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朝鮮什么時候恢復對華貿易(朝鮮半島成為我國的藩屬國是什么時候)

时间:2024-04-27 03:03:02 编辑: 来源:

基本特征:1

中華大清帝國、俄羅斯沙皇帝國在內亂中衰落;2

俄國與英國在歐洲爭霸而導致英日結盟,日本崛起;3

美國為與英國、荷蘭等爭霸太平洋,支持日本在東亞崛起并向南沖擊英荷勢力范圍;4

美國為減少日本崛起對太平洋東岸的沖擊,慫恿并限制日本向太平洋西岸擴張

歷史進入19世紀中葉,世界政治已是風雨飄搖,世界運勢正在西半球上升

在歐洲是俾斯麥統一德國、俄國農奴制改革,在北美洲是美國林肯統一美國;亞洲在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刺激下,印度被英國全面占領,中國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大規模造反并被鎮壓,日本則在西方炮艦沖擊下出現明治維新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及中國戰敗,對東亞政治是一個巨大的震動

它一方面將西方對東方的主要壓力吸引到中國,這相對減輕了其他像日本這樣的國家通過改革實現國家轉型 的壓力

另一方面,它又燃起東亞國家,尤其是一直視中國為至尊的日本看到挑戰中國東亞中心地位的可能性,以及歐洲列強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殖民瓜分完畢后,進一步向東亞擴張的沖動

這同時又導致歐洲列強與日本、美國、俄國在東亞地區的沖突

其間,美國東亞外交政策的總目標是承認日本崛起并盡可能將日本擴張勢頭向西北大陸和南方臺灣牽引,以沖擊英國、俄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同時還有避免日本東進與美國沖突的策略考慮

19世紀40、50年代,大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使中國成了吸引西方列強的東方“磁場”,就在歐洲列強將目光集中在轟然倒地的東方巨龍——中國時,美國則開始將目光停在次一級的獵物——日本

除了美國力量不足以與西方列強爭食的原因外,美國關注日本更有地緣政治的原因

關于此,劉世龍同志在《美日關系(1791-2001)》中說得比較深刻: 進入1848年后,日本在美國遠東政策中的地位已升至這種程度,開國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的擴張欲望不及英、俄等國,卻要搶先迫使日本開國,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的戰略地位對美國最重要

此時,太平洋兩岸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劃時代的變化

在太平洋東岸,加利福尼亞于1848年發現金礦,加速了美洲西海岸的開發

加利福尼亞于1850年成為美國的第31個州,標志著美國成為一個大島,從單純的大陸國家變為兼具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雙重性質的國家

這不可避免地使美國更加重視太平洋和海外擴張

在太平洋西岸,上海于1843年開埠,使日本成為中美航線上的必經之地

隨著上海逐漸取代廣州而成為中國的外貿中心,日本之于美國的重要性逐步上升

1850年加利福尼亞的飛剪快船開辟一條新航線,把紐約、舊金山、上海(或廣州)、倫敦聯系起來,使日本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

1849年,美國太平洋郵船開辟紐約至舊金山的輪船航線,使建立橫跨太平洋的輪船航線成為指日可待的事

輪船時代的來臨,使橫亙在中美航線上的日本列島成為美國的必經之地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橫渡太平洋,加煤站必不可少,日本于是與夏威夷一起成為美國覬覦的對象

不僅如此,當時還認為日本可大量供應煤炭,這為不產煤的夏威夷所不可企及

當然,這里還需要補充的是,這時美國之所以關注日本,是由于太平洋,尤其是現在被美國視為生命線的通往印度洋必經的馬六甲海峽的中太平洋洋區當時已被西班牙、英國、德國等歐洲列強瓜分完畢

由于中國的吸引,日本連同東北亞地區,仍是這些歐洲列強沒顧得上的“羔羊”,這樣日本便成了當時只有資格吃“剩食”的美國擴張的最佳方向

在瓜分中國問題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不求獨占,只求分羹;而對待日本,一旦時機成熟,美國則會獨吞

正因此,美國后來采取“黃雀在后”的政策,在鼓勵日本向中國、俄國、英國發難完畢后,再聯合這些國家擊敗并獨占了日本

當然這只是后話

19世紀中葉,與中國鎖不住國才被迫開放的經歷一樣,1633年至1639年,幕府五次發布“鎖國令”,只允許同中國、荷蘭、朝鮮三國有限制地貿易

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領4艘艦船駛抵江戶灣浦賀附近,強求日本開港通商

1854年2月佩里又率7艘艦船重抵江戶灣,3月脅迫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規定對美國開放下田、箱館(今函館)兩港,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

佩里叩關迫使日本從鎖國到開國

1858年又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

主要內容包括開放神奈川(今橫濱)、長崎、新潟、兵庫等港及江戶、大板兩市,美國享有治外法權

此后,日本同荷蘭、俄國、英國、法國也簽訂了類似條約

日本逐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淵

與中國太平天國革命出現的原因大體相同,日本開放后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此起彼伏,但社會危機卻導致日本走了與中國不同的維新道路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

1869年宣布版籍奉還,1873年改革地稅,1889年頒布帝國憲法,1890年召開帝國會議

這些措施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日本通過維新運動廢除了封建幕藩體制,建立了民族國家,走上資本主義,繼而為爭霸走上帝國主義擴張道路

