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朝貢貿易的歷史概念(歷史上,互市以及朝貢貿易的開展,怎么構筑中央與邊疆民族的和諧關系?)

时间:2024-06-03 07:19:21 编辑: 来源:

交關系瓦解。

三、朝貢貿易簡評

朝貢體制對于傳統的中華帝國構建其“天朝”地位有著莫大的幫助,在歷史大部分時期,其對于促進中華帝國影響力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甚至在很多時候,對于維持與周邊政權的和平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漢唐元明清時代,朝貢配合戰爭,形成了華夏政權對周邊巨大的輻射作用,決定了中華帝國在東亞無可比擬的核心地位,其在收買人心,協調民族關系方面的意義可謂是巨大的。

清代朝貢

但不得不說,朝貢貿易是以經濟虧損為前提的。傳統中華帝國以農業為經濟來源,對外朝貢貿易無疑使一部分國家稅收換取實際無太大實用價值的供品。此外還要設置許多機構來接納朝貢團隊。以唐代為例,朝貢貿易實際給唐王朝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針對唐王朝全面接待外來使節的做法,憲宗時大臣李絳上書稱:“若進奉貨物悉令館釋遞送,豈唯館釋不濟,實慮州縣難堪,財貨數多,差夫遞送,便須防援,轉益勞煩,……實致擾人之弊”。唐王朝對此限制了外來使節的數量,但這一弊端并沒有減輕。

朝貢貿易特殊的政治、軍事意義,經常使王朝忽視其背后的經濟虧損。以北宋為典型,北宋以積貧積弱著稱,軍事實力十分差。宋代君臣為營造大國形象,十分重視朝貢。真宗朝澶淵之盟后,為了洗刷恥辱,為強行進行“泰山封禪”,大力鼓勵與號召諸國來朝,參加這場粉飾太平的鬧劇。

北宋時,高麗向北方的遼朝、金朝政治上臣服,但同時遣使通宋,此時的高麗與宋因遼、金阻隔,宋對其無法施加任何影響,但是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特意向宋朝貢。而宋認為估量其進貢物品的價值有傷大國風范,規定“國王貢物不估直回賜,以絹萬匹永為定數”無論別人進貢多少,都以絹萬匹回賜。宋末史學家馬端臨評價高麗進貢時說“高麗之臣事中朝也,蓋欲慕華風而利歲賜耳”。對宋朝大力支持朝貢貿易的行為評價時為“柔遠人以飾太平”。

朝貢圖

文史君說:

歷代王朝重視朝貢關系,投資以大量的財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他國朝貢即是政治歸順的表現,皇帝將諸國來朝視作天朝懷柔遠人的重要標志。接受周邊國家的朝貢,是君臣主從關系的象征,是華夏囊括海內、威震蠻夷的表現。至于所貢物品的多少與種類、背后經濟層面的虧損,往往是次要的。而對于周邊國家而言,朝貢往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收益。他們既可以從中原王朝手中獲得價值不菲、遠高于供物的賞賜物品,還可以同時借朝貢之名進行貿易。對于一些沒有野心的小國而言,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是什么一回事?

朝貢制度是明朝西藏各地僧俗首領向中央王朝納貢制度。

朝貢制度簡介:

明朝推行行都武衛的設置和各政教勢力多封眾建相結合的行政管理體制,把整個西藏納入中央王朝統轄之下。為進一步強調分封所包含的政治隸屬關系,明朝統治者在分封的同時,建立了與之配套的嚴格的朝貢制度。朝貢成為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政治聯系的特定形式。西藏地方向明朝中央朝貢始于洪武五年(1372)攝帝師喃加巴藏卜遣使入貢,終于崇禎三年(1630)烏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朝貢,歷時200余年,具有類型多樣、次數頻繁、規模龐大等特點。

朝貢類別:

1.例貢

明朝,西藏地方的朝貢制度主要針對受封者制定,大體可分為三大類:①例貢。即西藏地方各行都武衛官員、地方政教首領以及其他僧俗勢力按照明朝規定,定期向朝廷進貢方物,以效職方之貢。這種朝貢實際上是西藏地方對中央政府承擔的一種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表明其政治上對明朝的隸屬關系。例貢通常三年一次,但在永樂和宣德年間,也出現了一年一貢或二年一貢,甚至一年兩貢的情況,因此又稱歲貢。

2.請職朝貢

明朝中央管理西藏地方僧俗官員任職、承襲、替代的一種手段和方式,洪武、永樂年間最為常見。分為請封、請襲和請替三種。明廷對故元舊官請求新朝授職以及新興的地方僧俗勢力通過朝貢方式以求封授,皆授職名。明朝在西藏地方廣授官職,并允其世襲傳承,但承襲必須通過朝廷的審查和認可。故每到承襲,即由襲職者自己或遣人向朝廷入貢,辦理有關手續。對諸王等重要人物的承襲,朝廷還要派遣專使往封,但請替朝貢并不多見。明朝規定,除三大法王的名號可由師徒或轉世者繼承,不必聽候中央詔命外,其余五大教王和灌頂國師等,其職號的承襲、替代都必須由承襲者遣使或親自入朝申請承襲,上繳原頒印信、誥敕,旨準后方頒賜新的印信、誥敕,完成襲職手續。這種請職朝貢,成為明朝制約和管理西藏各僧俗首領的重要手段。

3.謝恩、慶賀朝貢

受封者在得到朝廷特殊恩惠后,如賞賜隆厚、準予襲職等,入朝進貢以示感謝。如弘治八年(1495),大乘法王陸竹堅參巴藏卜、灌頂國師藏卜領占各遣人朝貢,“謝恩襲職”。此外,遇有朝廷慶賀大典,如皇帝萬壽圣節、皇太子千秋節等,西藏各受封首領也前往朝貢,表示慶賀。如宣德元年(1426),大乘法王昆澤思巴遣國師班丹扎思巴、凈覺慈濟大國師班丹扎失“貢馬及方物,賀萬壽圣節”。謝恩、慶賀朝貢具有明顯的體現臣屬關系的禮儀性質,朝貢的憑證為朝廷頒賜的印信、誥敕等。西藏諸王遣使入貢,均以貢使所持具諸王印信的藏文文書為憑,經核驗方能成行。成化時期,為防止偽冒諸王入貢,又頒給諸王勘合。而其他國師、禪師、喇嘛等俱以朝廷所賜敕諭為憑入貢。

歷史上,互市以及朝貢貿易的開展,怎么構筑中央與邊疆民族的和諧關系?

雖然中原王朝與邊疆“四夷”的關系常常取決于雙方實力的對比,但由于地理條件的不同,我國自古就形成了內地與邊疆不同的兩大經濟區域,即游牧民族經濟區域與農耕民族經濟區域,二者在經濟上需要互相補充,誰也離不開誰

而對中原王朝來說,通過向游牧民族贈送禮品免除了受攻擊的危險,起到了穩定邊疆的目的

所以,隨著頻繁且不可或缺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開展,部分消解了雙方的緊張狀態

雖然中原王朝為引導和感化對方,為使其在禮儀上對中央俯首稱臣而付出了大量經濟代價,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厚往薄來式的經濟文化輸出以及對邊疆民族的經濟援助,無疑展現了天朝的盛世景象和文明的發達,以及天子博大仁厚的胸懷

在這種關系模式中,邊疆民族能夠切實感受到中原發達的物質文明,并不斷接受中華之禮義道德、文物制度,逐漸被納入大一統的政治秩序,從而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