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河北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在哪(廈門自貿片區打造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4-06-01 07:39:30 编辑: 来源:

濟發展最活躍的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和歐亞大陸橋的東起點,是中國與蒙古共和國簽約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薩克斯坦等內陸國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擁有“三北”遼闊的輻射空間。

2.交通優勢:濱海新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發達,是連接海內外、輻射“三北”的重要樞紐。同時擁有躋身世界20強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濱海國際機場是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和北方航空貨運中心。

3、資源優勢:在濱海地區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建設的荒地、灘涂和少量低產農田。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98億噸,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2億噸、天然氣近2000億立方米。

4.工業基礎優勢:濱海新區是我國重要的石油開采與加工基地。電子信息業名列全國前茅。海洋化工歷史悠久,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世界知名、全國領先。石油套管產量躋身世界四強。

5.體制創新優勢:濱海新區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一批功能經濟區,已經建立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和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通曉現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

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州,環渤海地區 的區域工業發展共同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東到海濱,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鄰近海域。面積約為九萬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約7500萬,是一片坦蕩的大平原。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 這個都市群匯集了產業、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實力,對于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于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區。長江三角洲頂點在儀征市真州鎮附近,以揚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線為其北界,鎮江、寧鎮山脈、茅山東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灣北岸一線為西界和南界,東止黃海和東海。

三角洲基底為揚子準地臺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結束后,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的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現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后達杭州灣。沙咀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蕩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巖和石炭、二迭系灰巖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巖和粗面巖構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里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昆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丹陽、南通、揚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興等地先后發展為工業城市。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愿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部分。位于江蘇省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揚運河以南。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這里地勢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著一些孤山殘丘,如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馬山等,它們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為游覽區,有的成為花果山。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在鎮江附近,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只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從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縣的漕涇附近,并與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于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蕩連片,主要有射陽湖、大縱湖等。由于地勢低洼,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太湖平原地處長江以南,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該平原以太湖為中心,狀如一只大盤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這樣的地形特點使這里上有長江和太湖上游來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節又常遭臺風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十分頻繁。當地人民為抗御自然災害,大力開挖河渠,排除積水,修圩建閘,逐步形成了溝溝相通、渠渠相連的稠密水網。這里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蕩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全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區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穩定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蕩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及鹽城、連云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常州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三角是一個具有三重意義的概念。

地理概念:長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于形成坦蕩、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占全國土地的1%,人口占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及鹽城、連云港等18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長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來越多的眼光。2001年,在這塊占全國2.2%陸地面積、10.4%人口的地方,創造出了占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和28.5%的進出口總額。

正在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資料,2003年1至 9月,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四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均已超過1000億元,同期增幅均超過12%,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而這一經濟增長高速和高于全國同期增幅3至5個百分點的狀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已連續保持了多年。

在這片不到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滿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斷崛起:“超級巨人”上海,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00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重量級巨人” 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5000億元;“小巨人”紹興、南通、常州、臺州、嘉興,年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億元以上。為“長三角” 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全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

這一經濟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經濟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這一地區落戶,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逾200家,僅在蘇州投資的有81家,投資項目達188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已變成一個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里,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這里集中了近半數的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還有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規模大、實力強、產品市場占有率在行業中名列全國前茅,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帶動著“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2010年世博會花落上海,從各方面給上海帶來了良機,上海正努力成為“世界城市”。上海強大的輻射力及其周邊“近水樓臺”城市的飛速發展,已經使蘇、浙兩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識到了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無不同樣在努力尋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資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動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機遇。

接軌上海,實現共贏,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成為長三角區域內各地政府的共識。蘇州:近水樓臺,四沿布局;無錫:融入一體化,謀求新發展;南京:呼應上海,輻射周邊;杭州:接軌上海,錯位發展。“長三角”周邊城市不約而同地把與上海的聯動看作是重要的戰略,以路橋交通網絡的規劃和建設為契機,長三角正在打造一個“3小時經濟圈”。

大融合的態勢已經發端。蘇浙滬三地或16城市聯手的項目已涉及交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