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新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變化PPT(求講述我國建國六十周年年的變化的ppt)

时间:2024-04-29 08:54:19 编辑: 来源:

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于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后,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于許多人來說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并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出租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游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個性化旅游悄然升溫,人們放松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游帶來的樂趣.

新中國以來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么

1、采取出口導向戰略,鼓勵和扶持出口型產業,并進口相應技術設備,實施物資分配、稅收和利率等優惠,組建出口生產體系:實行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

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施進口限制。

3、鼓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鼓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引進先進技術。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時期對外貿易政策是在對外開放前提下,更注重獎出與限入的結合,實行有條件的、動態的貿易保護手段,因此稱之為有管制的開放型貿易保護政策。

中世紀莊園和城市的特點以及莊園和城市的關系。我要做PPT交作業,文字材料越多越好!有故事更好!

在經濟上,莊園完全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中世紀莊園的生產關系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莊園則是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莊園是各大小封建主的領地,領地內的人民在政治上只效忠其領主,在經濟上依附于領主,直接向領主繳租(另外教會好象也有一點征稅權);然后小領主只效忠其上一級封建主,形成層層分封與效忠的封建制度

一、西歐封建莊園與農業的發展

⒈西歐封建莊園

按耕作制度,耕地分三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休耕地,年年輪換,此為三圃制.每個農奴在每種地上都有一塊,一般是長長的一條.耕作時需 4 ~ 8 頭牛牽引沉重的耕犁,故需相互合作;由于每家都是狹窄的長條地,種什么和什么時候種,也需要相互協調,因此農村公社在莊園內也往往存在.莊園內還有森林、牧場、水源,由農民共同使用.

至于領主這方面,他不能剝奪農民的財產,也不準把農民趕出他的份地,這是一條公認的封建法律.

與西歐封建莊園不同,中國封建莊園是地主式經濟,而不是領主式經濟;中國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分離,沒有西歐領主在莊園內的行政、司法等特權;中國莊園多搞代役租;佃戶、客戶也沒有西歐那樣強的人身依附關系.

⒉農業的發展

西歐農業的發展得利于農業技術的進步.其一是三圃制廣泛推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百分之十五以上;其二是重型輪式犁取代了過去的扒犁,扒犁只能翻耕貧瘠的砂土,而輪式重犁則可翻耕草地和肥沃的洼地,擴大了耕地面積和耕地質量;其三是把馬力用于農業生產,羅馬人向來只是把挽具套在馬頸上,拖拉重物時用牛可以,用馬則極易窒息而死,十世紀發明了胸帶挽具,套在馬肩上,不但拖力提高 4 ~ 5 倍,而且速度更快;最后是水車和風車的廣泛使用,尤其在北歐作用甚大,它可排干低地、沼澤的水,還能帶動水磨,英國 1086 年搞土地調查冊時,有 5000 盤水磨,平均每 50 戶一盤.

不但耕地擴大,農作物單位產量也增加了. 8 ~ 9 世紀英國主要農作物大麥、小麥、燕麥等,種子與收獲量比例是 1 : 2 , 1200 ~ 1249 年為 1 : 3 · 7 , 1250 ~ 1499 年為 1 : 4 · 7 ,一般認為,有高出播種量三倍的收成,農夫就有余糧可賣.

這些技術上的進步,使西歐的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人口迅速增長.公元 600 年左右,歐洲人口降至二千萬,到 1200 年突破六千萬, 1250 年接近七千萬, 1300 年約七千三百萬,達到歐洲中世紀人口最高峰.

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為城市和商業的興起,提供了前提.

二、城市的興起

⒈城市的興起

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起源,西方有多種理論:羅馬城市論,馬爾克起源論,市場起源論,莊園起源論,堡壘起源論,各有可取之處.最古老的城市當然是羅馬時代留下來的,但多為政治、宗教中心,史家往往稱其為主教城市,經濟意義不大.

西歐新興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發展起來,如威尼斯,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威尼斯原是拜占廷的屬國 ,九世紀獨立,在以農業為主的歐洲,它是第一個依賴商業貿易生存的國家.威尼斯與君士但丁堡和穆斯林北非之間開展了興旺的三角貿易,販運來自東方的貨物.接著熱那亞、比薩、那不勒斯等口岸也相繼仿效,并進而促進意大利內陸城市米蘭、佛羅倫薩的發展.

