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明朝海外貿易最遠到達哪里(你怎么看明朝的海外貿易呢?)

时间:2024-05-18 15:23:03 编辑: 来源:

。據說“得一

艘我福船價干金,鳥船數百金”

《批點通簽節略》記載,焰硝鐵金行二十倍于土價,而他錦

絢器物;過數倍”

,加之當時日本的白銀生產量增加,白銀在日本的購買力低于中國,如萬

歷四十三年

(1615)

1

兩白銀在日本只能到大米

1

公石

1

3

升,而在中國可以買到

1

公石

7

4

升。天啟前后

(1620

1630

)

,日本的金銀比價為

1

13

,而中國為

1

8

1

10

因此,到日本從事走私貿易一般可獲巨利,如當時福建撫臣所說

“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

倍之息;其來矣,又以—倍而博百倍之息。

”即正是這種高額利潤的引誘,遂使海外貿易商

無視海禁王法,紛紛往日本從事走私貿易。其實,至萬歷三十八年(

1610

,對日本的誨禁

已經是名存實亡,這從福建巡撫陳于貞的《海防條議》中可以看出:

近奸民以眼日本之利

倍于呂宋,擅給票引,任意開洋,高桅巨舶,絡繹倭國,將來構通接濟之害,始不可言。

自此之后到明亡的

30

多年中.往日本貿易的走私商船數量

般都是直線上升,據《羅山先

生文吏》卷十二載:

南京、福建商舶,每歲波長崎者,自此

(

1610

)

遂多。

鄭和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遠到過哪里?

提到明朝的外交,最有名最深入人心的莫過于鄭和下西洋了,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鄭和此人雖為明朝的太監,但是他卻是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與歷史上那些蠱惑君王、禍國殃民的太監相比,鄭和真的是為明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么明朝統治者為什么要不遺余力的派鄭和下西洋呢,規模如此之大的航海活動必然是要消耗很大的國力的。

歷史上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總的來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宣揚明朝的國威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發展與諸番的友好關系,希望以外交手段來鞏固明朝的地位,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從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國自居,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二,為了拓展海外貿易

三,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篡奪了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惠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終了。于是,各種傳言鵲起,有說建文帝在南京宮殿大火中被燒死的;有說大火撲滅后,建文帝從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說建文帝流落到民間當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早在元末明初,東南沿海一帶就有不少中國人逃往海外謀生,朱棣懷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鄭和下西洋,去追尋他的下落,以徹底消滅自己的對手。這個史實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張廷玉纂修的《明史·鄭和傳》中有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這也說明鄭和的船隊確實擔負著尋找建文帝的使命。

那么鄭和下西洋都到了哪里呢,最遠又走到哪里呢?

鄭和下西洋到達了東南亞沿海國家,還到達了東非,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達最遠的地方就是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了。

無論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都是起到了許多積極的作用的,鞏固了明朝的政治統治,開拓海外貿易解決了明朝內部的財政危機,還加強了中外文明的文化交流。

你怎么看明朝的海外貿易呢?

15世紀的英國進行了圈地運動完成了資本家的第一輪資本積累,大航海時代促進了資本的積累與流動過程,尤其是美洲的發現使得全世界的經濟活躍了起來,因為美洲是最大的產銀地而當時的全球基本上以銀本位為主,這就像是經濟危機中大量印發紙幣一樣,它雖然會導致貨幣貶值但確實有刺激經濟的作用,這些產銀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國。

對外貿易中一定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港口,不能有海禁。明朝海禁主要是因為來自日本的倭寇和偽裝成倭寇的商人對東南沿海的洗劫,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才實施海禁。嘉靖以后隨著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練兵倭寇不敢再來,此時的日本也結束了混戰的戰國時代國內逐漸趨于穩定所以倭寇不再像以前那樣多了,同時政府認為市通則寇轉為商,不通則商轉為寇,于是政府承認私人貿易的合法性,此后大約有三億多兩白銀流入,這點是明朝對外貿易的基礎。

東林黨人周起元描寫:“我穆廟(隆慶帝)時,除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船舶,分布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千萬。公私并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

日本白銀流入

日本雖然物產不豐富但是卻產銀很多,歐洲人稱日本為銀島,在十七世紀以前日本基本是全球產銀的百分之二十。所以在各朝各代日本都和中國有通商習慣,雖然因為倭寇影響了雙方的貿易,但是貿易是一直沒有斷絕的,尤其是隆慶開關以后對于中日雙方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雖然不允許去日本但是出了海誰知道貨物拉去哪里了?后來在萬歷年間明朝和日本打了一仗再次交惡,尤其是日本方面的態度讓萬歷皇帝厭惡嗎,把日本歸于“元惡”一類,在萬歷的平倭令中說到“凡事和日本通商的以叛國罪論處,去日本的人要被分首”。

