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江西力泰貿易有限公司(新中源如何沒落的)

时间:2024-06-03 10:06:46 编辑: 来源:

機,到7800噸壓機,再到36000噸壓機,每一次裝備技術的迭代更新,都推動建陶行業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1983年佛山石灣利華裝飾磚廠首次全線引進意大利唯高公司年產30萬平方米的彩釉磚自動生產線,開啟了中國建陶行業整線裝備的國產化之路。伴隨著國際裝備的引進,中國建陶裝備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國產化也在同步進行。從球磨機、噴霧塔開始,到壓機、窯爐、拋光機、噴墨機等,建陶一系列核心設備一一被攻克,并迅速實現國產化。

到2005年前后,佛山就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機械裝備生產基地,約有200多家陶瓷機械裝備企業,其中有科達、力泰、科信達、美嘉、希望、摩德娜、中鵬、中窯等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廠家,并形成了原料、布料、成型、干燥、施釉、燒成、拋光、打包等配套完善的產業集群。

也是在2005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陶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建陶市場的不斷擴張,同時也為陶瓷裝備產業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空間和平臺。盡管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很多國家和地區,他們機械加工水平都要比國內強,但陶瓷裝備產業并沒有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沒有市場空間的支撐。

中國建陶企業敢于嘗試,也為裝備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試錯平臺。科達機電剛推出磨邊機和拋光機時,最早上線使用的就是南莊的企業。后來科達機電每一次迭代更新的拋光機,也都在南莊企業進行試用。2007年,國內首條薄板生產線,也是科達機電和蒙娜麗莎合作研發推出。國產壓機從千噸到萬噸,到如今的36000噸,同樣是裝備企業與建陶企業合作的結果。

同樣,建陶裝備實現國產化之后,也主席加速了中國建陶產業的發展,建陶企業的投資少了,和使用進口設備相比,使用國產設備建一條新生產線,成本降低一半以上。2004年左右,世界陶瓷協會到中國做過市場調查,他們發現中國的陶瓷企業產品成本很低,除了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管理成本等因素外,陶瓷裝備整體價格的下降起到了巨大作用。低成本快速擴張的中國模式,成為中國建陶產業的迅速崛起的基礎。

根植于本土的中國建陶裝備企業,更適合中國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模式,在本土市場更具有競爭優勢。以窯爐為例,上世紀90年代,中國建陶正處于產能大爆炸時代,提產能,降成本,是中國建陶企業的首要需求。意大利進口窯爐雖然技術先進,但清一色都是內寬1.8米,長80余米的固定標準化模式,產能偏低,日產量約為2000~3000平方米,而且陶瓷企業必須按照窯爐廠家的要求來建造廠房,服務效率慢,建設周期長,影響建陶企業的快速發展。

而國產窯爐可以提供個性化設計方案,窯爐長度更長,產量更大,到1997年,國產窯爐長度達到200米左右,日產量達到1~1.5萬平方米。同時,建設周期短,技術服務更快,因為,國產窯爐更適合野蠻增長時代中國建陶企業快速擴張產能的需要。

伴隨著國內建陶企業產能的爆發式增長,國產窯爐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也迅速得到提升,1995年前后占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2002年之后,國產窯爐已經成為了中國市場的絕對主流,市場占有率達到了70~80%,進口窯爐主導中國市場的時代一去不返。時至今日,中國窯爐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超過95%。

中國建陶裝備迅速完成了整線工程的國產化替代,打破了意大利一國獨強、絕對壟斷優勢格局。2004,我國建筑陶瓷機械裝備市場年銷售總量45億元,到2009年,就快速增長到100 億元左右。短短五年的時間里,市場份額已經翻了一番。

回顧中國建陶裝備迅速崛起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建陶裝備最大的優勢,是根植于全球最大的建陶市場,并且與建陶企業之間,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合作關系,具有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盡管現在國內市場處于下滑態勢,但就算到最后下滑到只有原來的一半產能,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建陶生產國和消費國,根基仍在,需求仍在。