但是西歐城市的大量涌現,還是從 11 世紀到 13 世紀這二、三百年間.佛蘭德爾地區的城鎮布魯日、根特從英國進口羊毛,形成北歐的工業中心.在萊茵河、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也出現了漢堡、不來梅、盧卑克等城市.在內地的商路上則出現定期大集市,其中以香檳伯爵領地的集市最為有名.

⒉西歐城市的地位和特點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一般都興起于國王或教俗封建主的領地上,他們象對待自己的莊園那樣對待城市,行使其領主權.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本意良好的封建領主也不會管理商人的事務,因為封建法律和習慣法并不了解商業問題.何況封建領主極可能借口提供保護而進行勒索.商人們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商業習慣法,以處理貨幣與貨幣交換、債務與破產、契約等事務,所以他們希望有自己的法律、法庭,即希望自己管理他們的城市.由此產生城市與封建主的矛盾和斗爭.

這種斗爭有時非常尖銳,甚至發展到武裝沖突,如法國的瑯城.但一般多是通過經濟贖買的辦法,從國王或封建主那里取得特許狀,從而擁有自治權.每個城市都是一個集體,市民并不擁有個人的權利.這些特許權大致包括人身自由,市民不能成為農奴,農奴到城市一年零一天即為自由人,司法、財政獨立等.一些城市市長由國王委任,有不完全的自治權.還有一些城市有市議會,可選舉市長或市政官,擁有完全的自治權.更有一些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薩,則成為城市共和國.當然,也有一些小城市依舊服從封建主管轄.一般來說,到中世紀末期,幾乎所有的西歐城市都不同程度擺脫了封建束縛.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斗爭,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西歐城市特點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①西歐政治分裂,法律不統一,大小封建主割據獨立,各封建主都是擁有行政司法職能的獨立實體,城市援引此例,就象某一領地取得特恩權一樣.這種狀況不會在大一統的帝國結構中出現,所以,它既不會出現在東方,也不會出現在羅馬帝國時期。②城市往往與王權結盟,取得特許狀,以對付當地封建主.③農村公社的傳統,市民也組成公社,成為團結斗爭的現成組織形式。 ? 古希臘、羅馬城市文明的遺產:城市公民群體和公民權的觀念,公民大會制度和市議會制度。

⒊商人行會和手工業行會

在中世紀西歐,沒有一個市民需要現代意義上的個人自由,世界仍然太不安定,個人難以單獨活動,市民需要共同參加一個嚴密組織,用各種規則和制約來保護自己.行會是中世紀城市中最主要的經濟組織和社會互助組織.從 11 世紀起開始有商人行會,既包括商人,也包括手工業者,后由于分工而專門化,從商人行會中分出手工業行會.

商人行會的主要職能,對外是為其成員造成對當地市場的壟斷,故嚴格限制外地商人在當地的貿易,對內則保持一穩定的、沒有競爭的經濟制度,故對內統一價格,嚴懲個人壟斷.

加入手工業行會的人必須是行東,幫工和學徒無權參加行會.一般手工業者都經學徒一幫工一行東(師傅).手工業行會的職能與商人行會的職能相似,其行規主要反映經濟方面的內容,對生產規模、學徒幫工數量、工資、生產過程、價格、原料、市場都有規定.行規有兩個傾向:一是平均主義傾向,使每個市場者機會均等;二是對內反對自由競爭,對外造成壟斷.

另外,行會還具有社會互助和救濟職能,看來,農村公社對行會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評價:從經濟上來看,行會是城市興起的產物,是中世紀自然經濟為主的條件下,商品生產已有發展但還不太發展的產物.中世紀市場狹小,對產品數量、價格等不能不進行限制,否則無法進行正常再生產,所以行會在保障小商品生產方面有進步意義.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其保守性愈來愈顯,最后被手工工場制度代替。從政治上來看,中世紀的城市主要是由行會組成的,在行會的基礎上形成了城市管理的主要機構:市議會,從而體現了一種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

三、西歐商品市場關系的發展

在西歐早期商業活動中,猶太人往往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足跡遍及拜占廷、阿拉伯世界及西方各地,使長途貿易首先得到發展.

在中世紀,意大利,德意志和尼德蘭在商業上比大西洋各國更為發達,城市也更為集中,從而形成兩大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