面對日本的崛起,美國開始考慮與日本的關系

當時日本與美國在東太平洋夏威夷問題上有著深刻的矛盾,美國要想化解并利用這種矛盾,就要考慮用其他利益與日本進行交換

為此,美國采取鼓勵日本向南和向西擴張的政策,試圖以犧牲英國和中國、俄國的利益來減輕日本在夏威夷問題上對美國的壓力

1871年7月6日,美國駐日公使德朗寫道:“一旦我們和中國發生糾紛,或是和朝鮮的糾紛增加擴大,則(日本)乃是一個為友固可歡迎,為敵深可懼怕的國家

” 因此,與其與日本發生沖突,不如讓日本與美國的主要對手相爭,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對此,美國外交史學者孔華潤先生在其主編的《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一書中講得更加明白: 19世紀70年代,美國的政策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這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華盛頓未來的遠東政策),美國官員拋開其歐洲同伴,單獨向日本提供幫助,后者自1868年開始政治轉型并取得驚人成就,它決心仿造西方的工業化模式實現本國的現代化

70年代中期的美國駐日公使約翰·A

賓厄姆對日本要求關稅自治表示同情,他還意識到,美日合作可以削弱英國在日本市場的強大地位

這便是美國政策轉變的開端

1854年7月11日,美國在日本開國僅3個多月后便迫使琉球王國與之締結不平等條約,在琉球取得通商權和治外法權

琉球接近荷蘭、葡萄牙、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在南中國海的勢力范圍,并與中國有更近的藩屬關系

美國知道自己無力與歐洲列強抗衡,就鼓勵并為日本向南方擴張鋪路

1872年10月15日,日本對琉球采取單方面行動:以設琉球藩的方式開始吞并琉球

美國在日本承諾保證美國在琉球的利益的條件下,對日本的行為“未提出異議”

如果說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琉球問題上先放任后偏袒日本,那么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臺灣問題上,它更是樂觀其成

1871年11月發生琉球居民因船只遇難而漂流到臺灣東部后船上人員被殺事件

1872年2月,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為此乘美國船到臺灣問罪

10月12日,李仙得返美途經日本橫濱

美國駐日公使德朗將參加過美國1867年侵臺活動的李仙得介紹給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

10月24日德朗會見副島種臣,在談及臺灣問題時,表示日本如擬擴張疆域,占領他國控制不到的地方,美國當樂觀其成

10月25日李仙得在橫濱會見副島種臣,在美國公使德朗及其秘書在場的情況下,就日本侵臺事宜為日本出謀劃策

10月27日,李仙得向副島種臣表示愿為日本占領臺灣效力,稱只需2000兵力即可攻臺

美國國務卿菲什得知德朗把李仙得得到的關于臺灣情報提供給日本后并未表示反對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決定侵略臺灣并于4月4日命令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出兵

5月8日,在美軍艦“蒙那肯”號的聲援下,日本侵略軍在臺灣登陸,中國隨后出兵,日本因準備不足,在10月31日與中國簽訂《中日北京專約》后退回

日本對美國人參與侵略臺灣特別表示“感謝”,李仙得于1875年7月在日本退職,作為外國人首次被授予旭日大綬章

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又馬不停蹄地于1875年侵略朝鮮,此前,美國駐日公使賓厄姆特意將佩里1853-1854年如何叩開日本的《美國艦隊遠征中國諸海和日本實錄》一書贈給井上馨副全權大臣,以壯其行

在日本的脅迫下,1876年日朝締結《日朝修好條規》

1882年7月,朝鮮爆發反日壬午事變

朝鮮士兵民眾聯合燒毀日本在京城(漢城)的公使館

中國和日本派軍,就在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刻,美國駐華公使楊約翰(John Russell Young)卻會同海軍上將,出動軍艦對日本進行表面為“禮節性”實則為日本助威的“訪問”

迫使朝鮮政府于同年8月30日再次締結不平等《濟物條約》,日本獲得保護使館的“駐兵權”

1884年12月4日,日本利用朝鮮親日勢力策劃宮廷政變,由于中國清府出兵,日本侵略意圖沒有完全實現,但還是迫使朝鮮簽訂了《漢城條約》

對此,美國外交史學者孔華潤先生在其主編的《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一書中講得明白: 1876得,日本與朝鮮直接簽署了一項條約,這進一步證實了賓厄姆的判斷,即日本正在崛起

這項條約首次改變朝鮮與中國的納貢關系,預示著該地區的權力關系將出現顯著的重新調整,而日本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

1878年的一項條約中,美國允許東京享有很大程度的關稅自主權,這引起了歐洲人的不滿

……華盛頓的態度表明,美國在亞洲看好的是日本的未來,而不是中國或朝鮮的前途

為了徹底拿下臺灣與朝鮮,日本認識到必須向中國作最終攤牌,并將占領臺灣與解決“中國問題”總體考慮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草擬《征劃清國策》,把戰爭時間定在5年后,即在中國實現軍隊改革和歐洲各國獲得遠征東方實力之前

1893年山縣有朋提出為期十年的戰略設想,山縣在1893年提出的軍備意見書中認為,西方列強計劃侵略東方,但侵略成為現實問題的時候“是今后10年內開通西伯利亞大鐵路”之日

為了應付這種局勢,“應是今后八九年內充分準備兵力,以便一朝有事免遭禍害,并在有機可乘之時進而準備獲取權益……到那個時候,可以成為我國敵手的國家不是中國,不是朝鮮,而是英法俄等國”

他認為“如今后不出10年關系破裂”而發生對俄戰爭,則為了事前確保戰略要地朝鮮,就必須早點尋找機會對清戰爭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大藏大臣松方正義產提出“我邦必須長期占領臺灣”主張,認為:“臺灣之于我邦,猶如南門之鎖鑰,無需申論,欲向南方擴張大日本帝國之版圖,必須先經此門戶”;“由此而達海峽諸半島及南洋群島”,“我邦占領該地之利益既然如此之大,則如被他國占領,必對我邦損害極大”,“其他各國今后決不會袖手旁觀”,故 “今日若不能占領,則終將永無占領之時機”

占領臺灣的第四任“總督”玉源太郎主張:“若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