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正常人網織紅細胞比例(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reticulocyteproduc-tionindex,RPI)的含義為)

时间:2024-06-01 21:27:03 编辑: 来源:

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著藍紫色的顆粒,稱顆粒區(granulomere);周邊部呈均質淺藍色,稱透明區(hyalomere)。電鏡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細胞內無核,但有小管系、線粒體、微絲和微管等細胞器,以及血小板顆粒和糖原顆粒等。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顆粒內含有與凝血有關的物質。當血管受損害或破裂時,血小板受刺激,由靜止相變為機能相,迅即發生變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團;同時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漿內的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纖維蛋白原變成絲狀的纖維蛋白,與血細胞共同形成凝血塊止血。血小板顆粒物質的釋放,則進一步促進止血和凝血。血小板還有保護血管內皮、參與內皮修復、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血小板壽命約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數低于10萬/μ1為血小板減少,低于5萬/μ1則有出血危險。

血小板顆粒有兩種:特殊顆粒和致密顆粒。特殊顆粒又稱α顆粒,體積較大,圓形,電子密度中等,內含凝血因子Ⅲ、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顆粒較小,電子密度大,內含5-羥色胺、ADP、ATP、鈣離子、腎上腺素等。兩種顆粒內容物的釋放均與血不板功能有關。血小板小管系也有兩種:開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開放小管系散在分布,管腔明亮,開口于血小板表面,借此攝取血漿物質和釋放顆粒內容物。致密小管系是封閉的小管,多分布在血小板周邊,管腔電子密度中等,能收集鈣離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血小板周邊有環行排列的微絲和微管,與血小板的形態變化有關。

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reticulocyteproduc-tionindex,RPI)的含義為

【答案】:C

考點: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的臨床意義。解析: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代表網織紅細胞的生成速度相當于正常人的多少倍,是根據患者網織紅細胞計數和血細胞比容計算而來。目前認為僅用網織紅細胞計數及絕對值計算還不能夠確切反映骨髓紅細胞系統造血功能,應同時考慮網織紅細胞的生存期限。正常生理情況下骨髓釋放到外周的網織紅細胞僅1天后其胞質中核糖核酸即消失,而貧血時骨髓生成紅細胞增多,大量尚未成熟紅細胞釋放入血,這些網織紅細胞在外周血成熟時間需2天,這意味著網織紅細胞計數值偏高,將導致對紅細胞實際生成速度估計過高。為糾正網織紅細胞提前釋放引起的計算誤差,提出在貧血時用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來反映網織紅細胞生成的相對速度。公式為:RPI=網織紅細胞計數(%)*(患者血細胞比容/正常人血細胞比容)*1/網織紅細胞成熟天數。利用網織紅細胞生成指數能較好的估計骨髓中網織紅細胞的生成情況。

人的血液血象正常是多少?

你好,正常人血象指標是4-10乘以10的9次方正常血小板(PLT)參考范圍:100~300;正常白細胞(WBC、LEU)參考范圍:4~10 *10^9/L

PLT偏低存在可能:1. 抽血不順,引起PLT聚集,血常規PLT降低;2. 血液有凝塊,PLT消耗;3. PLT減少癥。需排除非病理狀態下,才能確診為PLT減少癥。PLT一過性降低不要緊張,注意復查。

WBC降低鑒于:病毒性感染,電磁輻射等。也需排除一過性降低,注意復查。所謂血象是指血液化驗的整個結果,包括紅細胞數目、白細胞數目和血小板數目等等。 “血象沒有任何意義,它就是一個名稱。紅細胞的樣子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出,靶形、畸形、盔形、淚滴形等等都會存在于人體的血紅細胞中。紅細胞成團狀粘在一起,是因為血液黏稠度太高。把紅細胞形狀的變化說成與衰老有關,說紅細胞顏色灰暗、干癟畸形了就是衰老的表現,在醫學上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血象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白細胞數目、中性粒細胞數目和比例、淋巴細胞數目和比例、嗜酸細胞數目和比例、嗜堿細胞數目和比例、單核細胞數目和比例、紅細胞數目、血紅蛋白、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網織紅細胞數目和比例、血小板數目。

醫生根據血象可以對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斷。例如,白細胞數目增高常見于感染、應激(如手術、創傷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時合并中性粒細胞比例或數目增多,多是細菌性感染;白細胞減低常見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各種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癥、骨髓纖維化等);嗜酸細胞增多則常見于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過敏、自身免疫病和腫瘤,而嗜酸細胞減少常常是傷寒的表現。

男性血紅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即可診斷為貧血,再結合其他指標可以判斷貧血的性質。血小板是引起血液凝固的血細胞,其數目增多和減少對于診斷都很有價值。

由于血細胞計數多是在自動化計數儀上進行的,不能判斷血細胞形態,因此,有時必須結合血涂片檢查來解讀血象結果。

我24歲女網織紅細胞0.020*10`12/l是怎么了

1.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b.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癥、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癥;

降低: 病毒性感染

*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于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于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于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

四是嗜堿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于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

e.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f.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癥,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癥,脫水.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

2.小朋友的血常規

小寶寶最常見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時治療,就會發起燒來,這時候帶寶寶到醫院去,大夫就會讓先驗一下血。為什么要驗血呢?因為人在生病時,血液中各種細胞的數量會發生變化。比如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就會產生變化;身體發生炎癥時,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標

血常規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項目,但有一些是比較專業的項目,對于它們,我們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規的化驗單,我們需要重點看三個方面: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血常規的化驗單的第一項都是紅細胞計數的檢查,我們知道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這就是血紅蛋白(Hb)。

一般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但在發生貧血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如發生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的降低就會十分明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升高。所以在看化驗單時,一定要首先注意這兩項的數值。

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掌握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身體是否有感染發生,然后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么類型的感染,應該使用什么類型的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小板計數(PLT)

我們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我們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計數是我們在觀察化驗單時應該注意的第三個重點,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寶寶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各年齡段寶寶血液細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中文名稱 英文縮寫 第1日 第2~7日 第2周 3個月 6個月 1~2歲 4~5歲

紅細胞(×1012/L) RBC 5.7~6.4 5.2~5.7 4.2 3.9 4.2 4.3 4.4

血紅蛋白測定\\\\(g/L\\\\) HGB 180~195 163~180 150 111 123 118 134

白細胞\\\\(×109/L\\\\) WBC 20 15 12 - 12 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