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明朝海上貿易呈現出繁榮景象的原因(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有什么?)

时间:2024-06-09 03:19:10 编辑: 来源:

皇統一中國后,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兩漢時期,伴隨著統一局面的形成、鞏固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教材在這里簡單的把商業發展的條件提出。建議總結商業發展的幾個重要條件,并繼續補充,最后進行總結。唐代還出現了柜坊和飛錢。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于后世的匯票。柜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4、宋元商業的繁榮

商業要繁榮, *** 就必須放松對市場的嚴格控制。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就是建立在從唐代后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基礎上的。兩宋時期的商業繁榮是全方位的,不僅商品的種類繁多,而且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華。商業的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

兩宋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 *** 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后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幣的發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

5、元代商業的繼續繁榮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后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 *** 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

6、“明清時期”

*** 對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稅,并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顯的退步。明清時期, *** 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對民營商業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 *** 還繼承了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體現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絡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聯絡隋唐的柜坊和飛錢、宋朝的交子等內容,總結概括出商業繼續繁榮的結論。

隨著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7、總結

在我國遠古時期就出現了商品交換。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發展。西周時出現了骨貝和銅貝。春秋時出現了鉅商和商業中心。唐代開辟了海上商運,陸路商運發達,輔助性經營場出現,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以及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監管,商業得到空前發展,并且在四川出現了“交子”,成為最早紙幣。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現了商幫,其中十大商幫最勢力最大,例晉商,徽商,閩商。也出現了許多名市名鎮,著名的就有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四大商業名鎮。還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從商鞅變法開始,重農抑商成為中國歷代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具體表現有:沿襲重農抑商理財思想,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推行打擊商賈,發展官營商業的政策。明清時期,統治者實施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使資本主義萌芽得不到發展,而西方此時正進行工業革命,于是使中國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時期,我國城市商業發展的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2.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3.經濟作物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4.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等大商幫。

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表現極其特點是什么

明清時期我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出現繁榮,私營手工業在明中后 期占主導地位,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手工業的繁榮再加上世界白銀的流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商業資本活躍、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形成。但統治階級卻采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從而使中國失去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另外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但只出現在區域性地區、個別行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全國仍居主導地位。總之,在明中后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時候,西方已經開辟了新航路,對外殖民擴張。當清朝中國閉關鎖國愈演愈烈的時候,西方已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并四處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

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與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異同

春秋戰國私商成為商人主體。各國鑄幣、黃金、白銀成為貨幣。隨著商業的繁榮,形成許多著名都會。宋元使用紙幣并且夜市、曉市、草市繁榮。明清商業市鎮興起,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經濟作物普遍種植,形成區域性的商幫。

對比唐代長安城,北宋汴京坊市界限不復存在,形成街市。商業活動在時間、空間上不再受限制,出現夜市、曉市,城市經濟功能增強。而唐代長安城主要是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并不突出,而且唐代長安城商業活動在時間、空間上受限制,商業活動只能集中在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時間進行。對比唐代長安城,北宋汴京出現不同原因是生產力發展,城市生活發展的需要以及統治者~

指出宋代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指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新特點

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商品交換品種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

出現了紙幣

海外貿易發達

根本原因:宋朝時社會生產力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新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

2.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

3.經濟作物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4.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等大商幫.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呈現了哪些新特點?

①商業市鎮興起

②農業商品化加強,貨幣經濟占主要地位

③勞動力也成了商品

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發展有何新現象

明代的商品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自萬歷初年張居正改革,江南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生產方式,早于西方.但是滿清入關后,對南方大砍大殺,屠戮人口幾千萬,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經濟能力.直到乾隆年間,才算是恢復了一些,即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遠遠比不上萬歷十年的興旺景象.

