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日本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和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二戰后日本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05-29 16:46:34 编辑: 来源:

質 15:32:29

節省運輸費

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新興工業的布局主要取決于人才、交通和環境因素,而傳統工業地帶一方面地價上

漲,另一方面污染較為嚴重,故日本的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九州南部和本州島的東北

部,依托現代飛機場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

Stylè丶氣質 15:33:09

工業擴散方向:向國土南北兩端擴散。

主要工業區:傳統工業區——京濱、名古屋、阪神、北九州、瀨戶內

新興工業——九州島(“硅島”)、筑波(“科學城”)

二戰后日本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個島國,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幾乎喪失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的崩潰導致社會的動蕩和混亂。然而經過10年的恢復和發展,到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了戰前水平,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跡。

戰后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看,主要是因為當時國際、國內都出現了有利于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

1. 二戰后,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于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3. 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時,朝鮮戰爭促使西方各國擴軍備戰升級,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這又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主觀上看,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是與日本政府制定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1. 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其中,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日本經濟進入有計劃的高速發展階段。

2. 日本政府加強投資,重視教育。這一時期,日本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中等、高等教育。為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科研。

3. 日本以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并積極發展電子、石化和人造纖維等新型工業,為國民經濟全面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4. 日本提出“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一部分被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的增長,另一部分則以外匯儲備的形式積存下來,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5. 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后日本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方面,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還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彌補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簡述日本對外貿易特點和中日貿易現狀。

日本是技術和資金的輸出國,而中國是市場和勞動力輸出國.中日之間的貿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相互依賴關系上的.影響中日正常發展的因素是:

1)政治關系,

2)美國和日本對中國技術封鎖策略,

3)日本本土經濟增長速度(目前的緩慢導致日資投資少),

4)中國國內一些行業的發展迅猛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5)中國一些行業的發展和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的成熟會使日本主動伸手(握手),

6)知識財權保護……

7)中日雙方為保護自己利益而采取的國家策略,

8)利率(包括人民幣\日元)

日本主要工業品對外貿易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日本對外貿易的新特點

1.出現“脫歐返亞”的勢頭

1995年日本對亞洲的出口額為1 569.9億美元,占日本出口總額的39.75%,超過了日本對美國的出口(1 175.4億美元);對亞洲的貿易順差高達616.5億美元,占日本貿易順差的50.8%,超過了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現在亞洲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

1996年日本對亞洲的貿易順差,時隔9年以后還首次出現了下降。日本大藏省貿易統計報告稱,1996年1~9月,日本對亞洲的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18.5%,其原因是日本來自亞洲生產據點的電子儀器、機械零部件等進口急劇增加。1995年日本對亞洲的貿易順差高達6.6萬億日元,相當于日本同期對美國貿易順差的1.5倍。然而,1996年日本對亞洲的進口額開始大幅度超過出口額,1~9月日本對亞洲的出口額僅為3.99萬億日元,比去年同期的4.9萬億日元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對東盟貿易順差減少了15.5%;對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貿易順差減少了1%;對中國的貿易出超卻持續增長,增長幅度高達60.7%。

1997年新年伊始,橋本首相不顧國內股市連續暴跌和駐秘魯大使館的“人質事件"仍處于膠著狀態等諸多要務,風塵仆仆地訪問了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新加坡5國。這一舉動也進一步表明了日本的返亞傾向。

2.出口商品結構出現了以出口成品為主轉向以出口零部件為主

近幾年,由于企業生產據點的海外轉移,東亞以家電產品為中心的生產不斷擴大,替代了日本的出口。同時,也構成了生產所需零部件從日本進口的態勢,使日本的生產資料出口增加,而耐用消費品則相對減少。日本從集中出口彩電、錄音機等特定成品,轉向出口海外生產所需的零部件。

3.采取新的高技術出口管理體制

從1996年日本開始實行新引進的“KNOW”管理體制。“KNOW”管理體制是一種為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讓企業負擔起自我管理義務的出口管理體制。在“KNOW”管理體制下,連普通計算機、半導體、機床等都被列入出口審查名簿。這一新管理體制的實施使本來在高技術出口方面就縮手縮腳的日本企業,有可能變得更加消極。

4.進口出現較強的增長勢頭

據日本大藏省的貿易統計數字顯示,表明進口量動向的進口數量指數,從1994年大幅度上升,繼該年比上一年增加13.5%之后,1995年又增加了12.5%。

5.制成品的進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在進口結構中,制成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于海外據點的逆進口持續增加,日本之成品的進口比重從1990年的50%,上升到1995年的近60%,纖維、精密機械、電氣機械產品的進口比重增長更高。

1994年,汽車進口增長了近55%。在彩色電視機市場上,進口產品攫取了55%的市場份額。在棉織品市場上,進口產品攫取了80%的市場份額。

日本的服裝進口1995年達21.12億件,比上年增長16.75%,近幾年來,由于進口持續增長,而國內產量下降,在1995年的日本國內市場的服裝供應量中,進口產品的比重已增至64%。自1993年以來,進口服裝的比例已超過國產服裝,并呈上升趨勢,1995年日本市場進口服裝的數量已是日國產服裝數量的1.78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