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日本貿易赤字論文(當代世界經濟政治論文2000字)

时间:2024-05-29 00:12:12 编辑: 来源:

地區、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歐盟、日本、東盟、韓國、臺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伙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東盟、韓國、臺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中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進口前 八位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意大利、加拿大。

6、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它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隱藏在匯率機制中的剝削

青年學者劉周在“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一文中,發現了現行國際匯率機制中包含的剝削。揭開了隱藏在國際匯率機制中的剝削秘密。該文認為:

現行國際匯率機制,是現行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利于“少數剝削全世界的國家”的匯率機制。

該文并認為: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尤其是跨國財團的資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但是構成他們利潤的絕大部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機制來實現的。我們知道,現行的不平等國際貿易機制,是歷史形成的。它是歷史上的殖民國家武力征服的產物,而且直到現在依然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的。所以,毫無疑問地,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和平地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的時候,他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和平的掠奪;他們在進行這種偽善的和平掠奪的時候,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武力掠奪,實質上是在參與著一場跨越歷史時代的血腥的和骯臟的掠奪戰爭。資本家們正是這場骯臟戰爭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們的利潤依靠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上的武力,并且也依靠著現在的武力,所以,他們歸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賺錢,他們發的依然是戰爭財。所以,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不是資本而是暴力。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

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更加密切,在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交叉領域中產生了許多復雜的問題。平行進口就一個典型的因知識產權保護而引起的國際貿易問題。

所謂平行進口,一般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或獨占被許可人有無權利禁止合法生產的產品從國外進口的問題,即在國際貿易中,合法持有知識產權產品的一方未經進口國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同意,將該產品經由合法途徑進口至該知識產權受保護的國家并銷售的行為。平行進口問題在本質上集中反映了知識產權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的沖突,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間的矛盾,正逐漸成為一個備受關注和爭議的熱點。

事實上,無論是從法律規定的角度,還是從司法保護的角度,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法律規制尚處于不成熟狀態。在國際層面上,我國是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締約國,締結并參加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條約。這些條約對于平行進口問題基本沒有涉及或者將這部分問題交由各締約方自行規定。這樣,我國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問題主要依據國內法解決。然而,我國的《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這三部知識產權的基本法都沒有涉及到“平行進口”問題。同樣,我國的《反不正競爭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等本應該涉及平行進口內容的法律都沒有涉及這一領域的問題。

由于我國目前尚缺乏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依據,致使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平行進口現象遠比在法院提起訴訟的多,知識產權人苦于沒有無從界定其權利范圍,也無從知曉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態度。在前幾年中,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產品生產成本較低,而且之前對進口商品一直采取高關稅政策,因此向中國平行進口的案例尚很少見。然而,從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平行進口產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例如,我國貿易壁壘的削減將為現有的具備潛在平行進口趨勢的商品打開國門。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和配額的減少,一方面使平行進口商進行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加平行進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以前通過走私渠道入境的平行進口產品轉入正規渠道,增加平行進口的流量。除此之外,由于進口配額許可證和市場準入的弱化,企業的外貿經營權將得到實現,這也為平行進口在我國的發生準備了制度性前提。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企業作為出口方將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到外國從而導致的平行進口爭議也有不少。因此,企業對于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國對于平行進口作出制度性的認定和規范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制度確立之前,企業對于平行進口的基本含義和可能帶來的后果應有必需的認識,才能在充分估計各種市場風險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

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國際環境公約;二、WTO協議中的環境條款;三、環境標志制度;四、國際 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五、進口國的有關環境與貿易法規、技術標準

國際經濟地理論文

內容摘要: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二戰以后的經濟快速發展被稱為“東亞奇跡”。在筆者看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在于其在遵循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后發優勢的結果。由此可總結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貿易發展的途徑也就在于比較優勢加后發優勢。

關鍵詞:貿易發展的途徑 比較優勢 后發優勢

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后發優勢理論的觀點。遵循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所創造的經濟剩余為后發國家和地區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學習提供了資金保障。而后發優勢的利用,也只有在遵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和進行快速的資本積累,為其所需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投資來源。

