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朝鮮外貿狀況(日本和朝鮮有外貿往來嗎)

时间:2024-06-03 15:42:18 编辑: 来源:

計算,朝鮮全年糧食需求量最低應為400萬噸上下

朝鮮全年正常糧食需求量為746萬噸左右,其中口糧480萬噸,工業用糧120萬噸,飼料用140萬噸

可見朝鮮每年缺糧大約250-300萬噸

自1991年以來每年進口80-160萬噸糧食左右

近兩年朝鮮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如號召農民開墾荒地種植土豆,實行所謂“土豆革命”,糧食危機有所緩解

據朝鮮農業部門統計,2000年,朝鮮土豆種植面積已達20萬町步(每町步約合1公頃),若按每町步產量20噸計算,朝鮮去年土豆產量約達400萬噸左右

據悉,今年,朝鮮計劃再擴大20萬町步的土豆種植面積

這樣朝鮮土豆種植面積將約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

人均糧食供應量從上年的150克上升到300克

但仍不足滿足所需正常數量

1999年11月出席世界糧食組織(FAO)總會的朝鮮農業副部長說,2000年將缺少糧食120萬噸

2000年8月在日本橫濱舉行的FAO地區會議上,朝鮮代表尹壽昌說,“因春旱延誤了插秧,糧食狀況仍然困難”,請求國際社會繼續予以支援

(四) 朝鮮外貿情況進入90年代后,隨時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朝鮮對外貿易受到極大的沖擊

蘇聯一直是朝鮮最大的貿易伙伴

1990年朝蘇貿易額為25.6億美元,占朝鮮貿易總額的54

2%

蘇聯解體后,1991年朝俄貿易額急劇減少到4.7億美元,比上年減少80%以上

此后貿易額逐年減少,1995午朝俄貿易額只有2

3億美元,在朝鮮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則下降到11%,5年間朝俄貿易規模縮減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鮮對外貿易嚴重滑坡,貿易條件日趨惡化,進出口貿易急劇下降

1991年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47.8億美元下降到27.2億美元,1992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6.6億美元,1993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6.4億美元,1994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1.1億美元,1995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0.5億美元、1998年進一步下滑至14

42億美元

1998年朝鮮對外貿易額為14.42億美元,同比減少33.7%,其中進口額為8.8億美元,同比減少30.6%;出口額為5

59億美元,同比減少38.2%

這是90年代以來,朝鮮貿易額首次低于15億美元

1999年為14

79億美元

2000年略有回升(19

7億美元),2001上半年驟增八成

其中對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增長241%,從中國進口礦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別增長112%和89%

90年代以來朝鮮外貿情況,見圖表之五: 1989—1999年朝鮮外貿、外債表年度項目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8 2000 貿易總額(億美元) 45.9 47.8 27.2 26.6 26.4 21.1 20.5 19.8 14.42 19.7 輸出 16.9 18.6 10.1 10.2 10.2 8.4 7.4 7.3 5.59 5.5 輸入 29.0 29.2 17.1 16.2 16.2 12.7 13.1 12.5 8.8 14.1 輸出——輸入 -12

1 -10

6 -7 -6

2 -6 -4

3 -5

7 -5

2 -2

81 -8

6 外債 67.8 78.6 92.8 97.2 103.2 106.6 118.3 120.0 121 (五)朝鮮產業結構及現代化水平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朝鮮已認識到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也進行了一定經濟結構的調整,例如服務業比重增長較快,1990-1995年5年間增長了9.4%,同期重工業比重5年間下降了6.3%,農業林漁業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但始終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國民經濟結構比例失調的局面

詳見表六表六:1991—1995年朝鮮國民經濟結構比例表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農、林、漁業 28% 28.5% 27.9% 29.5% 27.6%礦工業 38% 33.8% 32.9% 3l,4% 30.5%輕工業 8% 6.3% 6.8% 7% 6.8%重工業 22% 18.3% 17.9% 16.6% 15.7%社會間接資本 13.2% 14.2% 13.3% l l% 11.5%服務業 20.9% 23.5% 25.9% 27.9% 30.3%近幾年又由于糧食危機和工農生產的急劇下滑,其工作重點放在恢復生產的正常化和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無暇顧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其經濟結構基本上與90年代中期相近

在朝鮮經濟結構中占份額最大的是農業,其次為制造業,第三是政府服務部門

如果按產業來劃分,則第一產業即農業的份額為27.6%,第二產業(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十水電氣業)份額為42%,服務行業份額為30.3%

詳見見表七

表七:朝鮮國民經濟結構(1995年) 經濟部門 占GNP比重 (%) 農業 27.6 制造業 22.5 建筑業 6.7 服務行業 9.6 采礦業 8.0 電力、天然氣和自來水 4.8 政府服務部門 20.7 合 計 100 從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鮮經濟中占總人口37

6%的農業人口創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27.6%,這表明朝鮮和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弱質地位

其二,第三產業(30.3%)中2/3的份額(20

7%)是政府服務部門,因此這并不代表第三產業的繁榮,恰恰說明朝鮮經濟中的服務行業仍處在比較初級的狀態

朝鮮的工業主要有機器制造、鋼鐵、煤炭、電力、造船、紡織等部門

其經濟部門比較齊全,并具有潛力

但是,工業中重工業比重大,重工業中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比重大;而輕工業和社會間接資本比重小;第三產業發展程度還很低下,因此,從總體上講,朝鮮屬于典型滯后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處于現代化低水平階段

