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環境貿易投資之間的關系(試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分析商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對關系)

时间:2024-06-01 09:39:59 编辑: 来源:

沒有!

試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分析商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對關系

根據系統科學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能源區域系統這樣的開放系統,在一定閾值內,通過負反饋作用,能自行保持系統的穩定性。能源區域系統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使形成區域生產力的基本機制發生變化。因此,常見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不能揭示和把握這種量化關系的變化規律,必須采取系統工程研究領域的先進的科學方法。先進的定量分析手段,更能適應于像能源經濟系統這樣具有復雜耦合關系、時間滯后和非線性等特性的復雜系統,適合于研究能源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西部能源開發及利用需要新的理論,該項目正是基于此作了新的嘗試和創新。

該項目將非線性動力學方法、混沌理論及混沌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博弈均衡方法、經濟最優控制方法、模糊聚類分析方法應用于東西部區域經濟合作的能源系統工程研究之中。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研究了如何有效利用西部能源,研究了如何變西部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施東西部聯動發展的雙贏戰略,建立了以能源系統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合作決策支持系統的動力學模型及東西聯動的反饋控制機制,西部開發戰略中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短期利益與可持續發展并重的經濟最優增長路徑,為東部地區有效利用西部能源及東西部經濟合作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按:自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成為我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流域地

區,成為全國最重要的高密度經濟走廊。如何使長江經濟帶實現可持續發展,使

其蘊含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不僅關系到長江經濟帶內七省二

市百姓的福祉,更決定著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走勢。將新華社有關人士調研

情況反映如下:

——依靠快速發展支撐我國經濟總體規模

長江經濟帶內的七省二市(滬、浙、蘇、皖、贛、鄂、湘、渝、川),連接

我國東、中、西部,涉及的地域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

18%,人口4.92億,約占全國人口的38%,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國GD

P總量的46%。

長江經濟帶的工業產業基礎雄厚,集中布局了鋼鐵、石化、能源、汽車、機

械、電子、建材等一批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優勢企業。產業集群發展迅猛,目

前,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等地已形成以汽車、鋼鐵、醫藥、石化、絲

綢、電子、金融和信息技術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數據顯示,長江流域鋼鐵產

量占全國的36%,石化工業年生產能力約占全國的50%以上。長江經濟帶內

的汽車走廊已初步成形,集中了全國47%的汽車產量。

長江經濟帶目前已成長為我國對外開放和生產力創新方面最重要的支持平臺

,引進和實際利用的外資額在全國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實際

利用外資總額占到全國的47.8%,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400多家在

此投資落戶。

目前,長江經濟帶依托發達的大中城市已經形成了長江高科技走廊。上海、

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合肥、武漢、長沙、南昌、重慶、成都等城市的生物

工程、航天技術、激光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工程、自動化技術等領域已經集

中了相當數量的優勢企業和技術研發機構,并擁有許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具有技術含量高、上市速度快、市場競爭力強的特點。

——實現區域經濟整合具備多重優勢

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

在未來發展進程中具備多重優勢,這決定了長江經濟帶將成為今后15年我國經

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也應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

經濟帶:

一、城鎮化進程超前,城市發展體系完備。當前,長江經濟帶已形成了我國

最密集的城市帶,帶上有群、帶上有圈,呈現出城市帶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新

格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組團式城市群,已成為全球第六大城市

群,具有全球性的競爭力。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圈、以長沙為中心的長

株潭城市群、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城市群都在快速發展。

二、勞動力綜合素質較高,科技支撐力量強大。從1985年起,江蘇省就

把科教興省戰略確立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戰略。目前江蘇全省共有各類專業技

術人員274萬人,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2010個,普通高校111所,在校

全日制大學生超過110萬人,各類成教、自考生140多萬人;職業學校在校

生超過120萬人,高中教育的普及率超過83%。科教優勢為江蘇經濟社會發

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目前,江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

重超過20%,科技進步對工業和農業增加值的貢獻率分別超過45%和55%

三、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長江經濟帶把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

起來,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干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

