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歐盟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歐盟經濟政策是什么?)

时间:2024-05-20 14:44:01 编辑: 来源:

改造的實施主體是各個成員國,所需資金也主要由成員國政府安排,歐盟僅提供一部分資金支持。共同農業政策中的結構政策在許多成員國中是以環境項目為名設立的。在環境項目下,各種支持國內農業發展的可多達20-30個項目。

3、貨幣工具-處理成員國之間市場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動蕩中,要在成員國之間保持共同農業政策的統一,貨幣工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涉及到農業轉換率、貨幣補償、匯率機制以及綠色埃居。

1979年,所有共同農業政策的支持價格都開始以歐洲貨幣單位表示,在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浮動的條件下,各成員國的干預機構在共同農業政策下與農民或貿易商進行交易時仍然是以本國貨幣支付的。因此,為了保持歐共體內部共同價格的穩定,允許對農產品的支持價格在各國貨幣上表現出差異,就必須要建立一個轉換率即所謂的綠色貨幣,把以埃居表示的農產品價格轉換成各國的貨幣,從而形成了在各成員國中保持支持價格的復雜體系。

為了避免由法朗和馬克匯率變動引起成員國間貿易的扭曲,導致了貨幣補償的實施即在成員國邊境上對農產品貿易的補貼與稅收。但是,這就使得共同市場的概念變得毫無意義。此外,為了消除成員國之間的價格差異,提高貨幣貶值國家的農產品價格總是要比降低貨幣升值國家的價格水平容易得多,導致支持價格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此,對于歐共體來說,邊境上的貨幣補償措施雖然能夠減少成員國間的貿易扭曲,但是,歐共體總是力爭取消這些貨幣補償措施。

為管理成員國的匯率,“匯率機制”取代了“聯合浮動機制”,在部分成員國之間保持固定的匯率,允許固定的中央匯率窄幅波動。由于馬克的持續升值,成員國間的農產品貿易中發生了大量的貨幣補償,使共同農業政策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于是又引入“轉變機制”,對共同農業政策中使用的埃居進行重新定義,產生了綠色埃居,其價值高于在其他領域中使用的埃居即所謂的商業埃居。這更增加了共同農業政策的復雜性。

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的類型有

法律分析:直接貿易和轉口貿易是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兩種基本的形式。(1)直接貿易:在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中,農產品一般由出口直接售給進口國或由進口國直接向出口國購買,這種形式叫直接貿易(或稱直接進口)。(2)轉口貿易。有時為了避免外國對本國農產品貿易實踐某種壓力,出口國先把農產品輸入第三國,再由第三國轉賣給進口國,這種貿易形式則成為轉口貿易或過境貿易,也成為農產品間接貿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一條 為了保障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農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制定本法。第二條 國家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國家采取措施,保障農業的穩定發展。農業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努力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的生產力,開發、利用農村勞動力、土地和各種資源,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應,滿足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增加農業勞動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設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新農村,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本法所稱農業,是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本法所稱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指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國有農業企業和其他農業企業。第三條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水流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

關于發達國家對農業的保護和生產補貼,例如歐盟,高手請進

世界各國政府大部著重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價格保

護、農業保險、科技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與措施來保護農

業.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政策之一:財政支持

財政支農是反映農業保護水平的一個最為直接的指標。在發

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各國政府都十分注重運用財政支農政策來

扶持農業,即使是農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例外。財政文農

的主要措施有: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實行優惠的農業稅收政策;

