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新加坡的國際貿易環境分析(新加坡發展前景)

时间:2024-06-03 14:02:44 编辑: 来源:

續發展的技術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單位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黃瓜所和天津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湖南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江蘇農業科學院蔬菜所等國內十余家蔬菜科研單位,它們擁有雄厚的技術研究力量、先進的育種手段和有競爭優勢的技術支撐能力,為保持和發展中國蔬菜產業在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并努力躋身于國際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近年來,中國蔬菜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種質資源優勢,發揮科技優勢,采用先進的方法,先后培育出一批豐產、抗病、優質的白菜、甘藍、番茄、黃瓜等數千個優良新品種并在全國廣泛推廣,使主栽品種實現5-6年更新一次,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單產比以前增加10%以上

3

發揮蔬菜產業優勢,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中國是世界第一蔬菜生產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種子消費大國之一,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相關產業,尤其是蔬菜種子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的蔬菜播種面積比1980年增加了3

2倍,形成了一個充滿商機與潛力的廣闊市場

4

蔬菜產業不斷發展,加工出口形成新的增長點 在蔬菜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中國蔬菜設施栽培有了長足的發展,加上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手段,蔬菜已實現周年生產

各大中城市的蔬菜市場供應充足、品種豐富,興起了全國范圍內蔬菜商品大流通,因此,近年來海外市場的開拓正在成為蔬菜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1999年,中國蔬菜產品年出口量達287萬t,主要品種有蘑菇、大蒜、干辣椒、蘆筍、蓮藕、生姜、蘿卜等

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除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鄰近國家外,又新增加了英國、美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

二、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向 中國發展蔬菜產業有著諸多優勢:(1)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的蔬菜種屬資源;(2)傳統農業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以及低成本的勞動力;(3)廣闊的銷售市場

據統計,全國年人均蔬菜消費量為180kg,以大白菜為例,年人均消費量達50kg

同時也有各種限制因素:(1)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3;(2)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即2700m3;(3)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較低;(4)加工產品、高檔次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偏少;(5)由于規模發展迅猛,國內市場趨向飽和,制約了農民增收

因此可以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蔬菜產業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1

可以享受到WTO自由化、非歧視貿易以及穩定、透明的貿易政策的好處,從而可擴大中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份額

從國際市場需求看,國外市場仍有很大空間

美國、歐盟經濟形勢較好,東南亞經濟在復蘇,而日韓等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業呈現萎縮態勢,這將使他們對蔬菜需求增大

1990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生鮮蔬菜為 26萬t,1998年增加到77

4萬t

當前,在國際競爭中,中國最有優勢的產業是蔬菜和果品,如發展加工出口會大大拓展蔬菜產業的發展空間

2

挑戰 入世同時也給蔬菜產業帶來沖擊

從總產量上看,中國已成為世界頭號蔬菜生產大國,但在產品深加工上,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落后水平

如美國農產品深加工的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74%,日本、法國也均在70%以上,而中國尚不足30%

作為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爭占的蔬菜市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蔬菜產業將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蔬菜產品將面臨與發達國家在質量和價格方面的雙重競爭

3

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措施 今后中國的蔬菜產業將大力發展設施栽培,積極推廣滴灌設施,大力開展綠色蔬菜生產的研究,積極穩妥地發展高檔珍稀蔬菜,加強蔬菜優質、抗病蟲、抗逆、適合設施栽培的新品種的選育,擴大設施栽培和反季節蔬菜面積

增強國內市場均衡供應能力,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與生產優勢,主攻高產、優質、高效三個主要目標,在擴大國內外市場的同時,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逐步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蔬菜生產轉變

(1)設施栽培

中國蔬菜的設施栽培,以往絕大多數采用傳統的畦灌,水的利用率只有40%,每公頃灌水定額為9000-12000m3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大面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先后開發和引進先進國家的溫室灌溉設備,主要是滴灌、微灌和與之相配套的設備,促進了中國設施栽培灌溉技術的生產和應用

推廣滴灌設備,節水效果十分明顯,每公頃灌水定額僅為4500m3,在缺水地區可增產20%以上,且能提高蔬菜品質

從而為發展高產高效、節水節力的工廠化蔬菜產業奠定了基礎

實現中國設施栽培機械化,使耕地、施肥作畦、覆蓋地膜、定植、中耕鋤草、收獲運輸、產品加工包裝等作業環節,全部或部分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使廣大菜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是中國設施栽培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基礎上的現代高精技術系統工程

蔬菜產業是利用精準農業的最好范例

精準播種機械能高精度地把種子準確定植于土壤中,為種子營造出最合理的生長空間,使幼苗得以均衡地吸收營養、利用陽光,從而獲得最大幅度的增產

穴盤育苗是一種新型的一次性成苗的育苗技術,它采用經科學配比的營養土作為育苗基質,配合機械化精量播種、精準灌溉等先進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發揮肥效,提高利用率,增加蔬菜產量,不因施肥過量、吸收不良而造成環境污染

并提高了有效利用率,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產出效果

(3)凈菜與特菜上市

人們對蔬菜的需求更加注重整潔、美觀的外形,精致悅目的包裝和裝飾,并開始追求產品的營養價值、保健效果,以及優良的口感風味、無污染、食用安全等更高層次的消費目標

蔬菜生產也將從過去以追求數量增長、滿足社會需求量為主,逐步向高產、優質并重,使產品向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方向轉變

中國蔬菜產品質量的提高,使一批優質新品種蔬菜走俏市場;精細蔬菜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稀有蔬菜等一批高檔的時尚蔬菜開始進入市場,并有逐步發展的趨勢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率先實行蔬菜產品分級整理、凈化包裝,開始推行“凈菜上市”

為提高蔬菜產品的食用安全性,進入90年代后,農業部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明確了無公害蔬菜的標準

目前,全國累計有5大類630余種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其中蔬菜及其加工品種約有近50種

(4)采后貯藏與保鮮

科技人員加強了蔬菜產后貯藏和保鮮技術的研究,使中國蔬菜產品開始向工業食品方向延伸

一批多維菜汁、蔬菜脆片、脫水菜、速凍方便菜等也開始投放市場,適應了人們生活節奏逐步加快的需求

(5)加工蔬菜的出口

蔬菜加工出口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已顯示出這一產業的強大生命力

近幾年,蔬菜出口的效益遠遠高于國內銷售,如北京向新加坡出口大白菜價格達2

5元/kg,仍然供不應求

據初步預算,蔬菜出口效益在正常情況下比在國內銷售高出50%以上,有的要高出4-5倍,今后蔬菜出口有3個增長點:一是速凍菜,二是真空保鮮菜,三是保健型蔬菜,這也是蔬菜出口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21世紀是中國蔬菜產業走向產業化、設施化、現代化、集約化、優質化、綠色化的世紀

一個將產前、產中、產后及生產、加工、銷售連結成一個整體的蔬菜產業化高潮正在中國興起,前途廣闊

影響新加坡國際貿易發展的因素

多邊貿易體系承壓情況、新的國際規則出臺以及數碼經濟時代發展機遇

貿易發展跟貿易區別在原始社會末期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條件下產生的貿易,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

新加坡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并分析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后,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于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工業以制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云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于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游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備發展旅游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游“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游客旅游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游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于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新加坡發展前景

新加坡以其經濟發達、治安良好、教育質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