北。長江經濟帶內七省二市擁有萬噸級以上的海輪泊位近300個,內河泊位5

887個,鐵路營運里程16400多公里,國家級干線公路通車里程5.7萬

公里,高速公路1萬公里以上。長江是我國最主要的內河“黃金水道”,沿江地

區的港口、鐵路、公路和跨江通道、光纜干線、信息港建設及長江航道整治成效

顯著。目前,長江的水運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貨運量

的80%,承擔了沿江大型企業生產所需80%的鐵礦石、72%的原油和83

%的電煤運輸。

四、資源儲備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長江經濟帶內七省二市具有豐沛的淡水

資源,長江的水能資源居世界大河之首,預計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超過全國水能資

源總量的50%。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也是支撐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重

要因素,天然氣儲量占全國60%以上,經濟帶內還有100多種礦產,糧食產

量占全總產量的34%,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0%,油料、茶葉、蔬菜、

生豬、水產品在全國也占有很大比例。

——實施三大戰略謀求可持續發展

專家表示,長江經濟帶經濟潛力的釋放將對未來十幾年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

增長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為此,長江經濟帶內七省二市倡導并推行三大戰略:

一是加強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協調,實現長江經濟帶生產力發展一體化。

為呼應長江經濟帶區際聯系日趨密切的形勢,應倡導建立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

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聯動機制,并逐步發展成為沿江一體化合作機制

。在區域經濟的協調合作中,積極探索區域聯盟、長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機制等有

效方式。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產力學會會長王茂林認為,

長江流域九省市應聯合起來,促成長江經濟帶省際合作組織和長江經濟帶城市合

作組織,積極開展長江經濟帶的區域性經濟技術合作;同時通過市場機制的溝通

和聯合,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經濟帶內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

移。

長江三角洲地區應加大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支援,健全經濟帶的協調扶持機

制,把屬于經濟帶的中西部地區作為自己發展的廣闊腹地。長江經濟帶的一體化

發展要發揮好帶動中西部發展的作用,特別是首先帶動中部地區的發展,使中部

地區在長江流域的發展中有一個大的突破,逐步跟上和接近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

和水平,為帶動西部的大發展進一步創造條件,并進而營造以東帶西、東中西共

同發展的格局。

二是建設長江綠色經濟密集帶,促進長江經濟帶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

委政策研究室楊潔表示,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應充分考慮長江流域的資源承受

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繼續抓好巢湖、太湖等重點流域和沿江城市的廢

水和危險物品的處理,同時加快長江防護林建設,建設健全城鄉的綠化網絡,綜

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節能、節水、節地等入手,減少廢物產

生;加快長江經濟帶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的公共補償制度,稅收調節

、產業的扶持政策,促進資源環境發展。

三是全面提升長江經濟帶的生產力水平,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先進生產力

的發展主區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鄭新立表示

,長江經濟帶的崛起過程,從本質上就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但長江經

濟帶的工業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增長方式從粗放式轉為集約式,調整和

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技術開發的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進而形成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

另外,長江經濟帶還應進一步擴大開放,繼續優化投資環境,創新招商引資

的方式,加大吸引內資外資的力度:通過對長江經濟帶開放的戰略研究,形成各

具特色的長江經濟帶開放模式,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加

快轉變長江經濟帶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品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的

質量和效益,積極擴大和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必須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就必須與社會環境相適應,也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保持與環境、生態資源的協調一致。許多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說明了這一點。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

“誰是企業的所有者,誰擁有企業的所有權”這一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答案是惟一的,即股東天生擁有企業的所有權。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答案出現了分歧。有人認為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企業的財產是由他們投入的實物資本形成的,他們承擔了企業的剩余風險,理所當然成為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享有者(Grossman&hart,1986,hart&moor,1990),這就是股東中心理論(shareholder primace theory);還有人認為企業應是利益相關者的企業,包括股東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注入了一定的專用性投資,同時也分擔了企業的一定經營風險,或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因而都應擁有企業的所有權(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這就是“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所謂利益相關者,應包括所有能影響企業活動的個人和組織,如股東、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等。當然,更具實質意義的還是狹義的利益相關者,如股東、雇員、債權人、重要客戶和供應商等。

“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個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國的謝爾頓提出。根據西方古典經濟學理論,企業是以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為前提條件而設立的,因此導致了資本的盲目逐利,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采取了漠視的態度。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人們開始認識到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也應得到保障。因此,就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