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朝貢貿易衰落的時間(明朝末期,中國主要通過以下哪幾條航線進行海上貿易?)

时间:2024-05-13 19:18:15 编辑: 来源:

這種朝貢貿易占主導地位。

唐朝廷對來朝貢的國家一般都有相當豐厚的回賜。這種"貢"和"賜"的關系實際是不等價的,對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的。朝廷之所以明知虧本而樂此不疲,是因為對這種交易懷有一種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朝貢貿易的存在完全取決于朝廷。

英國和藩貢是如何衰弱的?中國是否有機會打造大世界格局?

在19世紀以前,世界上存在兩種天下體系,它們是制度性的建設,將自身與周邊聯系起來,并且維持穩定的和平。這兩種體系在歷史上都認為是行之有效的,當它們伴隨著一個大國整體衰落之時,它們的結局又是迥異。第一個天下體系是英國人主導的英聯邦殖民地體系,另一個是中國人搞的藩貢體朝貢貿易體系,兩者雖然不同,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維持本體系內的和平穩定,并且以貿易為核心,將各個地區聯系起來。

第一部分:大英帝國以高調的方式崛起,最后以和平的方式穩定降落

英國人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當英國人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算起,到大英帝國在二戰中衰落,這中間大約有400年的時間,英國獨占制海權。這期間雖然遭到法國人,德國人,俄國人的挑戰,但總體上還是那個日不落帝國,在英國人獨占制海權的數百年間,英國人為世界貢獻了很多創造性的制度。

英國因印度而崛起,為了維護在印度的利益,保證通往印度的道路,英國人又不得不攻占一個又一個沿線的殖民地。在新航路開辟之際,只有一條道路通往印度,那就是英國人一直向南繞過好望角,穿越大半個印度洋,到達印度,在這條道路的沿海地區,英國人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比如南非就是這種邏輯的產物。

當英國人發現埃及有通往地中海和紅海的短距離路線時,這條路線可以縮短前往印度的時間,進而挖通蘇伊士運河,控制這條路線周邊地區,比如直布羅陀海峽,埃及,紅海地區。大英帝國就是此邏輯的產物,最后的領土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550萬平方公里,由53個英聯邦構成。

當二戰結束,大英帝國也隨之衰敗,它像群星閃耀一般崛起,但在衰弱之際也盡量保持大英帝國的政治遺產,讓其在曾經的殖民地保持影響力。在二戰以后英國衰敗已成定局,當時英國大部分精英已經認識到,再維持如此巨大的殖民地體系已經是入不敷出了。

比如印度問題,當時的狀況是英國在印度獲取的收益已經小于支出,并且印度民族覺醒,控制印度成本已經很高了。英國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積極支持印度獨立,盡量保持在印度的影響力,使英國達到最大的利益。英國人的實際做法就是如此,蒙巴頓方案積極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使其達到最大收益,并且保留一定的影響力。比如現在的印巴沖突,以及中印藏南問題都是這種東西的產物。

英國人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其實英國人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時代,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英國人全球殖民地體系的治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北美洲戰場,英國人花費了12萬億英鎊,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錢,這只是戰爭的投入。而在北美殖民地,英國人一年的稅收是11萬英鎊,這還沒有算上派兵駐扎以及管理的費用12萬英鎊,所以說英國人在北美殖民地做的是賠本買賣。

當美國人鬧獨立之時,英國人很平常地放棄掉了美國。這種思想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英國人就是按這種邏輯形式轉而控制戰略要地的點,而不是控制一大片殖民地,比如中國的香港,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實際上,如今大英帝國當年的殖民地體系依然以英聯邦的方式繼續存在著,這也確實讓大英帝國的政治遺產保留下來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藩貢體系的興盛與衰亡

藩貢體制度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商周交替之時,這項制度是周朝人發明的,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中,周人取得天下的主導權非常的巧合。

據當今歷史學家的研究,當時商朝人大約是百萬級的,而周人大約只有十多萬。那周人是如何完成了反轉?其實是周人抓住了商朝人攻打東夷的機會,聯合其他邦國發動突襲,取得了勝利,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戰。

當時商朝的主力趕不回來,紂王臨時拼湊的軍隊應戰,但部分軍隊嘩變導致戰爭失敗,顯然商朝的根基依然存在,但周人的力量依然弱小,這時候周人得面臨如何統治的問題,其它的部族不一定臣服于周朝,這時候周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周人必須發明一種新的政治制度,依靠這套制度來吸引周邊,而不是依靠武力,周人為其它的邦國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有利共享的平臺,其他邦國加入這個平臺的好處大于不加入,這就是天下體系的開始。

周人將當時的天命觀做了改變,由當時天命降到某個部族,轉而降到某個人,這個人就是周王,為什么這個人是周王的?是因為周王有仁德,所以他才會被上天選中,接下來2000多年的歷史中,都是這種規律,不管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是有德者而居之。

周人搞出了三項革命性的制度,分封制度,禮樂制度以及德治原則。在這個平臺上基本能做到利益的普遍分享和公平分配。正是這種機制,天下體系這種漩渦卷入了不知多少民族,中國的領土不知翻了多少倍。

