治不穩定,將增加企業的投資風險

目標市場的法律制度,如進口法規等,也直接影響進入模式的選擇

3、文化環境文化的范圍很大,一個國家的文化往往與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人們對文化評判的標準不同,所以就對企業進入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個人所處環境中的道德觀念與本民族的道德觀念相差甚遠,那么他的內心將會產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管理者可能會對在異國他鄉開展業務的能力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增強經理們的信心,他們從而會鼓勵進行投資,從而影響選擇目標國家的時間順序

4、市場規模 目標國家現時和預期的市場容量是影響進入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

較小的市場適于盈虧平衡、銷售額較低的進入模式,反過來,銷售潛力大的市場適于盈虧平衡、銷售額較高的進入模式

目標市場的另一個要素是競爭結構

市場可分為自由競爭市場(由眾多不具備統治地位的競爭者組成)、寡頭市場(由少數占統治地位的競爭者組成)、壟斷市場(獨家公司)

自由競爭市場一般比寡頭和壟斷市場更適合出口進入模式

寡頭市場或壟斷市場則常常要求采用投資進入模式,在目標國生產

在競爭十分激烈、出口進人模式與投資進入模式均不宜采用的市場,企業可以采用許可合同或其他契約進入模式

5、航運因素 地理距離也是一個環境因素

如果距離遙遠,貨物運費方面的因素會使得某些出口產品無法與目標國家的當地產品競爭

由此可見,運費高會阻止出口進入模式,鼓勵不涉及運費的進入模式

如果貿易的運輸成本太高,出口企業有可能在目標國家設立裝配工廠,并以此展開競爭,這也是向投資進入模式的一定程度的轉化

6、國內因素 國內影響企業海外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很多,其中又以國內市場容量與競爭態勢、生產要素與成本狀況以及政府外向經濟政策導向尤為突出

一般來講,如果國內市場容量大,則企業在國內市場上有很大的發展余地

這時,多數企業往往更傾向于先在國內求發展,待到其感覺規模受制于或將受制于國內市場時,再求海外擴張

反之相反

政府的外向經濟政策對企業進入模式的選擇依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而言,政府出口鼓勵政策會刺激出口或契約進入模式,相應抑制投資模式

相反,海外投資鼓勵政策則會刺激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于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低于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同時,由于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于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