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新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簡述新中國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變化。)

时间:2024-06-03 01:10:21 编辑: 来源:

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于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后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臺。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于采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并存的貿易政策。

中國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這意味著什么?將產生哪些影響?

1. 擴大對外開放

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是中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此舉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增強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外資流入,促進經濟增長。

2. 促進外商投資

3. 提高競爭力

4. 促進就業

5. 影響貿易

6. 提高企業競爭力

隨著外資進入中國制造業領域,中國企業也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中國企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7. 推動技術創新

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有什么變化? 謝謝

1、同主要大國協調合作得到加強,同周邊國家全面合作持續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聯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國關系取得新進展,同周邊國家務實合作深入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拓展,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的關系全面加強,經濟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3、大國外交穩中有進,周邊外交呈現新局面,同發展中國家合作取得新進展,經濟外交成果顯著。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中國與各國的交往合作越來越緊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彰顯。

4、周邊外交工作進入新階段。經濟外交取得新進展。同發展中國家交流合作邁上新臺階,同主要大國關系在互動中穩定發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及熱點問題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5、順利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發展,深化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與合作,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外交基本方針:

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親、誠、惠、容四字理念一經提出,就成為新形勢下中國周邊外交的標志性方針政策,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反響。

加入WTO后我國對外貿易新政策是什么

(一)擴大內需,緩解出口企業困難,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部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適當擴大中央外貿發展基金規模;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不屬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及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從禁止類目錄中剔除,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含量較高、環保節能的產品從限制類目錄中剔除;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在部分重點承接地增加保稅物流功能;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引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型服務業入區發展;改善進出口金融服務,適當擴大政策性銀行出口買方信貸,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業務,擴大保單融資規模,緩解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困難;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國內有需求的產品進口,重點增加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產品進口;促進投資和貿易互動,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將蘇州工業園區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有關稅收試點政策擴大到國家認定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園區;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實行24小時預約通關,繼續減免出口農產品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費,降低出口紡織、服裝產品檢驗費用;加強和改善多雙邊經貿關系,積極化解國際貿易摩擦,妥善處理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支持企業開拓新興市場。

(二)穩定外需,促進外貿發展

擴大內需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而穩定外需對增加就業、促進企業發展、進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也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國務院提出: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調整出口結構,重點促進優勢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努力保持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并確定了進一步穩定外需的六項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840億美元;完善出口稅收政策,繼續支持優勢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力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問題,安排資金支持擔保機構擴大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擔保;進一步減輕外貿企業負擔;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便利產品內銷;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走出去”,2009年安排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規模100億美元。

(三)采取積極措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擴大對外開放

首先,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加入WTO后,我國市場更加開放,貿易自由度大幅上升。目前,我國關稅總水平只有9.8%,工業品平均關稅只有8.9%,在發展中國家中最低,進口農產品關稅只有15.2%,這不僅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遠低于許多發達國家。我國已開放106個服務貿易部門,開放度達到62%,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采取措施穩步改進市場經濟體系和法律體系,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勞動保障等方面已取得顯著進步。

其次,實施積極的“走出去”戰略。應全面調整對外投資政策體系,加強政策的協調性,增強政策靈活性,提高政策競爭性,簡化前置性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讓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促進其在全球經濟衰退中抓住機遇、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為企業走出去搭建政策上的“綠色通道”。

再次,加強出口退稅工作。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嚴重沖擊,我國出臺了包括上調出口退稅率在內的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自去年8月1日首次上調出口退稅率到今年6月1日,已六次上調出口退稅率,主要涉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調整的切入點是進一步支持中國企業的結構調整,進一步增加國內就業,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這些政策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出口退稅率上調幅度較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出口明顯回升。

最后,應組織赴外采購團。鑒于各國經濟下滑、失業增加、需求減少,各國紛紛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外貿形勢,我國確定了擴大內需、穩定外需的政策方向,采取積極的進口政策,以實際行動帶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先后派出了赴美采購團、赴歐采購團、赴法采購團等到境外進行大單采購,采購金額達數百億美元,受到主要貿易伙伴的熱烈歡迎,我國已成為以實際行動帶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國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