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明代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4-06-04 01:41:45 编辑: 来源:

用.

影響:一方面,使范縝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另方面,過分集權也帶來嚴重的惡果: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地方上財政困難.這些因素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2、 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

背景:北宋中期,統治集團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表現在: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冗官、冗兵、冗費;農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遼和西夏的威脅.

目的:為了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內容:慶歷新政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王安石變法涉及內容廣泛,包括理財、軍事和教育三大方面.

結果:都因觸犯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而失敗.

影響:王安石變法較之慶歷新政其影響更大:它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也有所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 蕃漢分治

原因:由于南北地區的漢族、契丹等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時尚不能適應被征服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

特點: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南北雙軌政治制度分別管理.是一種民族分治.

實質:仍然是階級統治.

作用:這種承認漢法、設立南面官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促進了契丹社會向封建制度過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4、 經濟重心的南移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是逐漸由北方轉移到南方的.從三國魏晉南北朝開始,歷經隋唐、五代、兩宋各階段,逐漸完成了轉移.

原因:北方人民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加了勞動力;南方社會秩序相對安定,魏晉時期,北方戰亂較多.安史之亂、范縝割據,北方受害最深.兩宋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主要在北方進行;人民的辛勤勞動;南方氣候、土壤、水利條件好.

過程:三國時,吳國在江南立國,南方成為鼎足而立的地區,經濟有了發展;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戰亂不斷,南方較安定.南朝時,北方移民、統治者的某些措施、優越的地理環境等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唐朝安史這亂后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靖康之變后,北方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南方人口劇增,大大增加了勞動力,紹興和議后一個多世紀南方相對安定,經濟迅速發展.至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宋以后,穩定地形成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

5、 兩宋的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

宋代的海外貿易為何如此興盛?對外貿易的通道為何轉向了東南的海路?主要原因有:⑴從國內情況看,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著成為宋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的基礎.

⑵從國際環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斷向東部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于我國的沿海口岸.著就從客觀上為兩宋的對外經濟交流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商業環境.

⑶從兩宋政府的政策來看,都積極支持商人開展對外貿易.

⑷從技術條件看,當時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對風向的認識和利用等,這些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重要原因.

⑸從地理條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亂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相繼興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帶,唐宋王朝因此與西亞、歐洲各國的陸上聯系受到阻礙而中斷,東南亞的海路成為宋王朝對外交往的必然選擇.

6、 理學的產生

理學是在兩宋時期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對儒學的新發展.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其主張有三:⑴“理”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⑵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⑶存天理,滅人欲.其實質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范疇.理學成為兩宋和明朝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精典試題舉要]

1、 下列政權滅亡的先后順序是

A遼、南宋、金 B西夏、遼、金 C西夏、金、南宋 D金、西夏、南宋

[答案]C

[分析]學習歷史必須樹立牢固的時間發展觀念,特別是在掌握重要的歷史事實時,更不能離開時間概念.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識記能力.由于題目所給的特定內容,決定了考生對遼、宋、夏、金政權興亡基本史實要記清楚.抽樣統計結果顯示,難度為0.48.

2、 下列關于《夢溪筆談》的敘述,正確的是

A記載了許多古代科技成果 B由明代人編寫

C作者是郭守敬 D是記載“靖康之變”的史籍

[答案]A

[分析]此題考查考生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能力.主要測試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完整.難度為0.819,區分度為0.342.

3、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至于太宗,兼制中國(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統治區域擴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國制(遼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百官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指遼、西夏)所為,皆與中國等.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50

材料三:燕薊之地陷于胡虜且百年而忘南顧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簡易,鹽粬俱賤,科役不煩故也.

——余靖《武溪集·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