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杭州亦優貿易有限公司(貿易對浙江的影響)

时间:2024-06-01 03:19:55 编辑: 来源:

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但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本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向嗶哩嗶哩送達了《行政處罰告知書》,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的權利。嗶哩嗶哩書面來函放棄陳述、申辯和要求聽證的權利。本案現已調查、審理終結。

京東相關: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局通報指出,本機關于2021年8月12日對寧波譽衡健康投資有限公司與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設立合營企業涉嫌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進行立案調查。基于調查情況和評估結論,本機關決定分別給予寧波譽衡、京東邦能各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2016年4月8日,寧波譽衡與京東邦能簽署協議,在浙江省寧波市設立合營企業寧波譽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寧波譽衡與京東邦能分別持股70%和30%。2016年5月23日,合營企業取得營業執照。寧波譽衡與京東邦能設立合營企業,分別持股70%和30%,并共同控制合營企業,屬于《反壟斷法》第二十條規定的經營者集中。2016年5月23日,合營企業取得營業執照,在此之前未依法申報,違反《反壟斷法》第二十一條,構成違法實施的經營者集中。

經查,該案構成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但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本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向寧波譽衡、京東邦能送達了《行政處罰告知書》,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的權利。寧波譽衡、京東邦能書面來函放棄陳述、申辯和要求聽證的權利。本案現已調查、審理終結。

阿里、騰訊、B站遭處罰,13起罰單9起與騰訊有關3

一天開出13張罰單,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再出重拳!

1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網站“強化反壟斷執法”專題公布了一批行政處罰案件,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嗶哩嗶哩在內的多家企業受到行政處罰,涉案企業罰款金額均為50萬元。而這13起罰單中,有9起與騰訊有關。

從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相關行政處罰決定書來看,騰訊、阿里巴巴、嗶哩嗶哩等企業均因在收購其他公司股權或者設立合營企業時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而遭到行政處罰。

何為經營者集中?根據《反壟斷法》,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經營者合并;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反壟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反壟斷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規定“對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罰款,反壟斷執法機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

2021年,“反壟斷”可謂是當之無愧的熱詞。在這一年里,我國出臺了《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1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掛牌國家反壟斷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管理部門及時開展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整治,依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取得了初步成效。

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互聯網平臺巨頭在去年收到了來自市場監管總局的行政處罰。

2021年4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報,認定阿里巴巴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具有支配地位,自2015年以來濫用該市場支配地位對平臺內商家提出“二選一”要求。根據《反壟斷法》,責令阿里巴巴集團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

2021年7月10日,由騰訊主導的虎牙與斗魚合并被叫停,成為我國平臺經濟領域禁止經營者集中第一案。

2021年7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騰訊及其關聯公司解除獨家版權、停止高額預付金等版權費用支付方式等,恢復市場競爭狀態。

2021年10月8日,美團因在中國境內網絡餐飲外賣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被市場監管總局作出行政處罰,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全額退還獨家合作保證金12.89億元,并處以其2020年中國境內銷售額1147.48億元3%的罰款,計34.42億元。

他們要是拼起爹來,就從來沒輸過!

中國目前已經有近百家保險公司,共同分食著大陸保險市場這塊蛋糕。很多朋友都會對沒聽說過的公司第一反應就是,咦,這是家小公司吧。其實保險公司就沒有小的,他們一旦拼起爹媽來,可從來不輸陣。

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是金融業的三個兒子,關乎國家命脈,必須由國家掌控。如同銀行業有多個銀行由國家管控,保險業也有被國家掌管的保險公司。比如中國人保集團、中國人壽集團、中國太平、中國信保、中再保集團。其中的很多公司,是同時在大陸、香港甚至紐約等地上市的保險巨頭。

一、人保:共和國長子

很多朋友經常會把人保說成人壽,其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簡稱是人保,也就是PICC。一般代指人保整個集團,就像用平安代指平安整個集團一樣。

人保集團,手里有萬億資產,是大陸5家巨無霸險企之一,旗下有10多家公司。人保集團手握財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和再保險等牌照,分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這塊老招牌的,是人保財險。人保壽險成立于2005年,相對于國壽、泰康這些“老五家”來說,算是晚輩了。

人保的知名度,遠沒有平安、國壽高。這或許和廣告費花得不多有關。據統計,2017年平安、國壽、太保、新華四家公司花了270億元的廣告費,平均每天花掉7407萬元。人保廣告費近4年都沒進過前4名。

二、次子國壽:做虧本買賣老爹兜底

中國人壽,簡稱國壽,就是那個姚明代言的保險。國壽也是做綜合金融的保險公司,手里握著各種保險牌照。根據中國人壽官網資料,該公司脫胎于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2003年,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重組改制,設立中國人壽集團和中國人壽股份公司。中國人壽集團,承接了剝下來的不良資產,讓國股份公司上市。財政部爸爸補貼了一筆錢,給國壽消化這筆爛賬。