隨著西方人的介入以及清帝國的衰亡,藩屬國問題如何辦呢?這套天下體系隨之崩潰,李鴻章曾說這是3000年未有之變局,3000年未有之強敵。當時的清政府自顧不暇,更顧不上外面的藩屬國。他們沒有能力再去管理藩屬國問題,但是中國是這些藩屬國的宗主國,即使中國不管這些藩屬國問題,他們也會自己找上門來。

琉球問題就是如此,日本開始明治維新,要求所有的藩屬廢藩置縣,但是琉球情況很特殊,它既是日本的藩屬國,也是中國的藩屬國,當時日本要求琉球成為一個縣,琉球當然不愿意,他們就找到李鴻章來解決琉球問題,李鴻章不愿意和日本鬧僵,就一直拖著這個問題,最后這個問題也是不了了之,處理得不好。

如果當時的大清已經知道藩屬國是一個包袱。它可以學一學大英帝國衰敗之際的做法,積極支持藩屬國獨立,并且保持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大清并沒有這樣做,接下來的中法越南戰爭,中日甲午海戰都是藩屬問題,隨著大清的滅亡,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藩貢體也隨之瓦解。現在中國周邊的地緣環境特別差,和日本的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等,可能都是當時沒有處理好藩屬國的問題的產物。

第三部分,中國還有機會重建天下體系嗎?

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開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其實根據趙汀陽先生的思想,中國現在的一帶一路就有點像重新打造天下體系的意味。中國政府特意指出,一帶一路是倡議,而不是戰略,戰略就有點陰謀的感覺,而倡議就是提出一個想法,大家一起發展,有錢一起賺,參不參加沒關系,大家還是朋友,慢慢來,只要利益夠豐厚,其它國家也會自愿加入。

根據自大航海以來600年的歷史經驗,大國崛起的規律是,先崛起的是幾十萬級人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接下來是百萬級的人口的英國和荷蘭,再接下來是千萬級人口的法國和德國,再接下來是億級人口的蘇聯和美國。如果這條規律還起作用的話,那最后應該是十億級人口的印度和中國吧!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制度和技術是可以學會的,而市場和規模是很難達到的,印度和中國的市場規模都非常地大。這就好比是一個大胖子和一個非常精干的瘦子進行搏斗,大胖子就可以用重量將這個瘦子給干趴下。但是誰也說不準,現在世界變化太快了,并且中國和美國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而是非常大。在中國復興的道路上,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中國和美國會不會掉入修昔底德陷阱?誰也不知道?

總結:

兩種天下體系的結局,對于中國藩貢體衰亡有不少的痛惜,而對于英國人的貿易殖民地體系,以豪橫的崛起,又以華麗的衰敗,不得不說,英國人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明朝末期,中國主要通過以下哪幾條航線進行海上貿易?

14 世紀,西亞的奧斯曼帝國興起,由 于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使得東西方的交通 不時受阻

并且奧斯曼帝國實行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的政策

受此影響, 全球 的海洋貿易走向衰落

元末開始,倭寇擾邊,在中國沿海大肆打劫

這也一定程 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外貿易

也有些人認為這段時期的中國對外貿易的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 政策

這個觀點是不大正確的

因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 可以發現, 這個海禁政策僅在洪武年間和嘉靖年間 (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實行海禁) 的實行過, 而大部分時間,中國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

元末明初,整個世界的海外貿易已處 于低潮

這時中國海外貿易衰落正是受整個世界環境的影響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 中國的海禁政策出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并非明太祖首創

在這段時期, 由于皇宮和中國官僚階層對東南亞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種由 官方主導的與海外各國的朝貢貿易逐漸興起

朝貢貿易就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 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

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國與海外國 家的這種朝貢貿易, 推向了高潮

朝貢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間海外貿易衰 落帶來的損失

三、 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貿易 明代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明代工商業較之以前有了長 足的發展

當時的中國手工業品生產在世界上仍居于領先地位,在國際市場享有 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16 世紀,西方殖民者開拓了從西方到東方的航線,東方與西方的聯系再次接通

嘉靖末期中國東南沿海倭寇基本平定,隆慶元年(1567),福建巡撫涂澤民請開海 禁,實施「船引」制度,準許居民至東、西洋貿易,明王朝接受此請求,從此中 國的海洋貿易再次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期

明朝商人與歐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區的 貿易活動,為 17 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以, “隆 慶開關”是明代繼鄭和下西洋之后對外關系中又一重大事件,標志著明朝的對外 交往從官府層面轉向民間層面

此時中國的朝貢貿易已經衰落, 民間貿易快速興起, 其繁榮程度甚至超過了宋代

據記載,當時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

明末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不 僅給東南沿海商人帶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此時海外貿易的范圍較之宋代也有了大范圍的擴展,可以歸結為三條航線: 1

以馬尼拉為中轉站,向美洲各地的貿易

2

以馬六甲為中轉站,向歐洲各地的貿易

3

與日本的貿易 而當時進出口的產品,也較以前更為豐富

據不完全統計明代的出口商品有 236 種,包括手工業品 127 種、礦產品、水產品、農副產品、動物和肉制品、干鮮果 品、文化用品和中草藥品等八大類

其中以紡織品,陶瓷,糖類為主要

當時普遍的說法是,“從智利到巴拿馬,隨處可見質優價廉的中國絲綢

”“他 們的絲織品質地優良, 所要的價錢只是我們所要價錢的三分之一,他們很容易與 我們競爭

”這點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手工業生產 水平仍居世界領先水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