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油角是廣東的特產年貨嗎(春節前幾天風俗)

时间:2024-06-11 04:20:46 编辑: 来源:

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前幾天風俗4

穿新衣“游喜神方”

大廟會集納成都民間絕活

人們游喜神方最喜歡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變臉、吐火、滾燈、手影戲、木偶戲等川劇絕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畫、剪紙等各式民間絕活都能在廟會上看到,滾鐵環,抽陀螺,坐雞公車,拉提簧、響簧……

往往幾臺戲同時演出,曲藝演唱、雜技魔術、跑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應有盡有;商賈云集,三教九流紛至,百種小吃、賞百般武藝、玩百項游戲,民族、民俗、傳統、現代、鄉村、城市諸種文化形式復合于一體。

游杜甫草堂

初七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獨特的風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過;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廟、會館、街坊點起“天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鬧熱。

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近年來,QQ農場的“偷菜”游戲風靡全國。然而在成都,清末以來就流行這樣一種現實版的偷菜游戲,名曰“偷青”。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伙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小伙子把“偷”回的菜交給媽媽并告訴是誰家的,媽媽如果也滿意這個“未來兒媳婦”,就會用這些青菜煮上一碗陽春面讓兒子吃下,以求兒子好運長青、心想事成。年后,男方父母便會托媒人上姑娘家去說媒提親。

春節前幾天風俗5

安徽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以下是“安徽春節的風俗”,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安徽春節的風俗

池州春節習俗:鑼鼓喧天舞儺戲

池州的街頭處處洋溢著儺文化的氣息,儺的藝術本身和文化內涵深入人心。

記者在梅街鎮姚街村看到,正月初頭,村莊家族祠堂中,鞭炮、鑼鼓喧天,鳥銃齊鳴。田間地頭勞作一年的老實巴交的農民,擦凈儺舞面具,邀上宗族師承技藝的同鄉,有聲有色有模有樣表演開來,這種蘊有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的古老民間文化,一次次煥發出久違的生機。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舞時大多鑼鼓伴奏,節奏明快,這種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這種祈福納祥的儺戲飽受贊譽。

淮南春節習俗:大年初一聽故事

大年初一的早上,在淮南市田家庵區曹庵鎮桃花源戲樓下茶館,里里外外圍了數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故事。講故事的可是鎮里的名人——78歲的“民間故事講述家”軒傳林。

“下面的客官,請喝杯茶,歇個腳,聽我給大家擺個故事。擺啥故事?打起那個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聽端詳。展護衛武藝強,江湖道上美名揚,可偏偏就是有人不買賬,這人氣勢太張狂啊,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江湖上人稱錦毛鼠那個白玉堂。”軒傳林三兩句語言就吸引了臺下觀眾的注意,他繪聲繪色的表演,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坐在臺下81歲的楊家康自豪地告訴記者,淮南有著豐富的曲藝文化積淀,“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小孩子也能講。”

潁上春節習俗:吃到硬幣餃子會吉祥

在皖北潁上農村,年三十的午飯才是一年中的團圓飯,這頓飯都要在自己家里吃。

吃過團圓飯,家里的女人們就開始張羅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包餃子。先是準備餃子餡料,餃餡分葷、素兩種,年三十的晚上吃葷餡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餡的。據老人們說,年初一家里不能吃葷。所以要準備足夠的素餡餃子夠一天三頓的。這時候家里主婦們就各顯神通了,把素餡餃子包成各式各樣,最受歡迎的就是元寶(就是一種兩個餃子皮合起來包的圓形餃子),有的周圍還捏上花邊,一般元寶的數量和家里的人數一致,就是說家里有幾口人,就要包幾個元寶,這樣就能保證家里每個人的碗里都會盛到一個元寶。其中一個元寶中間會被特別加上一枚洗干凈的硬幣,據說吃到包了硬幣的元寶的人一年里都會財運亨通。

春節前幾天風俗6

年廿四,送灶君

北方有臘八節,廣東沒有,卻有送灶君。傳說這一天灶君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過去一年的種種,所以要供奉美食,尤其是放甜的食品賄賂他,如糖、甘蔗、柑、紅棗,讓灶君多講好話。

年廿五,辦年貨

送灶君后家家戶戶開始辦年貨。以前都是家庭主婦制作賀年糕點食品,例如油角、煎堆、年糕,在制作的過程很謹慎,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所以一般不讓小孩參與。但現在越來越多都是采買年貨了。

年廿八,洗邋遢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一天會將家里一切進行徹底大掃除。

年廿九,責年

責年是指買耐放的食物準備在過年期間享用,通常選擇好聽吉利的食品,如蔥、芹、蒜、鯪魚。蔥,芹,蒜都要留根,象征有頭有尾。這三種蔬菜都諧音“聰明”,“勤力”,“精打細算”,魚則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

年三十,慶團年

這天是除夕夜,一家人吃“團年飯”。飯后不睡覺,一起守歲。對廣東人來說,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一定要穿得齊齊整整,菜要有好彩頭的菜。以前的廣東小孩還會在飯后上街“賣懶”,一手拿著小紅燈籠,一手捧著盛蒸熟雞蛋和茨菇的碗,然后連群結隊邊走邊喊:“賣懶,賣懶,買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意思是賣掉懶來年變勤快。

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廣東人有吃齋的習俗,這一天不吃葷、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門(直至年初四都不掃地)、忌使用利器等。親友來拜年要拿出各種小吃招待。拜過年后,已婚的長輩會給后輩派利是。

年初二,開年

在這一天的早上,長輩負責切年糕,分配給家中各人吃,象征開年。而出嫁的女兒也可以返娘家吃開年飯,而開年飯上的各種菜肴都有好彩頭的食材。

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稱為“赤狗日”,大家在這一天會足不出戶留在家。

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將來有前途。拜“文昌”時,小孩記得帶蔥、芹、和蒜;而且僅記這些都要有頭,才代表頭腦聰明,勤力,好算術。

年初七,人日

這一天叫做“人日”,傳統上都會吃粥,寓意“豐衣足食”。廣東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頭,寓意狀元及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