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泰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情況(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06-01 13:58:51 编辑: 来源:

之間的競爭轉變,決定要成為世界的鑰匙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在美國因素。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后工業社會的經濟生產位置應相對逐漸下降。從資本流動,資本提供者這兩個國家,同時也是消費者的資金的趨勢,國際資本流動水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資本流動的兩個主要方向之間的相互投資。結構變化的國際資本流動,看到未來幾年有可能增加國際資本發展中經濟體或發展中地區的流動,特別是對那些正在進一步開放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措施流誰。區域特點

(四)結構調整增強功能,新貿易保護主義可通過雙邊,多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促進經濟合作改變區域內的經濟關系,建立上升

次轉型,許多國家新的結構,以確保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區域一體化組織的最大的特點是“自由的內部和外部的保護”,因此,區域組織,一方面發展通過“創造貿易和投資效應”將有助于區域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水平勞動的區域內分工促進統一的區域市場,這導致增加區域內投資和貿易的形成;在另一方面,對非成員國的進口區域貿易壁壘構成障礙全球貿易自由化了一些負面影響。區域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在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既相互激勵,相互克制。通過內部利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帶來的主權移交要求的部分,在區域一級,這被看作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然而,盡管建立區域一體化組織,減少了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的水平,但在現有的協商機制,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區域一體化組織成為一個平臺,突出感興趣的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增長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的議價能力和維護地區利益,往往使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多邊協調機制的有效性,并帶來了新的挑戰。

(5)次轉型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的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信息技術發展的世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處于領先和主導地位,但競爭在經濟,技術,市場將是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法律之間更激烈的仍然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一些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另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但由于產業化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過程尚未完成,高新技術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或者雖已啟動,但尚未形成規模,其經濟仍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國際競爭力較弱的主要成分,因此,每一個國家參與全球化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還可能會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大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差距。

(6)跨國公司將繼續發展,但受大政府和社會力量,以提高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兼并,收購不亞于大規模的數量,更比歷史。新業務利潤率或新經濟是非常小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開發新的,進入門檻條件越來越高,高于國民經濟和國家市場的容量更是可以提供規模和盈利能力。在一定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壟斷世界市場份額的開始,而不是繼續投資,從而導致跨國公司和非跨國公司擴大之間的差異,非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已逐步納入勞動制度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了發展模式分級分類和控制,這將在本世紀初變得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那種新人的國家試圖通過跨越式發展全面戰略追趕的可能無法實現,或者很難實現。

但是,另一方面,受跨國公司的制約因素正在增加。如果你不能解決所造成的經濟,金融的沖突和危機自己的跨國公司,政府和干預之間的政策協調,往往會加強這種網絡和金融時報,這個問題將變得明顯。最后,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將共同參與經濟全球化,完美的舊規則新規則的制定和,就可以建立經濟全球化的指導方針。經濟全球化和游戲規則的發展不再由發達國家所壟斷。

百度的最佳答案,希望有用

日本對外貿易的特點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發展對外貿易。日本進口原材料多,出口工業產品多。

擴展資料

戰后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制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并加強仿制、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并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泰國金融危機

1997 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掀起拋售泰銖風潮,引起泰銖匯率大幅度波動.于1997 年2 月開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 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 而后于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 使泰銖匯率波動的壓力加大, 引起泰國金融市場動蕩, 泰國央行為捍衛泰銖地位, 僅在1997 年2 月份就動用了2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國中央銀行要求流動資金出現問題的9 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增加資本金82. 5 億銖(合3. 17 億美元) ,并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壞賬準備金的比率從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舉令金融系統的備付金增加500 億銖(合19. 4 億美元) .泰國央行此舉旨在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并增強人們對金融市場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反而使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下降,從而發生擠提,僅5 日,6 日兩天,投資者就從10 家出現問題的財務公司提走近150 億泰銖(約兌5. 77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大量拋售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股票, 結果造成泰國股市連續下跌,匯市也出現下跌壓力.在泰國央行的大力干預下,泰國股市和匯市暫時穩定下來.進入5 月份,國際投資機構對泰銖的炒賣活動更趨猛烈.5 月7 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從5月8 日起,以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國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形式,在市場突然發難,沽空泰國銖,造成泰國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本地銀行和企業及外國銀行紛紛入市,即期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或敘作泰銖對美元的遠期保值交易,導致泰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泰銖一度兌美元貶至26. 94 :1 的水平.面對這次沖擊,泰國中央銀行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力度,動用約50 億美元的外匯進行干預,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時,泰國中央銀行又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機泰銖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國銀行向外借出泰銖.在一系列措施干預下,泰銖匯率回穩,泰國中央銀行又暫時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國前財長辭職,又引發金融界對泰銖可能貶值的揣測,引起泰銖匯率猛跌至1 美元兌28 泰銖左右.泰國股市也從年初的1200 點跌至461. 32 點,為8 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市場一片混亂.7 月2 日,泰國中央銀行突然宣布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央行還宣布將利率從10. 5 %提高到12. 5 %.泰銖當日聞聲下跌17 % ,創下新低.泰國金融危機就此爆發.泰銖貶值引發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造成泰國物價不斷上漲,利率居高不下,企業 外債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股市大跌,經濟衰退.