這與韓國國民經濟結構形成顯明對照

見表八表八::韓國國民經濟結構(1990-1995年) 項目年份 農業 工業(制造業) 服務業 1990 8.7 29.8(29

2) 61.5 1991 7.7 29.0(28.5) 63.3 1992 7.4 28.2(27

8) 64.4 1993 7.0 27.3(27.0) 65.7 1994 7.0 27.2(26

8) 65.8 1995 6.6 27.2(26.9) 66.2 1996 6.3 26.1(25

8) 67.6 從技術層面上分析,朝鮮工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也相當之大

據韓國發展銀行估算,朝鮮主要部門工業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大約在17-25年

其中造船23年,鋼鐵20年,機械工具制造20年,汽車 25年,家電23年,計算機17年,紡織23年,食品飲料27年

外貿依存度接近于零的國家

外貿依存度接近于零的國家是朝鮮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朝鮮被迫終止與蘇聯的以物易物后,便一直進行自給自足,稱為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國家

基本零外貿

地理:我國陸上邊境口岸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

二戰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固有的政治、經濟格局被打破,世界新的政治格局雖尚未形成,但世界政治多元化與經濟一體化、集團化、區域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毗鄰國家的關系也已由過去的以地緣政治為主,轉變為以地緣經濟為主,并以地緣經濟促進地緣政治,形成了兩者互動的局面。

中國22800公里的內陸邊界線,自東北鴨綠江口至北部灣北侖河河口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等15個國家接壤[3]。周邊國家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沿邊境地區口岸體系的形成。繼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緬甸等周邊國家也相應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周邊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制定對外經貿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外部條件對中國邊境口岸的設置均有一定影響。

1.2 中國內陸沿邊地區條件分析

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沿邊開放與沿海開放相呼應,已形成“海陸同開,東西互濟,南北共興”的格局[3]。勿庸置疑,沿邊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從根本上促進了沿邊帶狀口岸體系的形成。

從城鎮體系形成的角度看,邊境地區口岸最初由主要從事邊民互市貿易的邊境隘口、渡口和集鎮逐漸向從事小額貿易、地方政府貿易,至國貿的有計劃的口岸體系方向發展,乃至向轉口貿易、過境貿易和國際貿易領域擴展,與鄰國合作共建跨國自由經濟區。

2 中國沿邊帶狀口岸體系現狀分析

2.1 邊境口岸的分布狀況

中國內陸九省區構成有機帶狀邊境口岸體系的整體,即地處邊境,有接壤鄰國,沿邊界線內部幾乎環抱我國整個東北、西北和西南帶狀邊境地區。在內陸邊界線上,有國家一類口岸數十個,包括公路口岸、鐵路口岸、內河航運口岸[5](見表1)。

表1 中國沿邊帶狀口岸體系——一類口岸 口岸

省區

公路口岸 鐵路口岸 水運口岸

遼寧省 丹東 丹東 丹東

東 吉林省 開山屯、南坪、三合、臨江、琿春、圈河 集安、圖們、琿春 大安港

北 黑龍江省 綏芬河、東寧、密山、虎林 綏芬河 黑河、遜克、同江、漠河、

區 饒河、撫遠、蘿北、嘉蔭、

內蒙古 滿洲里、甘其毛道 滿洲里 孫吳、呼瑪室韋、黑頭山

內蒙古 二連浩特、啊日哈沙特、珠恩嘎達布其 二連浩特

西 甘肅 馬鬃山

北 新疆 老爺廟、烏拉斯臺、塔克什肯、紅山嘴 阿拉山口

區 口岸、阿黑土別克、吉木乃、巴克圖、

阿拉山口、霍爾果斯、木扎爾特口岸、

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口岸、紅旗拉

甫口岸、都拉塔

西藏 普蘭、吉隆、日屋

西 云南 瑞麗、畹町、河口、磨憨、金水河、天 河口 思茅、景洪

南 保、猴橋

區 廣西 友誼關、水口、東興 憑祥

此外,還設置若干個二類口岸,這些口岸的分布與邊界走向一致,因邊界走向不同,各省區口岸體系分布形態、格局各異,黑龍江省邊境口岸的分布成倒放的“V ”形“雁陣”式格局,即以撫遠為“雁頭”頂點,漠河、東寧口岸為“兩翼端點”的格局,新疆、云南的口岸則近似于“C”形格局,西藏口岸呈“一”字形格局。

中國毗鄰有15個國家,因而形成許多不同國別的口岸,這些不同國別的口岸往往成對出現,相對應的口岸即有距離上的差別又有數量上的差別,其規模大小也是不一樣的。

(1)從中外對應口岸距離遠近來看,新疆、內蒙古、 西藏三省區的口岸與鄰國對應口岸相距數十至數百公里, 如中蒙邊界的老爺廟口岸距蒙方布爾嘎斯臺口岸223公里,而憑祥口岸、黑河口岸與其相對應的口岸則距離最近,僅數百到2000米。

(2)因國別而異,形成不同數量的中外對應口岸,中俄、中蒙、中哈、 中朝口岸數量較多;中巴、中吉、中塔、中老口岸各一對;中尼、中印口岸有兩對;中越口岸數量居中。

(3)從規模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