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日本海外凈資產 利潤(“1987年,日本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這句話為什么是對的,請詳細說明!)

时间:2024-05-24 04:44:47 编辑: 来源:

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泡沫經濟變成了救命稻草。日元升值最終誘發了泡沫經濟,并為日本宏觀經濟管理留下了后遺癥。

1987年7月,凡高的名畫《向日葵》被運到日本。同年10月23日《日本經濟新聞》這樣報道:“……今年是高額繪畫作品的進口高峰年。至8月為止,繪畫的進口總額已創歷史最高紀錄,從歐美進口的繪畫作品的平均單價達到538萬日元,約為去年的3倍……”

與此同時,日本的股市和房地產雙雙創出了令人咋舌的戰后最高紀錄。1989年底,日經平均股價上漲到38915.87日元的歷史最高水平。當時日本流行這么一種說法,“工薪族投資家枕著股票睡覺過年,辦公室小姐抱著股票海外旅行”。

1986-1989年,東京市中心地價提高了2.7倍。如果將東京23個區的土地全部賣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1988-1990年的3年間,大阪、名古屋的地價,在住宅地皮公開價格上分別暴漲了2.2倍和1.6倍。許多人認為,日本房地產的泡沫始于東京原宿表參道土地價格的暴漲。表參道曾經只是一條昏暗幽靜的小路,但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這兒逐漸發展成為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在此之前,原宿表參道的地價為一坪(相當于3.3平方米)2、3百萬日元,但到80年代末,一坪已上漲至數千萬日元。

此外,日元的大幅升值還使日本人手中的日元資產價值猛漲,助長了全社會虛假的繁榮現象。1990年,日本人均GNP和資產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資產凈收入國、頭號債權大國和金融大國,“日本人開始升起了走向全世界和買下全世界的萬丈豪情。”他們將其巨額海外投資轉向美國國債和房地產,開始大量購買美國企業,購買帝國大廈,購買夏威夷的不動產,以至于美國人驚呼日本人在“購買美國”!

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后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則購買了美國音樂公司。三菱公司購買了洛克菲勒財團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為了避免美國輿論的沖擊,三菱集團與洛克菲勒集團簽訂了“購買80%股份的秘密協議。”在夏威夷,每到旅游旺季,飯店里的常客大約有一半是日本人。還有一位從日本來的億萬富翁在一年之間就投入1.5億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78套房子。然而,實際上這一時期正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的頂峰時期,房地產價格過度膨脹,美國的投機家紛紛拋售。日本只是順利地接過了美國的經濟泡沫而已。

雖然人均GNP和資產超過了美國,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國民的生活水平也超過了美國。實際上,日本國民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惡化。與日本人“購買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資產膨脹,地價高漲,在本土購買住宅對日本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進口壁壘和流通機構的競爭阻礙,擴大了國內外價格差別。而與生活相關聯的社會資本的落后,致使上下班電車、公路的混亂更加激化。此外,勞動時間過長的這種現象仍沒有改變,過度勞累致死已成為現代日本的一大社會問題。

“泡沫經濟”在1989年底達到頂峰。日本政府認識到土地價格嚴重偏離實際價值,便開始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來阻止銀行向投機者貸款。1989年11月25日,日本銀行將貼現率提高到4.25%,1990年8月再次提高到6%,宣告了金融緩和時代的終結。霎時如晴天霹靂一般,日經平均股價從1989年12月至1990年1月的3.8萬日元暴跌為1990年2月至4月的2.9萬日元,日本陷入債券、股票和日元這三種行市一齊暴跌的“三重疲軟”之中。這個時候,土地價格的“泡沫”也開始破滅。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地價轉為回落,并從1991年開始一路跌落下去。根據標價,1991年至1992年,東京地區住宅土地的下降幅度為22%,大阪地區為36%,名古屋地區為13%。而普通地價跌落的實際情況可能比這還要更嚴重。

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許多人因償還不了債務而自殺。日本50歲左右的“工薪族”的狀況尤其可憐。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借錢買的房子,但泡沫經濟崩潰后,房子的價格下降了一半,即使將房子賣了也只能償還半數借款。另外,這些人手中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的價格也降低了2/3。由于經濟零增長,不但工資得不到提高,他們還得面臨“失業”的壓力。

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軟著陸產生了不良貸款危機和對整個銀行體系無法清償的威脅,金融機構和房地產公司倒閉現象時有發生,日本經濟隨之進入長達10年之久的衰退之中,至今仍沒有恢復。日本人稱此10年為“失去的10年”。

日元升值綜合癥

“廣場協議”之后的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日元升值最大的負面影響即體現在日本的對外貿易上。對這個依靠“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來說,出口商遭受的打擊是首當其沖的。

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企業以120:1的日元兌美元匯率為前提進行生產和營業時,匯率每升高1日元,日立公司的銷售額就減少230億日元,營業利潤減少30億日元,索尼公司的銷售額和營業利潤分別減少330億日元和80億日元,豐田汽車公司的營業利潤將減少250億日元。

日元的震蕩上行降低了國際貿易的微觀經濟效率,并導致日本宏觀經濟嚴重不穩定。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日元升值嚴重惡化了日本本國的投資環境,使國內外投資者的投資成本大幅上升,投資大量外流,國內投資急劇下降。從而進一步導致日本國內通貨緊縮和價格下降,如1985年2月到1988年2月日元名義有效匯率升值40%,而同期日本出口價格指數下降31%,批發價格下降17%,消費物價僅上漲2%。

