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河南海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贊比亞項目(青島紡織業歷史的由來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04:59:56 编辑: 来源:

>認真做好國家地質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工作。國家地質項目目前仍然是地勘事業單位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以擴大資源量和實現找礦突破為重點,組織實施好自有礦業權的勘查工作。“十一五”期間,力爭有6~8處找礦新突破,提交出一批控制程度較高(333及以上級別)的銅、鉛鋅、銀、金等資源量,爭取1~2處有宏觀影響的大成果,為中心的礦業開發和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資源基礎。

加強自主創新和新技術新儀器的引進與應用,加強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隊伍素質,以科技創新帶動找礦突破。

優化礦業權結構,做好礦業權資本經營。認真清理現有礦業權,做好礦業權規劃,按照“優選礦業權—勘查升值—轉化獲利”的經營思路,通過勘查提升礦業權價值,通過轉化(轉讓和開發)實現礦業權價值。不斷提高礦業權的運作能力,及時將礦業權的數量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實現礦業權價值的最大化。

2.進入礦業開發領域,使礦業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

勘查—開發一體化是地勘單位多年發展的成功經驗總結。有色地調中心在礦產開發方面,要致力于建設自己的開發隊伍和礦山企業,同時高度重視與社會資本和礦業公司的結合與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目前已組建了3個礦山開發項目公司,力爭在“十一五”末,建成3~4個參控股礦山,使礦業成為中心發展的重要支柱。

3.發揮整體優勢,積極拓展海外地礦業務

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礦業的全球化,而礦業的全球化必然帶動地質工作的全球化。巨大的市場需求、良好的市場機會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必將掀起中國礦業“走出去”和地質工作跨國經營的新高潮。有色地調中心是國內較早“走出去”的地勘單位,具有明顯的人才、技術和先發優勢,必須肩負起我們的歷史使命,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勇做“地質工作跨國經營”的踐行者。

按照“企業拓展,中心支持,提升轉型,做優做強”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海外地礦業務的跨越式發展,促進海外地礦業務由工程施工向勘查項目總承包,并進一步向礦權資本運作轉型,逐步形成海外工程施工、勘查技術服務(勘查總承包)和礦權資本運作“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使海外地礦業務成為中心發展的另一重要支柱。

4.推進企業整合,力爭與資本市場接軌

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繼續推進中心的企業化和事企分開改革。中心目前所屬的參控股企業,盡管大多都充滿活力,但也存在著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主業不突出等問題,應按照“集團化、專業化、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整合,在發展中解決集團化問題,把集團化的成本和風險降到最小,以保證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得以加速。

大力培育骨干企業。以與資本市場接軌為目標,選擇符合中心發展戰略、主業突出和產業帶動作用大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迅速壯大公司的經營規模,提高持續贏利能力,在行政推動和市場化操作的基礎上,打造圍繞骨干企業的“聯合艦隊”,逐步形成內有凝聚力,外有競爭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力爭“十一五”末整體上市。

五、對策建議

(一)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色地調中心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還是自身的問題,包括觀念守舊、體制機制不順和市場運作能力低等問題,需要在不斷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中來解決。存在的其他問題主要有:

1.地質勘查工作遇到的問題

(1)礦業權問題是當前地質勘查遇到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是礦權取得難。一些省(區)探礦權和采礦權采用“招、拍、掛”方式取得,地勘單位普遍底子薄、包袱重,因經濟實力不足逐漸淪為“打工族”;二是礦權維護難。礦權管理層級多,維護成本急劇增高;三是礦權市場不規范。一些地方不顧礦產勘查的客觀規律性,盲目要求地勘單位在1~2年內,要把探礦權做到采礦權,地勘工作受到干擾,地勘單位的利益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2)國家和地方地質勘查項目申報渠道不暢。一是各工業地勘部門大部分不是財政預算一級單位,須經主管部門才能申報項目;二是申報項目時還要經過項目所在省(區)國土資源廳的初評,環節多,婆婆多,申報項目的任務重,時間緊,耽誤項目申報;三是地方條塊管理,未屬地化的地勘部門申報地方地質勘查項目的成功率低。

(3)地質勘查環境問題。一些地區礦業秩序混亂,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正常進行;林業占地許可證辦理手續復雜、時間太長,影響正常野外作業;在土地、道路和青苗補償等問題上的一系列不合理“索賠”時常發生,不僅使勘查實施的難度增大,也增加了地質工作成本。

2.歷史遺留問題

(1)地質勘查業人才短缺與結構不合理。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大部分為礦產勘查專業人員,且30~50歲之間的專業技術骨干較缺乏,特別是熟悉礦產地質、水工環地質、災害地質、礦山環境治理等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極其缺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地質勘查工作的需要。

(2)基地建設和基本建設費用問題。目前有色地調中心共有15個企事業單位,其中還有7個單位沒有自己的基地,基地建設十分繁重;每年的基本建設費用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3)離退休人員費用缺口問題。地勘單位歷史欠賬多,離退休人員費用缺口較大,長期遺留至今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地勘隊伍的改革和發展。

