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民國,海外建國(有沒有直接海外建國類小說。最高是二戰,和國內沒什么牽連的)

时间:2024-05-17 15:18:29 编辑: 来源:

37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不久任西南聯大校長。吳有訓對物理學的貢獻是從20年代起,就對x射線散射理論進行研究。

茅以升(1896—1989),1933年任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1937年9月,大橋落成,橋長1322米,是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的第一座鐵路、公路雙層大橋

梁思成(1901—1972),1944年,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在他筆下誕生。 哲學倫理方面的有如下各位: 張東蓀的“多元認識論”(哲學),金岳霖的“可能的現實”(邏輯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等。 文學方面的有如下各位: 茅盾(1896-1981),代表作《子夜》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長篇小說。巴金(1904-2005),代表作《家》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 巴金(1904-2005),,代表作《家》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出版過三十多版。 老舍(l899-1966),,代表作《駱駝祥子》在國內外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葉紹鈞,又名葉圣陶(1894-1988),代表作《倪煥之》,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響。 傅雷(1908-1966),幾乎譯遍法國重要作家如伏爾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重要作品,代表譯作羅曼·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 魯迅(1881-1936),代表作《阿Q正傳》《狂人日記》,被魯迅是世界文化的巨匠,他翻譯了前蘇聯大量作品,代表作《海燕》。徐志摩(1897-1931),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等,散文集《落葉》等,一生中翻譯過大量泰戈爾的詩。

魯迅照片

郁達夫(1895-1945),著有《郁達夫詩詞抄》、短篇小說集《沉淪》。

沈從文(1902-1988),代表作《邊城》、《長河》等。

錢鍾書(1910-1998),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

張愛玲(1920-1995),代表作有《傳奇》、《流言》等。 林語堂(1895-1976),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夏衍(1900-1995),翻譯出版了高爾基的《母親》,其主要著作有:電影劇本《春蠶》、《上海24小時》等;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報告文學《包身工》等。 趙樹理(1906—1970),著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小說,有《趙樹理文集》。

在世界科學技術領域有杰出成就的包括: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胡先骕,為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熊慶來,是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以“熊氏無窮數”理論載入世界數學史冊;王助,中國航空事業先驅,波音飛機之父;陳省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1943年發表《閉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公式的一個簡單內蘊證明》。

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民國那個動亂的時代為何出現如此多的大師呢?

1、教育完全免費。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立即強調在中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范、高等師范免收學費。”免費上師范就成了當時很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毛澤東就是在湖南師范學校畢業的。1946年國民政府制定了《教育憲法》,定位準確,要求明細,茲列舉幾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并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2、教育經費。《教育憲法》規定:“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業內人士可以對照60年前的這個標準算今天的賬,看看有沒有差距。

3、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待遇極高,首先能讓他們衣食無憂,過上體面生活,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搞研究。魯迅從1912年開始,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每月可以從教育部領取到350大洋工資,再加上他的稿費和其它收入,月薪超過500大洋,他的收入兩、三個月就能在北平買下一座四合院。這些收入足夠生活得很體面了,知識分子怎么能沒有努力工作,全身心研究學術的動力呢?1927年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講師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在20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20世紀40年代的《教育憲法》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資料顯示,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洋,縣長一個月20塊銀洋,而國小老師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洋,民國時期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要遠遠超過縣長。民國時期對教師待遇的重視和投入讓今人望塵莫及,汗顏不已。

4、多樣化的教育格局。當時的中國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并存,形成了一個參差多態而又富有彈性的“差序格局”。南開中學就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比起來有靈活自由的優點,當時的文化環境足以讓私立學校生存并且發展,社會上對于私立學校也沒有偏見,這一方面得益于其時的文化生態,同時也得益于民國教育家的胸襟。

5、不惜代價辦教育。抗戰前全國有4億人,當時的西部只有1.8億人,抗戰爆發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萬人口,而當時西部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到全國的30%,民生工業只占5%,卻要養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當時的國民政府卻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據著名學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大學生不僅免學雜費,而且還免每天的午餐費,如果學生上學仍然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且助學救濟金在大學畢業后可以不還。同時,抗戰客觀上為我國的西部教育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使西部諸省在基礎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開始在四川、河南、貴州、陜西、湖南、甘肅、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國立中學及3所國立華僑中學,先后培養教育了10萬“戰區流亡學生”。中國共產黨的許多杰出人才就是這些國立中學培養出來的,比如: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著名詩人賀敬之、國防科工委主任上將丁衡高等。抗日戰爭結束后,這些國立中學于1946年逐步復原,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譜寫了一個殘酷戰爭期間中國教育的傳奇。

6、大師們在成名之前,都練好了扎實的童子功,對后來學術上幫助很大。這時期的知識分子從滅亡的清政府走過來,自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學習,打好了深厚的基本功。再后來,他們又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洗禮,并不學習和消化西方文化的精華,學以致用,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學養儲存,為以后的學術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時期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可以說是才高八斗,學貫中西,都具有真才實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