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某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15億美元(2008年,某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1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本省生產)為5.02億美元,進口額為2.13億)

时间:2024-05-17 15:05:48 编辑: 来源:

%的農民不僅養活了近3億美國人,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據經合組織估計,平均每100美元的農業產值中,有20-30美元來自政府補貼。

盡管在WTO農業談判中,美國倡導取消生產補貼(農產品加工)和出口補貼,但最新的農業法案卻繼續加強國內農業補貼的總量和規模,該法案明確在2002至2011年10年內政府用于農業的補貼年均在200億美元左右,而總量達到1900億美元,這比1995年農業法案的農業補貼總量增加了80%。美國近年開始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即由傳統的目標價格、保護價格、貸款差額支付為主逐漸轉向對農民的直接收入支付補貼、反周期支付補貼等為主的收入支持政策。

《2002年農業法案》

目前美國農業補貼政策的運行格局是以《2002年農業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2002年農業法案》)為基本框架的。美國,2002年農業法案是以為農場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網為基本出發點,既保留了收入補貼,又創造了一些價格補貼手段。《2002年農業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實施同定直接補貼,擴大補貼種類,加入反周期補貼,提高貸款利率,擴大種植彈性空間,提高補貼上限,推行出口和糧食援助計劃,擴大資源保育面積。

主要的補貼計劃為農產品計劃,其項目為:固定直接支付、反周期收入支持計劃及農業貸款三種。農民可以自由選擇補貼方案。

固定直接支付計劃取代了以前使用的生產彈性合約。新的《2002年農業法案》中,小麥、玉米、燕麥、棉花及稻米采用固定的支付率,另外新增加黃豆、榨油種子、花生等項目。在固定直接支付計劃中,不論種植的農產品種類、生產數量及農產品價格為何,固定直接支付的金額均相同。該支付計劃對農民而言是很有彈性的。農民可以根據預期農產品價格及生產成本等作為種植決策,自由轉換種植作物及調整產量。在正確的種植決策下,固定直接支付計劃會增加農民的額外收入,擴大種植面積,從而使農產品產量增加;支付率及支付收益是同定的,因此農民傾向持續種植、擴充產量,維持生產歷史記錄,以在未來擴充生產面積增加支付金額。

美國農業部農場服務局成立商品信貸公司(CCC)來掌管農產品貸款計劃。農產品貸款計劃允許生產者以農產品作為抵押。根據生產數量多寡向政府貸款。當市場價格比貸款利率(單位為金額)低時允許農民以比較低的金額償還貸款,此金額稱為銷售貸款償付利率,其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差就是給予農民的補貼。銷售貸款償付利率會定期計算予以公布。農民也可以直接申請獲得同等金額的補貼,而不必通過借出再償還的程序,此方式稱為貸款差額補貼。農產品貸款補貼計劃貸款的對象增加到了花生、羊毛、安哥拉山羊毛、蜂蜜、小鷹嘴豆、小扁豆、干豆上,小麥、飼料用谷物、棉花的貸款利率增加,黃豆及榨油用種子則減少。同時設定每種商品貸款利率的,而先前的農場法是根據前年的市場價格來設定貸款利率的。當農產品市場價格越低于貸款利率時,補助的金額越多;當農產品市場價格越低迷時,生產者會比較相對報酬率,將生產的方向偏向可以獲得較多貸款的農產品作為種植計劃的決策;貸款金額增加或者減少會誘使生產者朝向貸款額度增加的農產品項目增加生產面積。

根據《2002年農業法案》,美國計劃在2002-2007年再投資220億美元用于農業資源保育計劃項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計劃、農田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草地保育、農田與牧場環境激勵項目等。

《2003年農業援助法案》向遭受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及其他緊急情況損失的生產者提供補貼,包括作物災害計劃、牲畜補償計劃和牲畜援助計劃三種農業補貼政策。該法案再次擴大了農產品補貼范圍,及時修補了《2002年農業法案》執行中的一些漏洞,進一步提高了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此外,還彌補了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計劃中的一些漏洞。

美國眾議院農業委員會于2007年7月19日投票通過美國《2007年農業法案》,相比較《2002年農業法案》,最大差異在于提高農業貸款比例,涉及農產品種類包括小麥、大麥、燕麥、大豆、棉花及細糖等農產品,并擴大范圍至蔬果等農產品,予以農業補貼,并涉及再生資源及耕地保護補貼期間延長至5年。

美國眾議院與參議院2008年5月通過為期5年、金額近3 000億美元的新農業法案--《2008年糧食、環境保育與能源法案》,除延續2007年新農業法中,除滿足國內農業和國家財政需求及《2002年農業法案》中農業安全與確保農民收益外,又引入了平均作物收入選擇(ACRE)項目補貼。

5結語

農業先天性地更加需要政府支持,補貼多少決定了一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含金量。通過農業補貼,發展穩定的農業,讓農民農場主致富,讓其他相關的整體農業產業鏈受益,西方發達國家,建立起了“和諧社會”的樣板。以農業補貼而論,中國的農業體系,距離西方發達國家,至少還有50-100年以上的差距。

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中國如何發揮比較優勢?

