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漳州陳字貿易有限公司很難進嗎(介紹世界名城)

时间:2024-06-03 06:32:58 编辑: 来源:

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后,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后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擴展資料: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占領澳門。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后,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占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于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的,并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于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于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于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于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同時廢

介紹世界名城

花都--巴黎

在眾多的世界名城中,法國首都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獨特的風采,

享有"花都"之譽。

巴黎位于法國盆地中央,城區橫跨秀麗的塞納河。它是以一個船形小

島--市島為起點發展起來的,已有2千多年歷史 。雄偉壯麗的巴黎圣母

院就屹立在市島中心,它建于12世紀,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納河左岸的

艾菲爾鐵塔,便是現代巴黎的標志。這座以法國工程師、世界銅鐵混凝土

建筑的奠基人艾菲爾命名的鐵塔建于1889年,堪稱現代鐵塔之祖。鐵塔高

達320米,相當于80層大廈那么高,站在塔頂可俯瞰巴黎全市風光。

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爾鐵塔之外,巴黎還有巴士底廣場、協和廣場、

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等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筑。凱旋門坐落在巴黎

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對面就是協和廣場。它是拿破侖為了炫耀勝利而

下令建造的。工程從1806年開始,歷時30年才完成。凱旋門高達49.54 米,

寬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門,內外墻布滿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

尤以浪漫主義雕刻大師弗朗索瓦·呂德的不朽杰作《馬賽曲》最為著名。

凱旋門前面的大街上的愛麗舍宮,也是法國的著名建筑。金碧輝煌的宮舍

內,墻上掛著著名油畫和名貴掛毯,室中陳設著古色古香的鍍金精雕家具,

以及各式各樣的精致座鐘,宛如一座博物館。從1873年開始,愛麗舍宮已

成為法國總統府。

巴黎擁有60多座博物館,70多家圖書館 ,60個劇場,200家電影院,

15個音樂廳。博物館中最負盛名的當推盧浮宮。它曾是法國歷代王朝的王

宮,現已成為法國美術博物館。全館有藏品40萬件,其中包括《勝利女神》、

《巖間圣母》等名畫和雕像。巴黎的"街頭藝術"也歷久不衰。這里既有

名聞全球的露天畫廊,也有群眾喜聞樂見的街頭音樂會。許多青年學生和

普通市民,常常自帶樂器,到街頭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的服裝名聞世界,領導著世界服裝的潮流。全市有幾千家服裝店,

各國富豪紛紛前來定制衣服。在巴黎街頭,很難碰到服飾相同的婦女,她

們也為"花都"競添風采。

對稱的古都--北京

在直升飛機上鳥瞰北京,人們驚奇地發現,景山猶如一個人像,五官

俱全,左右對稱。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對稱的城市。它以故宮為中心,從永定門、前門、

天安門、午門、神武門、景山到地安門、鐘樓、鼓樓和安定門,組成了一

條中軸線。東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條條東西向的胡同縱橫交

錯,分列在中軸線的兩旁。因為對稱,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認。許多象

征封建時代帝王權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齊對稱地分布在中軸線的周圍。

如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壇和地壇,筑在軸線的南北兩端的東側;

天安門的東邊,有著皇室的太廟(現已改建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它的西邊,

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壇(現已辟為中山公園)。這種對稱的格局在故宮的宮

殿建筑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紫禁城內部,不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對

應,甚至連道旁的石獸石欄,城邊的角樓,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雙配對,

相映成趣。整齊對稱,構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獨特風格和宏偉的氣勢,

給人以穩重、博大、端莊的感覺。

北京有著4 千多年的歷史。遼代以后,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很多。如故宮、景山、北

海、中南海、頤和園、天壇、地壇、長城--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周口

店中國猿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等。很多建筑物造型奇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思想。如天壇是一個圓丘,地壇卻成方形,這正符合我國古代的"天圓地

方"的說法。

北京西倚太行,背靠燕山,東臨渤海,面向華北平原,屬溫帶大陸性

氣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熱、秋涼、冬寒。

現在的北京市,有10個區,9個縣,面積1 600平方千米,人口近千萬。

它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非常繁華。

北京的現代建筑,在布局上雖已不像過去那樣恪守對稱的陳規,但市政建

設還是考慮到我國的傳統風格。例如,以紫禁城為中心的環城地鐵、二環

路、三環路、四環路、五環路等,都是對稱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及

其延長線,正在被改建成南接京鄭公路、北經亞運村,直達燕山奇峰的現

代化中軸路。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對稱的城

市。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泰國有"黃袍佛國"的稱號,全國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

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 多個佛教寺院。漫步城

中,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佛塔,紅頂的寺院,紅、綠、黃相間的泰式魚脊

形屋頂的廟宇,充滿了神秘的東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煙裊裊,鐘聲

悠悠,磬聲清脆動聽,誦經之聲不絕于耳。寺廟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

慢行走,逐家化緣,成為曼谷街頭的特有景觀。

曼谷眾多的寺院中,玉佛寺、臥佛寺、金佛寺最為著名,被稱為泰國

三大國寶。玉佛寺是專供曼谷王朝歷代王室舉行宗教典禮和禮佛的地方。

玉佛寺浮壇的墻上和寺四周的矮墻上,各嵌有一列繪著牡丹、蓮花、小鳥

圖案的彩瓷。據說,這些彩瓷還是我國明朝航海家鄭和第二次航海時帶過

來的。玉佛是由整塊碧綠剔透的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的,高66厘米,寬48厘

米,被供奉在黃金制成的寶座上面,價值連城。泰國人認為玉佛是鎮國之

寶,他的神靈威力無邊,就連歷屆泰國政府的內閣組成之后,總理和全體

內閣成員也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國家和國王。老百姓有升學、婚

姻、生育、就業等切身大事,也都要去那祭拜祈禱。兩個人打賭起誓,也

都請玉佛作證。每到換季的時候,都要舉行盛大儀式,由國王親自為玉佛

沐浴、更衣、更換頭飾。

臥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長48.7米、高12.2米的巨大臥佛,佛全身包金,

占地面積有一座籃球場那樣大,比四層樓還要高。臥佛是泰國不和睦不生

育夫婦膜拜的偶像,這里經常能看到青年夫婦虔誠跪拜祈禱的場面。金佛

寺里供奉的是一尊5 500 千克重的純金大佛,它分為五個部件鑄造,再拼

裝成為一個整體。

曼谷不僅以寺院僧尼眾多,寺院遍布而被譽為"佛教之都",而且事

實上也確實為佛都:擁有32個成員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總部就設在這

里。

"獅城"--新加坡

當往來于南海和印度洋等地的船只一進入新加坡港,一眼就看到安德

遜橋畔的獅頭魚身塑像高踞海濱,眼閃強光,口噴清泉,像是在向來客致

意。這是新加坡的象征,1972年建立的旅游標志。

在梵文中,新加坡就是"獅城"的意思。相傳公元前1 150年,室利佛

逝王國的王子盤那,率兵登上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無名荒島,最先碰到的

是一頭雄偉的獅子。后來盤那在島上筑起了城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