在日元研究領域非常有權威的經濟學家麥金農將日元升值后出現的一系列反常現象定義為“日元升值綜合癥”。他認為,1971年以來,美日兩國政府在執行商業政策、匯率政策及貨幣政策過程中相互影響,形成了“日元升值綜合癥”。日美兩國出現貿易摩擦時,美國政府對日元升值施加壓力,最終扭曲了資源分配,造成兩國的經濟和福利均蒙受了損失。日元升值綜合癥是導致日本經濟1986-1987年和1993-1995年兩次衰退的決定性因素。1986年日本股票和土地價格飛漲雖使其短期內避免陷入嚴重衰退,但接踵而至的是1990-1991年的泡沫經濟破滅,使其1993-1995年經濟陷入更嚴重的衰退。

土地價格和股票價格的下跌,使在泡沫經濟時期貸款的金融機構(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為呆帳所苦惱,呆帳、壞帳率超過了全部貸款的10%,這使日本銀行陷入了金融不穩的境地。此外,泡沫時期狂亂的土地投資和財政政策的失敗導致了日本國內產生了巨額不良貸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住宅金融專門會社(住專)破產引起的不良貸款處理案件。在泡沫經濟崩潰的影響逐漸淡薄的1996年以后,日本全國的銀行共處理了約57兆日元的不良貸款。

一些專家認為,在日元升值的情況下,日本恰當的經濟政策應該是采取改革措施擴大內需,將它的經濟重點轉向依靠國內需求而不是出口。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同樣有很多擴大內需的機會,如住房、醫療、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很有開發潛力,但日本沒有走這條路線,而是更緊地將自己和美國綁在一起。為了減少匯率升值的影響,日本當局貨幣政策的反應是試圖消除匯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日本銀行大幅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據東京的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估算,1986-1991年,日本共向新企業、設備和研究投入了約3.6兆美元,目的是將生產成本減少40-50%。結果,由于沒有考慮國際和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生產能力過剩。這導致了日本至今仍沒有克服的銀行危機和經濟滯脹。

日本宏觀經濟管理的最大教訓在于應對外部沖擊不當。在外部強大的貿易壓力下,日本被迫做出了國際協調政策優先的選擇,使日元長期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或升值預期,而宏觀調控當局對其日積月累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甚至還為日元升值帶來的虛假繁榮和其他短期利益所迷惑,不能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其最終結果導致日元升值綜合癥日益加深,造成巨大的破壞性影響。

但是,日元的每次升值也均不同程度地給日本經濟帶來了一些利益。由于日本的進出口均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的貶值、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在進口原材料和石油等方面節省了大量外匯。出口損失和進口利益相抵,結果還能使日本獲得巨大的“日元升值差益“。1985年日元升值差益達到3.5萬億日元。

日元升值還使日本的國內總產值以美元計價相應增加,經濟實力迅速接近美國。2002年日本的國內總產值為5381206億日元,約為美國的40%。日本的國際收支盈余也大大增加。1998年,日本的海外凈資產余額超過了1萬億美元,這使日本成為世界首富。與此同時,日本的外匯儲備也急劇增加,到如今已超過3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充足的外匯又極大地促進了資本輸出和日元的國際化進程,并給日元對外借貸帶來增值效益,減輕了還貸負擔。1986年以后,日本掀起了“購買美國”熱,日本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商品輸出階段開始轉向資本輸出階段。

國內外商品價格的相對變化、出口環境的惡化在使日本的出口企業受到沖擊的同時,也促使其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面對日元升值的不利影響,日本企業實施了合理化經營措施。如從虧損領域撤退,實行多邊經營,增加研究開發投資,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等等。日本企業在克服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出口貿易額連年上漲。

日本政府正是看到了上述這些利益,才在廣場會議上最終做出了國際協調政策優先的選擇,試圖以此緩和日美貿易摩擦、避免兩國關系惡化,并借機提高日元國際地位,進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幸的是,由于日本宏觀經濟政策的失利,最終引發了日元升值綜合癥,給日本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1987年,日本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這句話為什么是對的,請詳細說明!

這主要是說的該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強盛,成為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債權國!

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1967年前已經超過西德,僅次于美蘇,位居世界第三;1986年達到1·95萬億美元,約分別為美國的46%和蘇聯的85%,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0%——12%。在這方面,它同美國以及蘇聯雖有不小差距,但就其對外貿易、國際收支的盈余和國外凈資產來說,卻己經超過頭號經濟大國美國。據1987年6月15日公布的日本通商白皮書,1986年日本出口總額2912億美元,進口總額1264億美元,盈余髙達1649億美元,國際經常項目收支盈余為859億美元。同年,美國對外貿易赤字則髙達1665億美元,國際經常項目收支逆差為1400億美元。

日本由于80年代以來對外貿易連年盈余,產生了大量過剩資本,因而,以購買債券股票,對外直接投資和提供經濟援助等方式,大量向外輸出資本,海外純資產急劇增加。據統計,它的海外純資產,1983年為373億美元,超過西德,僅次于英美,位居世界第三;1984年為743億美元,超過美國,僅次于英國,位居世界第二;1985年達到1298億美元,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一;1986年更增為1803億美元,比美國海外純資產最高記錄的1981年1407億美元還多。反觀美國,1985年底,國外純資產首次出現117億美元的負數,1986年底凈外債高達2200億美元,變成了債務大國。

后來又傳出消息,1987年4月底,日本外匯儲備達到686·2億美元,超過西德,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日本人是怎樣估價它這種經濟狀況呢?1987《日本工業新聞》五月二十八日的社論說:“從收支余額來看,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日本已經超過了曾經控制七個海的大英帝國,超過了美國在強大的基礎貨幣美元和軍事力量支撐下實現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