全球一體化下的建陶裝備新生態

目前,全球建陶裝備行業具備整線輸出能力的國家,只有中國和意大利。全球建陶裝備的競爭,實際上也是中國和意大利的競爭。中國制造與意大利制造最大的不同,是市場環境的不同。中國制造是一種內生長式的發展模式,是基于中國本土市場,伴隨著中國建陶市場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而意大利制造是外生式的發展模式,他們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場,其70%以上的裝備依賴于出口,因此,他們從一開始就具有全球視野。

在穩固國內市場并取得絕對控制權的同時,中國建陶裝備企業也在加緊走出去,與出口占據70%以上的意大利裝備企業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時至今日,中國陶瓷機械設備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搶占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印度是中國制造與意大利制造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大市場。受限于基礎工業的發展,印度陶瓷機械設備基本依賴進口,而設備進口地主要為意大利和中國。在印度陶瓷產業發展的初期,印度陶瓷企業生產所需設備基本上由意大利薩克米主導,有數據顯示,最高峰時,薩克米占據了印度超95%的市場份額。2003年之后,印度瓷磚需求量猛增,中國陶瓷機械設備商開始大范圍進軍印度。2016年到2017年,印度新生產線猛增,新簽約生產線近百條,其中有10余條是陶瓷大板生產線。中國裝備的高效率、大產量、低成本優勢在印度市場得到凸顯,相對更適合印度現在及未來的發展。

以壓機為例,印度陶瓷大板生產多數進口中國恒力泰、科達潔能與意大利西斯特姆。而曾經在印度市場占有率超過95%的薩克米(SACMI),在此番競爭中則逐漸失去了主動權。與中國陶瓷壓機成型技術相比,西斯特姆的壓機生產效率低,幾分鐘才能壓制一次,而中國的壓機一分鐘可以壓制幾次。同時,由于陶瓷大板市場接受度有限,在現有市場空間下,絕大多數瓷大板生產線無法實現全年化連續生產。而中國大噸位壓機的有模具模式,在大板銷售遇阻的局面下,可以更換模具進行常規產品的生產,保證了企業生產的連續性。

在非洲市場,科達以“合資建廠”的模式,以產業鏈整體輸出的方式,在非洲肯尼亞、加納、坦桑尼亞等國家建立陶瓷廠。如今,從阿爾及利亞到南非,科達設備從北到南已貫穿輻射了整個非洲。

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科達+恒力泰的壓機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二,科達深加工設備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超過70%,科達+卓力泰的原料設備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四分之一。

在完成對非洲、印度、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布局以后,科達將目標投向了歐美主流市場。和中國模式不同的是,歐美因為人口短缺、勞動力成本高等原因,主流市場需求是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生產模式。雖然近幾年來,我國陶瓷機械裝備自動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全自動包裝線、自動叉車、碼垛機器人等設備的出現及應用,但距歐美市場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只是實現單一設備自動化,但沒有解決整線自動化的問題,如何降低各個工序之間的故障率,實現各個環節連續性自動化生產,才是全自動化的關鍵。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離全面自動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因此,面對高端市場,中國建陶裝備一直難以大規模進入。

不過,中國建陶裝備進入高端市場的突破口已經打開。2018年5月,恒力泰YPR2500耐火磚自動液壓機首次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投入使用,首次進入北美市場;2018年6月,同型號壓機首次出口俄羅斯葉卡捷琳堡,進入歐洲市場。2019年5月11日,恒力泰品牌YPR1800L液壓自動壓磚機,首次出口意大利。2019年6月6日,科達設計承建整線工程在韓國陶瓷企業SAM YOUNG投產。