購買力平價理論與泰銖的崩潰

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它在外國具有商品的購買力,因此,兩種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這兩國貨幣各自在本國的購買力之比,即購買力平價決定的。假定一組商品,在英國購買時需要1英鎊,在美國需要2美元,兩國的貨幣購買力之比為2:l,那么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就應該是1英鎊 = 2美元。

在滿足以上條件時,如果外匯交易的匯率明顯偏離購買力平價,則經匯率換算以后,一國 的相對價格水平就會與另一國 出現極大偏差,這就為商品套購提供了機會。例如,假定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是1英鎊 = 1美元,偏離了上述的購買力平價,人們就會用英鎊從英國購買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國,并把獲取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拋出,兌換成英鎊。結果,英鎊的匯率隨之上升,而美元的匯率相應下降,直到與購買力平價相一致。

讓我們回顧一下1997年早些時候發生在泰國外匯市場上的事:一個交易商可能從一家銀行借到6個月的100泰銖,然后該交易商將這100泰銖兌換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銖的匯率)。如果后來匯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銖,6個月后交易商只需花費2美元就可以買回100泰銖,并把這些泰銖還回,留給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潤。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6個月的時間,100%的收益,按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只能是泰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如果我們把貨幣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的話,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計算公式,相對購買力=基期的匯率*(B國的物價指數/A國的物價指數)。從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匯率不變,決定相對購買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兩國物價指數之比。相對購買力越低,兩國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貨膨脹指數相對高的國家相對于通貨膨脹指數低的國家貨幣貶值。

當然,購買力平價論受到的最致命的抨擊是其完全忽略了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正在日益增強。從發展趨勢來看,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一種傳統的匯率理論,其有效性將會不斷減弱。從泰國的實例來看,資本項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銖的崩潰,政府不得不大量拋售美元來穩定本國貨幣。

(一)泰國金融危機內部原因分析

1,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經常項目赤字嚴重.泰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推動.據統計, 1991 ~ 1995 年, 泰國的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18.17 %.然而, 由于泰國出口產品結構單一, 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產品和服裝, 隨著經濟的增長,工資成本顯著上升,1995 年泰國最低工資增長了23 % ,促使勞動力成本比鄰國高出2~3 倍,但勞動力的素質卻提高較慢,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工資成本上升,使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再加上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和其他國家與地區同類產品的競爭(例如其重工業產品受到來自韓國和前蘇聯國家的挑戰),便導致出口萎縮.1996 年,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為0.1 % , 進口卻有所擴大,導致貿易赤字劇增,經常項目赤字累計達到162 億美元,占GDP的8.3% .

2, 舉借外債饑不擇食, 短期外債居高不下.進入90 年代,發展中國家爭奪外資的競爭愈演愈烈.泰國經常項目的巨額逆差及財政收支的巨額赤字, 使得泰國除了進一步放開外商投資范圍外,過分依賴于舉借外債來彌補資本缺口, 幾乎達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這使其外債總額扶搖直上, 外債結構嚴重失衡.據統計,泰國外債由1992 年底的396億美元增加到1996 年底的930 億美元, 相當于GDP 的50% , 平均每一個泰國人負擔外債1560 美元.其中短期外債約占外債總額的45 %左右.為償付這種巨額債務, 泰國必須保持年15% 以上的出口增長率和不斷的外資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就將出現債務危機,引發金融危機.

3, 資本項目過早開放.泰國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實現了本幣的全球可自由兌換,.1993 年3 月, 泰國政府批準在曼谷開設了期權金融中心, 并隨之放寬了外國銀行在泰國設立支行的限制, 允許外國資本在曼谷期權金融中心進行交易.199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