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特點和表現)

时间:2024-06-01 02:53:14 编辑: 来源:

倭將領俞大猷合作,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東來,1553年,葡萄牙騙居澳門;明末,西方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代表人物是利瑪竇;原產美洲的農作物玉米和煙草等也通過新航路傳入中國。明末,荷蘭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5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令清軍進攻雅克薩俄國殖民軍,結果,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四、從階段特征看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

兩漢時期,我國經濟發達,科技文化迅速發展,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開始發展起來,對后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反映了當時我國歷史發展的特征: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達,對外政策開放,對外交往盛況空前,使唐朝不僅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此反映了當時我國歷史發展的特征: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明代至清初,我國的對外關系從活躍的對外交流逐漸轉向閉關鎖國。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進步。由此反映了當時我國歷史發展的特征:我國逐漸由先進走向落后的發展趨勢,封建制度的漸趨腐朽和衰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