比較優勢戰略理論與后發優勢理論

因此,在發展問題上,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是使自己創造經濟剩余和進行資本積累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不是過早地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以創造產品差異性方面的優勢。而最大限度發揮創造經濟剩余能力的途徑就是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后發優勢理論假說最早是由格申克龍提出的。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的情況下,已有的先發國家和地區存在示范的大環境為其所提供的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這種后發狀態對促進經濟發展的優勢體現在后發國家和地區對先發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引進、學習和創新上,這種引進、學習和創新活動雖然也要付出成本,但這種成本和完全創新的成本相比是大大降低了。由后發優勢促成的對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引進、學習和創新將能低成本、短時間地促進經濟的壓縮性成長或追趕式發展。

“東亞奇跡”對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的啟示

(一)東亞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快速發展被稱為“東亞奇跡”,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就在于其在遵循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了后發優勢的結果。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二戰結束之初,其經濟發展的起點都很低,人均GNP在100美元左右。由于經濟規模太小、人均擁有的資源太少,這些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把遵循比較優勢的產業安排作為主動的政策選擇,但在其資源稟賦沒有發生結構性改變和提高時,往往出現一旦推行逆比較優勢的所謂趕超戰略,就馬上遭遇到諸如外貿收支不平衡、財政赤字增加、通貨膨脹率過高的難題,從而被迫放棄逆比較優勢的趕超戰略。

實際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都較好地遵循了比較優勢原則。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還充分利用了后發優勢為其經濟發展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各種機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對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實施了積極的引導,政府注重對市場的協調,鼓勵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和激勵創新,并在經濟制度上,特別是在貿易制度方面不斷進行學習和調整,使得制度的持續改進成為其經濟和貿易發展的推動力量。就是在這種不斷積累、不斷學習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隨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適時適當地促成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使東亞經濟呈現出后發經濟的快速追趕性發展。

(二)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的途徑

從“東亞奇跡”可總結出如下結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貿易發展的途徑在于遵循比較優勢加后發優勢的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初期,勞動豐裕而資本和技術短缺的要素稟賦狀況決定了其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其遵循比較優勢戰略理論的生產結構能最大限度地創造經濟剩余和加速資本積累。同時,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開展先進技術和制度的學習。伴隨這一過程的進行,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狀況必然發生變化,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由于不斷得到充分利用而變得短缺起來,相應地,資本和技術這兩種生產要素由于不斷積累和學習創新而變得豐裕起來。

在資源稟賦狀況具備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條件下,微觀經濟對經濟利潤的追求并輔之以政策的引導,這時,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就可以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轉移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來。也就是說,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應采取循序漸進的發展戰略,首先從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出發,在遵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逐漸的積累和投資,并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加強在技術、制度方面的學習和創新來形成自己高層次的要素稟賦結構,并最終帶動或引導發展中國家順利地實現產業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政府在貿易發展中的作用

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稟賦狀況具備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條件下,要順利地實現產業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政府在其間的積極引導和干預作用也非常重要。概括起來,政府在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在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中,政府作用的準確定位。首先,明確政府的市場服務功能;其次,加強政府的職能作用,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運作環境,降低經濟扭曲和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摩擦。

政府對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積極引導作用。政府應采取正確積極的政策措施來促進貿易的發展,具體說來應:加強教育投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鼓勵技術引進和制度學習;建立適宜創新的社會機制,如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微觀經濟個體進行創新活動;建立健全生產和消費法規,培養高質量的國內需求,促進企業自覺主動地進行創新生產活動;在資源稟賦結構升級后,并具備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下,針對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國際分工現實,要順利地促成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和保護,以促成其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對具有明顯外部經濟效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應給予扶持;為充分獲取產業外部性經濟,應引導產業集群的建立。一個積極主動并能有效運作的強有力政府對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03.7

2.林毅夫,孫希芳.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兼評《對中國外貿戰略與貿易政策的評論》[J].經濟學動態,2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