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民國海外建國小說人物評價(請給我推薦些有關推理和歷史名人的作品的書籍,十部以上)

时间:2024-05-29 13:37:19 编辑: 来源:

大洋,他的收入兩、三個月就能在北平買下一座四合院。這些收入足夠生活得很體面了,知識分子怎么能沒有努力工作,全身心研究學術的動力呢?1927年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講師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在20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20世紀40年代的《教育憲法》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資料顯示,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洋,縣長一個月20塊銀洋,而國小老師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洋,民國時期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要遠遠超過縣長。民國時期對教師待遇的重視和投入讓今人望塵莫及,汗顏不已。

4、多樣化的教育格局。當時的中國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并存,形成了一個參差多態而又富有彈性的“差序格局”。南開中學就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比起來有靈活自由的優點,當時的文化環境足以讓私立學校生存并且發展,社會上對于私立學校也沒有偏見,這一方面得益于其時的文化生態,同時也得益于民國教育家的胸襟。

5、不惜代價辦教育。抗戰前全國有4億人,當時的西部只有1.8億人,抗戰爆發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萬人口,而當時西部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到全國的30%,民生工業只占5%,卻要養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當時的國民政府卻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據著名學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大學生不僅免學雜費,而且還免每天的午餐費,如果學生上學仍然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且助學救濟金在大學畢業后可以不還。同時,抗戰客觀上為我國的西部教育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使西部諸省在基礎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開始在四川、河南、貴州、陜西、湖南、甘肅、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國立中學及3所國立華僑中學,先后培養教育了10萬“戰區流亡學生”。中國共產黨的許多杰出人才就是這些國立中學培養出來的,比如: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著名詩人賀敬之、國防科工委主任上將丁衡高等。抗日戰爭結束后,這些國立中學于1946年逐步復原,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譜寫了一個殘酷戰爭期間中國教育的傳奇。

6、大師們在成名之前,都練好了扎實的童子功,對后來學術上幫助很大。這時期的知識分子從滅亡的清政府走過來,自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學習,打好了深厚的基本功。再后來,他們又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洗禮,并不學習和消化西方文化的精華,學以致用,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學養儲存,為以后的學術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時期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可以說是才高八斗,學貫中西,都具有真才實學。

中國的海外杰出華人有誰

丁肇中( 1936~) 實驗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國。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5年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杰實驗組先后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并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1978)、香港中文大學(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名譽教授。1977年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獲意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意大利布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

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動日前在歐洲啟動。他正領導著來自美、法、德、中等14個國家43所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反物質.

丁肇中主要科學成就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反氘核的發現;(2)25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檢驗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是半徑小于10-16厘米的點粒子;(2)精確研究矢量介子的實驗;(3)J粒子的發現;(4)膠子噴注的發現;(5)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6)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標準電弱模型的正確性;(7)在標準模型框架內,證實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2.領導“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探索反物質

李嘉誠 商人 漢族。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廣東潮州市

第一個獲得福布斯終生成就獎的人

1981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1981年,獲選為“香港風云人物”

1986年,2月6日香港《信報》排出香港十大財團,長實系四家上市公司市值達三百四十三億港元,名列榜首

1986年,3月25日香港大學授予李嘉誠名譽法學博士

1986年,被比利時國王封為勛爵

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法學博士稱號。

1989年,1月1日獲英女皇頒發的CBE勛銜

1989年,6月獲加拿大卡加里大學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90年,12月15日港督衛弈信向李嘉誠頒發“商業成就獎”

1992年,4月28日北京大學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

1994年,被評選為1993年度香港商界“風云人物”

1994年,11月22日獲《亞洲周刊》頒發的首屆“企業家成就獎”

1995年,12月1日被(香港)“國際潮團聯誼會”推舉為大會名譽主席

1996年,第三期《資本》雜志公布香港華人富豪榜,長實系三間上市公司市值3,250億港元,占全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3.7%,居華人財團榜首;個人資產600億港元,并列全港華人富豪第2名

1999年,《福布斯》(Forbes)世界富豪排名榜中位列第十,是亞洲首富

1999年,4月被英國《泰晤時報》選為千禧年企業家年獎大獎

1999年,5月被英文版的《亞洲周刊》,評選為亞洲區五十位最具權力人物之一

199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1995年-1997年出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

1985年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

1979年與霍英東等人出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董事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出生于中國上海。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7 諾貝爾物理獎

1957 愛因斯坦科學獎

1969 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章

1977 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章

1979 伽利略獎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騎士勛章

1994 和平科學獎

1995 中國國際合作獎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為李政道星

1997 紐約市科學獎

1999 教皇保羅獎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內政部獎章

2000 紐約科學院獎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楊振寧 1922年10月1日生,漢族,安徽省肥西縣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漢族人;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茅盾先生介紹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請給我推薦些有關推理和歷史名人的作品的書籍,十部以上

1.推理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集

作者簡介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生於英格蘭的Devonshire。克莉絲蒂早年喪父,小時候并未受過正規教育,多靠母親的指導與自修來充實自己。24歲(1914)時,本名阿嘉莎.瑪麗.克那麗莎.米勒的克莉絲蒂嫁給了英國皇家空軍軍官阿奇坡.克莉絲蒂(ArchibaldChristie)后改姓夫姓。第一次大戰期間她曾加入醫療機構擔任護理工作,有機會接觸并認識各種毒藥的藥性,因而墊定了日后小說中對於藥性運用的基礎。在這段時間中,她時常與姊姊瑪姬一同閱讀偵探小說,并且一起討論討論其中的布局與情節,因而勾起了寫作的興趣,并且寫下了其第一本偵探小說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不過當時曾遭多家出版商退稿(與科南道爾當年的境遇一樣),最后終於在1920問世。克莉絲蒂這一次的婚姻生活并不順利,1926年在發現其夫有婚外情,再加上其母過世的雙重打擊下,曾一度離奇失蹤。1928年,這次婚姻在維持了14年后終告結束,為了彌平婚變的傷痛,便只身到海外旅行。期間在西亞(土耳其、埃及等地)的經驗,提供了她"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Death on the Nile" 等名著的素材。1930年,在小亞細亞的旅途中與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文(MaxMallowan)相識,并於同年九月結婚,從此夫唱婦隨,常伴夫婿至北非考古,婚姻生活順利。再婚后的克莉絲蒂則依然沿用前夫的姓為筆名,繼續她的文學的創作工作。1976年一月十二日,克莉絲蒂與世長辭。

關中短篇小說集

馬普爾小姐探案(1979) 雪地上的女尸(1960) 首相綁架案(1924)

蒙面女人(1974) 死亡之犬(1933) 驚險的浪漫(1934)

死亡草(1932) 神秘的第三者(1992) 金色的機遇(1934)

神秘的奎恩先生(1930) 犯罪團伙短篇集(1929) 大偵探十二奇案(1947)

其他集子

三只瞎老鼠

長篇小說

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