對糧農實行財政補貼等,現分述如下。

增加財政資金投入。

足夠的資金投入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發達

國家,各項農業政策的貫徹實施是以強有力的財力支持作為后盾

的。在各種類型的資金投入中,財政的投入一舶占有較大的比

重。從總體上看,美、日及西歐各國的農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

大于農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工業投資在

國民經濟總投資中的比重遠遠低于工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

中所占的比重。各國情況還表明,盡管農業份額在相對縮小,但

用于農業方面的財政投資的絕對量,并不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

份額下降而縮減,而是有較大的增加。可以說.在發達國家是工

業“補貼”農業,投資政策向農業傾斜。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非常

重視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如印度,70年代以來一改國家投資偏

重工業的政策,對農業投入大幅度增加, “六五”(1978一1983

年)期間規定農村建設和農業投資占計劃總支出的43.1%,超

過了對工業投資的比例。從農業的財政投資方向上看,各國的做

法基本一致:一是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教育、科研和技

術推廣、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舉辦鄉村公用事業等方

面;二是用于農業的補償性支出,旨在維持農產品價格水平及農

業所得,具體包括價格支持、限制生產、鼓勵出口等。國外在財

政支農政策的實施和籌措社會資金增加農業投入方面,有不少成

功的經驗。以美國為例.農業在美國成為財政直接投資的三個主

要部門之’(其余兩個部門是國防和基礎科學研究)。如果把聯

邦、州及地方政府的農業外文計算在一起,則農業預算在聯邦預

算中僅次于國防開支。在財政政策的實施方面,其特點是創辦政

策性公司,并通過對政策性公司的財政資助和公司業務的開展,

對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金市場實現有效干預。政策性

公司除接受政府資助和遵守有關政策法規外,其余均按市場經濟

法則運作,融政府意圖與市場經濟于一體,對農業的宏觀調控起

到重要作用。在廣籌資金增加農業投入方面,美國亦有許多行之

有效的做法:(1)聯邦政府直接出資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

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等;(2)聯邦政府引導各州和地方政府

支持農業發展,如國會通過有關農業科技推廣的法令,聯邦政府

對接受法令條文規定的各州提供資金,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3)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協調運用,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

用,以少量的財政資金用作政策性銀行的資本金和經營費用等,

使政策性銀行吸收并運用了大量的社會資金支持農業;(4)注意

廣泛地吸引私人投資;(5)運用資本市場籌集支農資金,如發行

債券和股票、合理收費以及公有土地出售等,這些措施對農業資

金的籌措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行優惠的農業稅收政策。

法國政府為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競爭力,對農業發展實行了

一系列優惠稅收政策。如對農民購置農機具給予10%的稅收回

扣.購買農機燃料時免稅,減少社會捐助費9.5%.減少農業土

地稅9%;對安置青年務農的土地.在5年內減免50%的土地

稅。日本1950年進行稅制改革后,農民的租稅負擔開始減輕。

尤其是在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后,政府來自工業的稅收迅速增

加,實行“以工養農”政策,對農業積極扶持。在日本,農業作

為整體已不再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是財政支出的重要方

面。美國的優惠稅制促進了農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降低了農產

品價格。在美國征稅制度中占著最重要地位的是個人所得稅,凡

是獲得純收入的各類人員都要繳納個人收入稅,而在農業中實行

這一稅種則作了一些特殊規定:農業中的純收入(不合稅款)按

購銷憑證計算,而各項收入按已經售出的產品進行核算,尚未銷

售的產品價值不計入在內;農場主的純收入是根據其現年總額流

動狀況來確定的,計入其收入的是在銷售收入以后實際獲得的金

額i至于農場主的費用支出,農場主有權從獲得的收入中扣出全

部支出,因而農場主得以靈活核算純收入的數額i農場主可依據

預計物價上漲速度,確定最有利的收支比例,以運用最低稅率或

推遲至下年度支付稅款。美國對農業的稅制優惠的另一方面在于

將某些生產資料的投資列入日常開支,并在一年內全部沖銷。這

些開支包括:葡萄園進入運營以前的費用、補充生產畜群以前的

牛犢培育費用、土地清理費用、土壤施用石灰費用、環保費用

(其幅度可達應征費用的25%)。這種稅制優惠的一個補充效益

在于,對土壤改良、土地和水資源保護、培育畜群等方而的投資

不課稅,從而有助于減少納稅總額。美國還對資本增殖實行一種

特別稅,資本增殖優惠稅率對于擴大畜群、營造多年生森林、土

地改良等投資,給予了特殊的激勵。在美國,使用雇傭勞力的農

場主往往還不須支付失業稅.僅僅在農場主雇傭工人10名以上,

年內勞動20周以上或者工人工資的費用很多的情況下,農場主

才是這一稅種的納稅者。

對農業(主要是糧食)實行財政補貼。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農業(主

要是糧食)實行補貼,現已成為一種普通的世界經濟現象。環顧

全球,從經濟高度發達、農業完全機械化的美、日及西歐各國,

到經濟貧窮落后、農業仍處于人工勞動狀態的非洲、拉丁美洲和

亞洲的許多國家,都以不同形式對糧食提供補貼,成為糧食政策

和價格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實行

“新政”以來,對糧食實行多種支持性補貼。歐共體多次通過法

律形式,確定對糧食的補貼形式和數額。位于南美的發展中大國

巴西,為了實現<農業綱要)中規定的糧食自給目標,對糧食采

取了多種形式的補貼。更有許多發展中國家,實行非價格手段,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效率。像孟加拉國、埃及、肯尼亞、約旦、

馬耳他、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塞內加爾、沙持阿拉

伯等國都采用非價格政策,對糧食提供補貼。目前,各國對農業

(主要是糧食)的補貼額均有增無減,相當巨大。如加拿大,僅

1986年就通過向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穩定法補貼、作物保險等

補貼措施,向農民提供相當于其農業產值18.29%的收入補貼。

美國則通過差價補貼、作物保險、災害補貼等手段,使其直接補

貼串達到15.62%。還有日本為3.48%,溴大利亞2.72%。

世界各國對農業(主要是糧食)的補貼名目繁多,總體上可

以概括為如下8個目標特征: (1)把補貼與穩定生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