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如何發揮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是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趨勢。中國市場將與國際市場完全對接,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參與全球競爭,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企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需要盡快了解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以便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不斷提高競爭實力。因此,研究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就成為目前中國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研究中國企業國際比較優勢的重要意義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歷史性機遇。由于世界各國在資源、文化和歷史上存在很大差異,處于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自己不同的比較優勢,因此,研究和發揮國際比較優勢當前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中國企業的資源配置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趨利經濟,趨利的過程就是講求比較利益的過程。因為在充分實現分工和交換的條件下,經濟利益多體現在比較利益上,通過比較利益的實現達到趨利的目的。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強調的是形成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重生產,輕效益。企業也熱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沒有考慮比較優勢的問題,沒有考慮企業效益最大化問題。因此,各地區、各企業的重復建設、重復生產的問題十分嚴重,很多企業都是低水平擴張,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不利于社會化大生產,不利于資源的高效配置,不利于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看,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的分工和協作成為必然趨勢,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無所不包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片面追求自給自足和“萬事不求人”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由于每個地區、以至國家在發展經濟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沒有必要建立完整的經濟體系。同樣,各個經濟利益主體在自己的生產運作中,往往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優勢,在特定的領域內形成自己的優勢,以實現在社會分工和交換過程中的成本和效率最低,因此,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強調利益原則,尤其是比較利益,發揮比較優勢是選擇和高效配置資源的唯一標準。

2、有利于促進優勢產業和產品的出口

由于國際分工合作和國際貿易將會帶來一定的比較利益。而我國多年來高額進出口關稅和配額的限制,使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交流步伐緩慢,關稅限制和貿易壁壘無法體現各國不同的比較優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經濟融入國際的步伐大大加快,通過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分析研究,并提出針對性措施,有利于我國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

3、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通過比較優勢的分析,找出我國目前企業和產業存在的優勢和存在問題,有利于生產要素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轉移,進一步實現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規模經濟,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4、有利于促進劣勢產業和企業盡快提高競爭能力

由于關稅降低和貿易壁壘的消除,使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分工協作成為可能,對于我國目前暫時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會受到國外產品的沖擊,迫使劣勢產業和企業加快改革和重組步伐,盡快提高競爭能力,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越是盡早開放的產業和產品,越能盡早形成競爭實力。一些保護性行業往往是競爭力較差的行業,因此,加強比較優勢的研究對于我國劣勢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盡管在技術、管理上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力優勢

企業競爭是產品的競爭,其中產品價格的競爭是重要的方面。產品的價格構成中,勞動力成本占有相當的成分。在勞動力成本方面我國企業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僅占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八分之一。中國目前農村有近十億人口,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由于農業會受到一定的沖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大大加快,會使城市勞動力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我國企業的成本有較強的優勢,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這種趨勢將使我國在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更大的國際比較優勢。

2、市場優勢

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市場優勢。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國內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以家電行業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年中國農村市場每百戶家庭彩電、洗衣機、冰箱的擁有率分別僅為48.74%、28.58%和12.31%,農村市場遠未飽和,市場潛力巨大。中國正處在全面開展建設時期,高速公路、立交橋、鐵路、電網、舊城改造等項目使相關產業及產品有巨大市場需求,特別是三峽工程建設以及北京申奧成功,使基本建設及相關產品的市場空間更大。每年幾百、上千億的物資采購為中國相關企業提供了極大的市場需求。這些物資設備除極少數必須從工業發達國家進口之外,由于運輸成本等原因,主要還得靠就近配套生產。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熟悉中國國情,了解國內市場的消費心理,加上中國產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使中國企業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

在國外市場中國產品同樣有相當的優勢。從國外市場的需求檔次來看,高檔次商品有市場,而中低檔商品的市場更廣。特別是經濟落后國家和地區,高檔電視、高級音響、數碼相機等高檔商品的需求市場很小,中低檔商品比較受歡迎。即使最發達的美國,大量財富也只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普通人的產品也以物美價廉為主,從清晨的鬧鐘、磅秤、吹風器,到夜晚的桌燈、睡衣、拖鞋,幾乎離不開中國貨。即使像家電這樣的產品,美國人也并不都要價格昂貴的高檔貨。中國家電協會組團對美國家電市場進行調研,普遍感覺家電產品在美國家庭中不是消費的熱點和重點,也不是顯示家庭富有的標志。普通美國人對白色家電的消費觀是實用、方便、便宜,而這恰恰是中國產品的特點。另外,在中亞、南亞和非洲等國家,由于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業運輸的貨物分散,運輸量小,運距短,并且通路狀況很差,非常歡迎中國的價格低廉、經濟實用的產品。因此,中國產品在國外的市場中也有很大的優勢。

3、國際競爭力優勢

一些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特別是在我國開放較早的一些競爭性行業及企業,他們在長期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技術、人才和資本優勢,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較強的研發能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