(4)設備老化,基礎設施陳舊,地勘裝備的更新能力低。

(二)促進地勘單位(行業)改革發展的建議

(1)采取更有力措施,支持非公益性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戴事業的帽子”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事業的帽子”有利于穩定人心,爭取國家的事業費支持;另一方面,“事業的帽子”也阻礙了員工觀念的轉變和市場開拓力度,國家把企業化的地勘事業單位等同于一般事業單位管理,使地勘單位在投資、產權多元化改革和激勵機制的設計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難題。建議國家能明確非公益性的地勘單位為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在“企業化的事業單位”這一屬性下,對非公益性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進行總體設計,在政策上給予明確和一系列的傾斜支持,如減免地勘單位及其所屬企業5年的所得稅,對裝備和科技創新經費給予支持,保持原國家項目渠道5年不變或設立企業化國有地勘單位基礎地質工作基金,保留原事業員工退休時的事業身份,等等。國有地勘單位的企業化進程不設時間表,但國家的支持政策可以設時間表。

(2)幫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企業化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地勘單位經濟基礎薄弱,對歷史遺留問題國家應幫助解決。離退休人員在事業體制下為國家地質工作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建議由國家(地方)財政負擔離退休人員及相關費用,逐步推進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使企業化的地勘單位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平等的起點上,參與市場競爭。

(3)暢通地勘項目申報渠道,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的出讓收入向地勘單位傾斜。未屬地化地勘單位申報國家地質項目時,強烈要求取消經過屬地主管單位證明、評審、審查的做法,以防止“地方保護”。地質勘查基金(周轉金)在支持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方面,也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出讓收入向國有地勘單位傾斜。

(4)加大海外地礦工作的支持力度。“走出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號召和一般性支持上,在我國資源緊缺和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的條件下,應切實加大海外地礦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實溫家寶總理提出的“中國地質工作要‘走出去’實行跨國經營”的號召,以全球化的視野為我國地礦工作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提升我國資源保障程度作出地勘單位應有的貢獻。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地質處)

青島紡織業歷史的由來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后,青島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僅棉紡廠紗錠規模就近50萬枚)

青島紡織業發端于1902年,是青島市的母親工業和中國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

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青島紡織為推動青島的城市化進程、哺育島城的工商業以及推動全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對青島市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培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

十九世紀末,青島曾有過不成規模的紡織手工作坊和染坊。

1902年,德國和我國合資企業“德華繅絲廠”的創立以及1916年至1936年間陸續建立的8個日資紗廠,逐步使青島的機器動力紡織形成規模,成為我國最早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在武力侵占青島的同時,加劇了對青島經濟的侵略和掠奪,掠奪手段由商品輸出發展為資本輸出,投資重點放在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紡織工業上,僅1916年至1926年10年間,就先后在膠濟鐵路青島四方站至滄口站沿線建立了內外棉紗廠(國棉二廠前身)、大康紗廠(國棉一廠前身)、寶來紗廠(國棉九廠前身)、富士紗廠(第二毛紡織廠前身)、隆興紗廠(國棉三廠前身)、鐘淵紗廠(國棉六廠前身)等大型紗廠以及鈴木絲廠(青島印染廠前身)。

1935至1936年兩年間,又在滄口建起“上海紡績株式會社青島分工場”(國棉五廠前身)、“豐田紗廠第一廠”(國棉四廠前身)。

這么大規模而且速度這么快的資本掠奪在世界紡織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青島9個紗廠的工人已達33300多人,成為青島產業工人的核心力量。

青島紡織工人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榨,最終他們以產業工人的主體身份登上青島工人運動的舞臺。

其間,青島各紗廠工人除以消極怠工、破壞設備等手段進行反抗和斗爭外,還多次舉行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同盟大 *** (僅1925年就連續舉行過3次反日同盟大 *** )。

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介石)抗日的愛國行動。

聲討 *** 軍隊勾結帝國主義進攻圍剿革命根據地。

支持紅軍和蘇維埃政權等。

青島紡織工人在斗爭中表現出的強烈愛國精神、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精神,帶動了青島產業工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斗爭,成為青島產業工人的主力軍。

青島紡織行政管理機構的變更

1946年1月2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成立。

該公司是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背景下,由國民 *** 財政院院長宋子文提議而建。

經過緊張的籌備,1月13日,出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總經理的范澄川調集70余人由重慶飛抵青島,在茌平路1號(現館陶路3號)組建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

1月25日,接管大康、內外棉、隆興、豐田、上海、公大、寶來、富士、同興9個日資紗廠,并分別改名為中紡第一至九棉紡織廠。

共有紗錠443504枚、線錠58848枚、布機6830臺,除生產民用棉紡織品外,還擔負“軍工”任務,生產軍布軍紗。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紡青島分公司。

此時,青島紡織業僅國營企業就擁有紗錠389074枚、線錠40216枚、織布機8064臺,規模居全國第二(僅次于上海)。

為恢復戰后經濟、建設新中國,青島紡織企業在廣大工人的努力下,僅用10多天時間就全部恢復了生產。

1951年,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更名為華東紡織管理局青島分局,以“中紡”命名的各棉紡織廠也隨之改稱國營青島第一至第八棉紡織廠,印染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