明朝嘉靖時期為什么會出現倭寇泛濫

一、倭寇泛濫的根本原因:日本的政治經濟狀況

十五世紀七十年代起到十六世紀間,日本處于長期混戰的動亂時代。1467—1477年發生了“應仁之亂”,1485—1487年又發生了“文明之亂”。名義上還維持到1572年的室町幕府(又叫足利幕府),實際上已是進入各自割據的“戰國時代”(1467—1573年)了,對海上貿易已經失去控制權。由于各地封建領主的殘酷剝削和不斷的戰爭,破產的農民,失職的官吏,失業的流民,戰敗的武士,無業的浪人,在各地領主的支持下,紛紛競向海外求出路。他們在某些中國人的導引下,集中乘船到中國沿海進行掠奪。這些人數量眾多,動輒船幾百艘,其破壞性之大簡直無法想象。據趙文華《賊情疏》記載:嘉定縣民倪準于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內被倭賊攔搶上船,跟到彼處,只見漳泉兩處人無數在彼,衣帽言語一般,說這里是日本國所管,地名五斗山,眾賊合伴共有七百余船開洋,大者每船二、三百人,小者每船三、四十人,各自備糧食,在海上漂流了十一個月,因為西南風不便,糧食吃完后,只好倒轉回去。到六月十四日又重新開船前行,航行途中,遇到先遣的二十一艘船的回航,說是明朝御倭官十分兇狠,三分中被殺死一分,于是眾皆驚駭,紛紛倒轉船頭。這些船共有700余艘,按每艘150人計算,共有10500余人,真是觸目驚心。如果當時日本尚有強大的統一的中央政權,它是會管理海上貿易和逮捕倭寇的,如洪武永樂時期日本國王曾多次逮捕倭寇送到中國讓明朝處治,倭寇是隨著戰國紛爭,農民的破產而不斷擴大起來的。

上面所述的是日本當時的政治狀況,那么此時日本的經濟狀況又是如何呢?

盡管當時日本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得以獨立發展,但尚不發達。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靠中國供給。據史料記載:“大抵日本所須,皆產自中國,如室必布席,杭之長安織也;婦女須脂粉,扇漆諸工須金銀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饒之瓷器,湖之絲綿,漳之紗絹,松之棉布,尤為彼國所重”。因為如此,當中國貨物缺乏時,價格大漲,如嘉靖以后“中國綾羅雜燴,其土不蠶,惟籍中國之絲到彼能織精好綢匹,服之以為華好。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價值百兩者,至彼得價二倍”。如絲每百斤值銀五、六兩,而在日本其價格是在中國的十倍。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刺激了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的貪欲,他們紛紛競向中國貿易。這種商人兼海盜的倭寇掛著八幅大菩薩的旗幟,沖破室町幕府和明朝的聯合規定,來中國進行掠奪。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對中國貨物的迫切需求和長期戰亂,加之災荒連年,這樣的社會狀況刺激了日本國內各階層群體向海外中國劫掠財富的欲望,因此,倭寇之患的必然性已經形成。

退一步說,即使明朝沒有實行海禁政策,也無法完全滿足日明貿易發展的需求,況且日本對明貿易中帶有海盜的活動早已一貫存在,總會騷擾中國的。正如井上清所說的:“和中國的往來,不只是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海居民。對方稱此為倭寇,大為恐怖”。

二、倭寇泛濫的國內原因:嘉靖朝的腐敗

海盜活動在明初既已存在,那么為什么會在嘉靖時期達到頂峰呢?這還得從時的社會狀況來加以分析

(一)政治、經濟方面:政治腐朽,經濟敗壞

1、統治階層的逐漸腐朽。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政績卓越的封建皇帝,他重視吏治,嚴懲貪污。明成祖朱棣也勵精圖治,所以明朝政治比較清明,人民尚能安居樂業,在少有內憂的情況下,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外患,所以盡管明初有倭寇騷擾,但范圍并不是很廣,對社會也沒有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明英宗正統以后,明朝政治日趨腐敗,貪污賄賂之風盛行。嘉靖帝一生沉醉于齋醮之中,特別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宮婢之變”,竟“自十八年即不視朝”,遂使“營造繁興,府藏告匿,百余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體”。朝柄被佞臣嚴嵩獨掌,嚴嵩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