2019年2月28日,科達完成對唯高公司60%的股權收購,這是中國建陶裝備海外收購第一案。科達希望借此收購,通過成本、工藝等互補優勢以及業務、技術、供應鏈等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推動機械產品進軍歐美市場。與此同時,科達還將在意大利設立設計中心及銷售中心,針對全球市場的需求,形成“中國制式”、“意大利制式”及“中意聯合制式”多種模式并存的發展形態,打造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品模式。

如今,全球陶瓷機械行業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狀態:排名第一的是意大利的薩克米,2017年銷售額折合約60億人民幣;科達潔能排名第二,2017年營收40.6億,2018年營收35.4億;排名第三的是意大利西斯特姆,營收約為30億元。

日益強大的中國建陶裝備企業,正在通過自身的實力,尋求世界建陶裝備的話語權,謀求建立新的生態圈。過去,中意建陶裝備之間的競爭關系,是壟斷與反壟斷、封鎖與反封鎖、替代與被替代的關系。而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這種二元對立的關系將會改變,取而代之,有可能建立中意競合關系下的協同創新生態圈。

唯有原創才能引領全球

按道理來說,中國建陶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國建陶裝備最大的市場在中國,而且中國建陶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加上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市場的出口份額,中國建陶裝備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來說,體量已經不小。

但為什么意大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陶裝備生產國和輸出國,牢牢把控著另外200億主流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國建陶裝備到現在仍然難以大規模進入?這說明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并沒有得到提升,附加值不高,仍以低價競爭為主。國內有些陶機企業為了占有市場而不計成本,產品價格一降再降。而據了解,在歐美地區,薩克米生產線的銷售價格,是中國生產線的2倍以上。就算是在東南亞、印度、中東等新興市場,薩克米的價格,比我國陶瓷機械的價格也高出30%以上。

意大利之所以能一直引領全球,在于他們強大的原創能力。盡管意大利陶瓷裝備行業一度遭遇經濟危機出現連續多年的下滑,但其通過兼并重組,向噴墨打印機、大板壓機、寬體窯等新的技術領域拓展,繼續以原創設計引領行業的發展,強化了對歐美主流高端建陶裝備市場的控制力和議價力。雖然意大利陶瓷裝備企業數量在不斷減少,從2000年的190家,減少到2013年的144家,但自2010年后意大利裝備銷售額開始觸底反彈,并從2013年開啟了五年的連續增長,到2017年,意大利陶機設備總收入達到22.37億歐元,超過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高峰值。

來自中國陶瓷裝備企業的競爭,對意大利雖然形成了一定沖擊,但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威脅,因為跟隨者很難打敗引領者。意大利憑借其原創的核心技術,與中國陶瓷裝備進行差異化競爭,并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爭取時間差來贏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如噴墨打印機,我們并沒有像拋光機、壓機一樣,將意大利企業踢出中國市場,這說明我們的創新續航能力不夠。

相比于意大利,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沒有起到引領的作用。2018年11月,佛山市知識產權局在發布《佛山市陶瓷裝備產業專利導航項目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8月,在世界陶瓷裝備專利數量中,中國以22187件排名第一,日本11087件排名第二,德國5645件排名第三。

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成為陶瓷行業最大的專利技術來源國。但在專利輸出上,中國陶企卻只有6%左右輸出到國外,遠低于輸出率排名第一的日本(約25%)。另外,中國陶瓷技術輸往意大利的數量仍為0,對比意大利輸往中國的213件,差距巨大。從以上的數據來看,中國建陶裝備行業對全球陶瓷行業發展的原創貢獻率還比較低。

值得憂慮的是,科達于2010年收購恒力泰之后,在中國建陶裝備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國內很難再出現新的競爭對手,這對我們建陶裝備行業來說,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行業會不會因此喪失持續創新的原動力呢?對于科達來說,是不是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競爭對手呢?

從建陶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建陶裝備競爭方向,將圍繞著產品功能化如發泡陶瓷、大板及大板深加工、智能化工廠等幾個領域進行,我們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