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漂泊海外百年,7根石柱文物回歸圓明園!(博物館之城之四 國博拾珠-來國博不看這18件就等于沒去)

时间:2024-05-20 04:14:18 编辑: 来源:

今350年前的清朝初。

這方玉印通高16.1厘米、邊長16.1匣米、鈕高9.8厘米。印文為陽刻滿、漢文“皇帝之寶”,印鈕為盤龍狀。清朝皇帝的印章稱為“御寶”,當初放置在故宮的交泰殿,有專門的機構尚寶司來管理。

清朝康熙年間,清政府共有29方御寶,比明朝多出5方,這方印是當時清政府使用最頻繁的一塊了。清朝乾隆年間,對于御寶重新考證排次,規定了25方御寶,規范了各寶的使用范圍。

這方“皇帝之寶”主要是用于皇帝發布詔令文書,所以是25方里使用最頻繁的一方了。

十六,圓明園鼠首兔首,距今260年前的清朝初期。原屬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前大水法銅像。

圓明園獸首銅像是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修建圓明園古跡海晏堂時,由歐洲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法國人蔣友仁設計監修,清宮廷匠師制作。

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

2013年6月28日,經過之前的“拍賣事件”,在漂泊百年后,圓明園鼠首兔首最終由法國皮諾家族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十七,太平天國玉璽,距今160年前的清晚期。

這個洪秀全的玉璽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史料文物。玉璽為清白玉質,印紐兩側均刻著精致丹鳳朝陽的圖案,四周刻有雙龍雙鳳。璽面長、寬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璽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韻語11句44個字,和歷代國璽都不一樣,十分奇特。

該璽在天京陷落后被曾國藩得到,一直藏于軍機處,解放后歸于中國革命博物館。

十八,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側外立面,1959年建成。20世紀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是由成立于1920年的“國立 歷史 博物館”和1950年的“中央革命博物館”組成的。1959年,作為建國十周年,即20世紀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的兩館新址在現在的位置建成竣工。1961年,已經更名為“中國 歷史 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中間分分合合,最終在2003年2月28日,兩館合并,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成立。2011年3月,經過4年多的改擴建,國博再次對外開放。

這次改擴建保留了原博物館的西、北和南的外立面。尤其是西側的柱廊式大門的主入口,門廊位于22級花崗巖的石階之上,24根高32.7米、寬1.5米、下部為花崗巖的須彌座的方形石柱組成的門廊,門廊兩端各襯以一個高39.88米的大門墩。門廊頂部的檐口貼有黃色鑲嵌綠花紋的琉璃磚,頂部中央的一組紅色旗徽尤為突出。其整體色調和風格與隔著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保留了天安門廣場的整體面貌和天際線,使天安門廣場的整體形象保持均衡一致。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側的主出入口,已經有60多年的 歷史 ,本身就是一座文物,它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目睹許許多多發生的事跡,雖然現在并不使用,但是如果您還有時間,一定要繞過去看看。

目前,國博把咖啡廳挪到了北廳,靠北面玻璃窗處。喝著帶有國博特色的咖啡,透過穿梭的車流望著遠處天安門的紅墻金瓦,身處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我想你再也找不出這樣的地方了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