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新中國初期對外貿易的變化和意義(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时间:2024-06-01 09:55:57 编辑: 来源:

國對抗,中蘇關系惡化后,周邊國際局勢更為緊張。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中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援第三世界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世界朝多極化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國際關系并為國際新秩序而斗爭,截至1992年,中國已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與內政、外交相關聯的港澳問題也順利解決。

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期、的外交成就。三個時期啊~一定要完整啊!謝謝啦~50年代:1、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打破美國的孤立封鎖;

2、1954年,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推動印度支那的和平程序;

3、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主張;同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當今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70年代:1、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隨后,中日邦交正常化;

90年代:1、多邊外交局面形成,如: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建立與大國的戰略關系等;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21世紀初:地區外交成就突出,如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博鰲論壇”;參加東盟“10+3“對話等。

列舉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70年代和本世紀初取得的外交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開啟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中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援第三世界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顯著的特點

改革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它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極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目前我國改革仍然處于攻堅階段,要在體制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體制、科技體制、文化體制、衛生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邁出新的步伐,還必須解決不少難度很大的深層次問題.改革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改革推向前進,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一、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絕對優勢說”堪為自由貿易理論之濫觴。鑒于亞當?斯密“地域分工論”存在著明顯缺陷,大衛?李嘉圖對其進行了修正,創立了“相對優勢說”,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突破。但該理論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機制。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及其學生俄林以“資源稟賦說”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戰后國際貿易理論成了赫俄理論的一統天下。

(一)戰略性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貿易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種交換了,如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于出口資本密集性產品,有熟練勞動力的國家傾向于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發達國家則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的技術差異和資源稟賦仍然主要決定了國際貿易的基本模式,但相當部分國際貿易不可簡單地歸因于出口國的自然優勢,相反,越來越多的貿易來源于規模經濟和因技術創新而形成的人造優勢。

這說明國際貿易形態的歷史性變遷對經濟學家提出了挑戰。只有在現有貿易思想基礎上發展一套新理論,才能重新解釋國際貿易領域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學提出了分析寡頭競爭產業的新方法,從而催生了國際貿易新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市場不會偏離“完全競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