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德川幕府曾經多次想要和大明和好但是都遭到拒絕,但是中日雙方的私人貿易仍然是不絕的,因為日本對于明朝有巨大的貿易需求,明朝商人也想賺錢。在明朝東亞宗主國的影響下周圍國家都以穿生絲為容,日本國內雖然是產絲國但是卻對于明朝生產的絲更加情有獨鐘,日本國內生絲一般都是從明朝進口。

日本是很想和明朝貿易的,德川幕府為了限制日本國內大名實力規定外國船只貿易只能在長崎進行但是中國船只卻不用遵循,也就是說明朝可以在日本任何地方貿易,這是德川幕府對于明朝商人的優待,就是希望明朝商人能夠和日本進行貿易往來。

在當時明朝絲綢一百斤是五十兩但是賣到日本就可以得到五百兩,然后從日本買貨再賣到明朝又可以大賺一筆,所以即使在官方禁令下仍然是有人愿意冒著生命危險走私,也崛起了很多有名的大海盜,李旦、鄭芝龍等都是這樣在海上發家致富的。說起來有些諷刺,自鄭和下西洋以后中國人再次在南中國海擁有霸權竟然是因為一群海盜。

鄭芝龍以泉州為基業,艦隊航行在中國沿海、臺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外國的海上貿易。明朝雖然未曾和日本勘合但是私人貿易卻是太發達了。所以說明末的海貿是非常發達的,白銀大量內流進中國,而明朝政府卻向農民收重稅當然沒錢。

白銀流入的兩大兩個中轉站澳門和菲律賓

明末南中國海來來往往的都是各國載滿商品的船只,歐洲因為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讓他們興奮地航海到世界各地淘金,這就是地理大發現。葡萄牙更是海上的急先鋒,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隨后就是瘋狂的擴張,在馬六甲、西門達臘都建立了自己的站點以此控制南中國海的貿易,葡萄牙人給世界各國運去中國的絲織品、瓷器等等銷量很好,而外國的商品卻不能打動自給自足的中國家庭,所以白銀大量的流入中國。而葡萄牙和明朝的貿易也是一波三折。

在開始時葡萄牙和明朝的通商并不順利,直到葡萄牙人終于學會轉動腦筋入鄉隨俗,通過賄賂的方式得到了澳門的暫住權,經過幾十年的經營變成了葡萄牙人自己的地盤,而澳門就成了明朝和東南亞、歐洲重要的通商口岸。而葡萄牙的巨大收入刺最激著另外一個國家的神經,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有錢誰不想賺,迫不及待的西班牙人也來了,他們占據了當時比較貧瘠的菲律賓作為站點和葡萄牙人爭利,而且因為墨西哥和菲律賓航線的開通使得美洲的一船船的白銀從美洲拉來然后換走中國的絲織品。

菲律賓的馬尼拉港是墨西哥與明朝貿易的重要中轉站

但是西班牙人卻競爭不過葡萄牙人,相對于呂宋而言澳門的位置更加重要,因為澳門也是對于日本航線的重要站點,貨物大多都是從廣州先運往澳門再從澳門運往長崎,又或者從澳門轉運到南中國海地方,西班牙雖然在海上獲利很多卻比不上葡萄牙,這也使得西班牙由此記恨葡萄牙,因為爭奪海貿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因此不合。

可能有人不懂為什么爭搶買中國的東西,因為當時的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我前面說到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產銀地,在十五世紀末年歐洲人發現了美洲,隨著對美洲的開發,美洲廉價的金銀大量流入歐洲沖擊歐洲金融體系,物價上漲迅速,這種物價上漲隨著歐洲開辟的新航線一路向東,歐洲人發現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市場,明朝南方的手工業很是發達,大量破產的農民勞動力廉價所以商品價格自然也低,于是歐洲人便愿意用金銀換取商品。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物價上升。

白銀流入還因為當時中國不需要外國商品。明朝和世界很多國家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貿易關系,不過白銀的流入是因為外國需要中國的東西而中國卻不需要外國的東西。

在瓷器、絲綢、茶葉風靡全世界的時候外國卻沒有什么能夠賣給中國的,他們一直無法打開中國市場。當時的西班牙在呂宋的殖民者寫信給西班牙國王求助說“中國人把銀子都弄走了,我們卻沒有貨物給他們,問國王該怎么辦。”當然西班牙國王也沒有辦法,在自產自足的小農生活下的中國家庭根本不需要外國的產品,貿易順差很大,這種白銀內流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直到外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情況才改變。

宋朝時,海外貿易超過前代,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明朝時,鄭和的

(1)原因: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后果: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看法: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與世隔絕,應廣泛交往,否則,將被時代所淘汰。在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展自己。我國目前的開放政策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要從“閉關鎖國”中汲取教訓,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