中國人壽的不良資產,要從90年代的高收益保單說起。1997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央行七次下調存款利息。保險公司卻在這個時期,賣了很多高收益保險給老百姓。后來保險公司發現這是賠本的買賣,蒙受了巨大的“利差損”。

三、中國太平:民族品牌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起家于動蕩的1929年,擁有將近90年的歷史,是中國最老的本土保險品牌。中國太平的管理總部在香港,目前有24家子公司,經營區域跨越半個地球。根據中國太平的官網資料,1956-1999年之間,太平主要在境外做生意。2001年,中國太平返回大陸創業。

有些朋友會把太平保險和太平洋保險混淆,其實這是不同的公司。

四、中國信保:爸爸給了金飯碗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2001年出生,做著國有政策性買賣,比如各種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等。他們家的這些保險產品,一般老百姓很少接觸,我們就不在這里多說。

五、中再保:國內再保險一哥

我曾經說過,保險公司也會買保險。再保險公司,就是那些賣保險給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分擔風險的保險公司。實力沒有那么雄厚的保險公司,賣賠付率高的好產品,怕賠穿,可以跟再保險公司買保險。

國內比較有實力的再保險公司,包括中國再保險集團。這個巨無霸,再保險規模保費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八。中再集團注冊資本364.08億元,大股東爸爸是中央匯金公司,干爹是財政部。

中再集團在境內外有多家子公司,包括中再產險、中再壽險、中國大地保險等。

在保險圈中,國壽、太保、平安、泰康和新華,被稱為“老五家”。其中的國壽和平安,一直在搶國內保險一哥的寶座,難分伯仲。接下來,我們要講他們的故事。國壽前面已介紹,不贅述。

一、中國平安:發家致富小能手

平安,1988年起家于深圳蛇口,做綜合金融,主業包括保險、銀行和投資。在股東眼里,平安無疑是個好公司。百萬保險代理人大軍和漲勢良好的股票,給股東賺了大把大把的錢。平安的網很大,賺得盆滿缽滿。僅今年一季度,平安就賺了187.13億元,比國壽還多。

在保險圈內,平安精明出了名。但是,這個精明人也栽過跟斗。上世紀90年代,平安也賣了大量高回報保單,造成很大的利差損;2008年,平安攤上“富通劫”和“增發門”,股票跌停,投資大幅縮水……

不過,給平安帶來最大殺傷力的,要數2000年左右的投連險風波。對于平安來說,這是一場災難,讓平安的名聲受到史無前例的重創。

加上高昂的營銷成本,他們家的看家產品平安福,品牌溢價率這么高,成了大家吐槽的重災區,或許也有難言之隱。

二、泰康:在醫養市場圈地

老字號保險公司泰康,創立于1996年。泰康賺錢能力不差,一季度盈利能力排在第一梯隊。

除了保險,泰康也做資管、養老社區業務。目前做養老社區的保險公司,包括泰康、恒大人壽、合眾人壽等。泰康12個養老社區業務,已經在不同平臺推售。

上半年,泰康還斥資20多億元,收購拜博醫療51.56%股權,被指有意深挖大健康市場。

三、新華保險:曾經被接管 如今市值過千億

新華保險,成立于1996年,2011年上市,市值過千億。2002-2003年,新華保險瘋狂擴張,曾在一年內籌建25家分公司、105家支公司,迅速完成全國性布局。如今,該保險公司銷售網絡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

新華保險也是一家大到不(mei)能(fa)倒的企業。當年高管挪用大額資產,內部管理混亂,新華保險面臨重大危機。保險保障基金“救急”,加上引入外資股東,最終新華保險順利恢復了經營秩序。

每逢一些保險公司出現高管負面新聞,或償付能力低于100%等情況,有些業務員散播這些保險公司要倒閉、破產的謠言時,前輩們總喜歡提新華保險被接管的事情:傳播這種謠言的業務員,簡直是蔑視中國的保險監管體系。

四、太保:爸爸是魔都國企

活躍于老百姓視野的太平洋保險,業內簡稱太保。這家公司起家于1991年,早年的大老板是交通銀行,現在的大股東是上海國有企業,財力雄厚。

早在1999年,央行接連7次降息時,太保和國壽、平安一樣,賣了太多的高息保單,吃過“利差損”的苦頭。

太保也是上市公司之一。不過太保的上市路,走了好幾個年頭。從起家,到瘋狂擴張,再熬到上市,太保也遭受過償付能力不足、利差損的煎熬。

關于“老五家”,坊間流傳著一個段子:避開平×人壽,相當于避開了30%的坑,避開“老五家”,相當于避開保險業70%的坑……對于這個說法,是言之過甚的。同樣是重疾險,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