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有關國際貿易書籍的讀后感(國富論讀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20 06:06:58 编辑: 来源:

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于股掌

讀完這本書不僅使我不再崇拜西方的繁榮反倒讓我更加堅信真實的富強之路是踏踏實實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人們整天忙忙碌碌都在為銀行家打工這不公平——納稅、利息、通貨膨脹

資本家對人的剝削遠遠超過馬克思同志的想象了

老老實實的創造財富不可能比上轉移財富的人

我們努力、拼搏為的是什么 總之《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于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

實踐證明這樣做在策略上是正確的

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

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

此時《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我們讀者帶來了巨大的新《貨幣戰爭》讀后感 第 4 頁 共 4 頁 鮮的沖擊

社科書籍讀后感 5000字

這兩本書是社科書

《全球通史》讀后感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后感。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讀后感

讀到這本書的紙質版本對我而言,存在一種偶然性。原因在于這本書是一本通俗讀物,一般而言我是興趣不大,去花錢買它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不過,因為在某論壇上有個抽簽贈書活動,所以我偶爾也會漫不經心地去嘗試一下,不料想抽到這本書了(其實我更想抽到的是彭慕蘭的《貿易打造的世界》)。

保羅.海恩,此書的作者之一,在看到這本書之前對于這個人沒有多少了解。不過他是任職于華盛頓大學。對于這個學校我還是比較熟悉的。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諾斯就在此學校任教,也為這本書作了序言。彼特克這個名字,我在米賽斯經濟研究中心的主頁之上曾經看過他的文章。大衛·普雷契特科雖然沒有聽說過,不過從對他的著作的介紹以及任職于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歷,可以感覺出來他和彼特克一樣,都是屬于受奧地利學派思想影響很深的人物。沒有看這本書,似乎就可以感受到書中蘊含的奧地利學派的氣息。

雖然到目前為止,才剛剛讀完這本書的微觀部分(這本書包括微觀,宏觀等方面的內容)。不過,基本上也摸清楚了這本書的大概脈絡。這本書總體而言,回避了高深的數學模型,語言運用的比較淺顯易懂。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非經濟專業的學生。希望能夠讓這些學生在一學期內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這似乎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有所相似,但是就其內容廣度而言,《經濟學原理》似乎無法與之媲美。個人覺得,這本書在國際上的流行程度必然會超過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這本書從開篇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當談到“需求定律”的時候,就引出了“市場出清”的真實存在:這種結果是在不經意間產生的,并非人為設計的結果。也許我們這時可以想象到當初的“科學的理性的計劃經濟”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原因就是在于它無法獲得真實的反映信息的價格。當談到成本的時候,似乎存在著某種因素,使得我搞清楚了以前一直困惑的一個問題:“成本”往往是與剩余索償權聯系在一起的。人們會關注某種事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為之支付了成本費用,并且自己的行為決策與自己最終從中獲得的利益密切相關。與當然,在微觀部分最精彩的還是“利潤”的部分。”不確定性是利潤的源泉,這句話我在弗蘭克.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中就已經知曉。不過奈特的書是我讀過的書當中最難讀懂的書籍之一。在讀過保羅.海恩等人的描述之后,似乎對于不確定性的認識比以前有所加深:“企業家" 的作用似乎與海納83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表述的”制度“的含義有相似之處。當然,這本書當中還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宏觀的部分我還沒有讀完,就不先作評論了。不過似乎我更感興趣的還是微觀部分。

這本書也許和其他書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這本書的難易程度是個“變量”。如果只是為了對于經濟學的基礎概念有所了解的話,姑且只讀正文部分即可。如果想對經濟學知識有更深入的把握,可以對于每章后的習題進行思考。習題所涉及的領域個人感覺還是比較廣的,有涉及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公平概念”以及“討價還價理論”等等。當然,與正文相關的參考文獻也都是一些經典文獻,要想搞清楚這些文獻的學術內涵,還是需要有比較高的學術造詣的。

國富論讀后感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并考慮,對以后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并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選擇最優分工網絡,并借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蘇了斯密關于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通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通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并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接著,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賴于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展依賴于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為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區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于不同的分工水平,產生不同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達區域面對不同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擇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