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引發國際貿易變化是哪一歷史事件(急!有關經濟危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材料)

时间:2024-06-02 18:29:36 编辑: 来源:

到一定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美、法三國都允許居民兌換黃金;實行金匯兌本位的國家也允許居民用外匯(英鎊、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國兌換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只同意外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不允許外國居民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

運轉條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順利運行,與美國的經 漫畫

濟實力和黃金儲備分不開。要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需具備三項基本條件。 第一,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美元對外價值穩定。若其他國家通貨膨脹嚴重,國際收支逆差,在基金組織同意下,該國貨幣可以貶值,重新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關系。 第二,美國的黃金儲備充足。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鉤,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國要履行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必須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 第三,黃金價格維持在官價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黃金儲備充足,若市場價格發生波動,美國可以通過拋售或購進黃金加以平抑。

體系支柱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 黃金

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體系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有助于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戰后的經濟復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暫時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里的混亂局面,維持了戰后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 固定匯率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金本位下匯率的相對穩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幣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匯價的波動界限狹隘。1929至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起了貨幣制度危機,導致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金融關系呈現出一片混亂局面。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混亂局面暫時得以穩定。 第二,促進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國注重外部平衡,國內經濟往往帶有緊縮傾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偏重內部平衡,國內經濟比較穩定,危機和失業情形較之戰前有所緩和。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美國通過贈與、信貸、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等形式,向世界散發了大量美元,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固定匯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匯率波動而引起的動蕩,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四,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后,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活動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 布雷頓森林體系

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一,基金組織提供的短期貸款暫時緩和了戰后許多國家的收支危機,促進了支付辦法上的穩步自由化。基金組織的貸款業務迅速增加,重點由歐洲轉至亞、非、拉第三世界。其二,世界銀行提供和組織的長期貸款和投資不同程度地解決了會員國戰后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提供技術援助、建立國際經濟貨幣的研究資料及交換資料情報等方面對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有助于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匯率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國際資本流動中引發的匯率風險,有利于國際資本的輸入與輸出;為國際間融資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助于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發展,也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體系缺陷

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對比一再發生變化,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匯兌制本身的缺陷。美元與黃金掛鉤,享有特殊地位,加強了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其一,美國通過發行紙幣而不動用黃金進行對外支付和資本輸出,有利于美國的對外擴張和掠奪。其二,美國承擔了維持金匯兌平價的責任。當人們對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對短缺時,這種金匯兌平價可以維持;當人們對美元產生信任危機,美元擁有太多,要求兌換黃金時,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平價就難以維持。 第二,儲備制度不穩定。這種制度無法提供一種數量充足、幣值堅挺、可以為各國接受的儲備貨幣,以使國際儲備的增長能夠適應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1960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黃金與美元危機》中指出:布雷頓森林制度以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在黃金生產停滯的情況下,國際儲備的供應完全取決于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國際儲備資產不敷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逆差,國際儲備資產過剩,美元發生危機,危及國際貨幣制度。這種難以解決的內在矛盾,國際經濟學界稱之為“特里芬難題”,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穩定性。 第三,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缺陷。該制度規定匯率浮動幅度需保持在l%以內,匯率缺乏彈性,限制了匯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這種制度著重于國內政策的單方面調節。 第四,內外平衡難統一。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各國不能利用匯率杠桿來調節國際收支,只能采取有損于國內經濟目標實現的經濟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犧牲內部平衡來換取外部平衡。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美元匯率下跌時,根據固定匯率原則,其他國家應干預外匯市場,這一行為導致和加劇了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若這些國家不加干預,就會遭受美元儲備資產貶值的損失。

初三歷史重點題型

1.文藝復興

時間:14世紀前后

地點: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現資產階級生產關系

思想:人文主義思想

實質: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詩人(《神曲》)

達芬奇[意大利]藝術大師(《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亞[英國]文學巨匠(《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利葉》)

意義: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新航路開辟

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經濟的出現

過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亞士從葡萄牙往東航行,到達好望角。

(2)1492年,哥倫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到達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葡萄牙支持)到達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完成了環球航行。

影響:

(1)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對世界影響)……

(2)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發展影響)

(3)資本主義市場開始形成

(4)證明了地圓學說 (同學補充,非重點)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新興的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時間:1640—1688

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的召開

領導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文獻:《權利法案》(革命后頒布)

結果: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國家

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產階級掃清了障礙,推動了世界的歷史進程。

革命特點:時間長、過程曲折、妥協(不徹底)

4.美國獨立戰爭

原因:

(1)英國希望北美殖民地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

(2)殖民地人民強烈不滿,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3)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原因)

時間:1775—1783

開始標志:來克星頓槍聲

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領導者: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

結束標志: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文獻:《獨立宣言》(革命中頒布)《美國憲法》(革命后頒布)

結果:建立了聯邦制資本主義國家

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美國1787年憲法內容:

(1)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

(2)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

(1)戰爭的正義性

(2)人民群眾積極參戰

(3)法國、荷蘭等國的支援

(4)華盛頓等人的正確領導和靈活的戰術

5.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間:1789—1815

開始標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義攻占巴士底獄

導火線:三級會議召開

爆發標志:

領導者:資產階級

結束標志:1794年4月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

文獻:人權宣言(革命中頒布)《法典》(革命后頒布)

結果: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拿破侖在革命后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革命特點:

(1)過程艱難曲折

(2)革命最徹底

6.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開始標志: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的發明

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廣泛英雄,人類進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與電氣的“氣”的區別)

理論指導:牛頓力學

成就:

(1)機器的發明與制造:綿紡織業——冶金——采礦

(2)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

(3)交通工具的創造:輪船、火車

(4)新能源:煤炭

影響:

(1)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2)生產關系:改變了社會面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產生了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斗爭尖銳

(3)國際格局: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重點!)

新興工業部門:機器制造業

7.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

①憲章運動:

原因:19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大工人為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提高政治地位積極進行斗爭。

時間:1836—1848

內容: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

特點: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影響:

(1)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2)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