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現代貿易理論有哪些,如何實行(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有哪些)

时间:2024-05-17 07:45:25 编辑: 来源:

、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他認為, 從經濟發展初期到農業時期, 應與經濟更發達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 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當一國生產力更加發達, 發展到第五個階段, 也應實行自由貿易, 通過自由競爭避免本國企業家變得懶惰和保守, 避免本國經濟衰退; 只有處在第四個階段時, 應實行保護貿易政策, 以防止發達國家的工業品打擊本國產業。

李斯特還主張區別不同的情況、有步驟地實行保護關稅制度, 分階段對本國幼稚工業進行保護,并按照產業進行調整。同時, 他也指出, 對于幼稚

工業的保護應該是有限制的, 當一個產業能夠自立或長期扶植不起來時, 就應取消保護措施。李斯特的上述觀點被稱為“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該理論的提出, 標志著保護貿易理論體系的完全形成,確立了保護貿易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體中的牢固地位。

“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并不是對自由貿易的完全否定, 也不是對全部產業的保護, 而是指出了適當保護貿易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反映了當時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英法強大的競爭力量從而發展民族經濟的愿望。該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是有重大參考價值的。但是, 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在實踐中存在著兩個難以克服的困難: 其一是保護對象的選擇問題, 在具體實踐中很難確定哪些工業符合幼稚工業的條件, 而且一旦確定某項工業為幼稚工業予以保護后就很難取消; 其二是保護手段的選擇問題, 如果對象選對但是手段用錯, 其結果仍然達不到通過保護幼稚工業來促使其成長的目的。

3 、現代保護貿易理論

現代保護貿易理論以約翰·梅納特·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產生于20 世紀30 年代。1929 - 1933 年資本主義社會爆發了歷史上最深刻、最長久、最廣泛的經濟危機, 使長期處于優勢地位的自由貿易理論陷入了困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凱恩斯重新評價了重商主義, 推崇重商主義追求貿易順差的思想, 主張國家干預對外貿易, 實行貿易保護政策, 因此, 凱恩斯主義也被稱為“新重商主義”。《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 年) 一書是凱恩斯的主要著作, 也是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標志。

凱恩斯在推崇重商主義貿易順差思想的基礎上,把對外貿易與有效需求聯系起來, 形成了超貿易保護理論。他強調國家干預對外貿易是擴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環, 其具體目標就是始終保持本國的貿易順差, 以擴大有效需求, 根治資本主義經濟的頑癥———嚴重失業問題。為達到這一目標, 凱恩斯主張:通過保護, 加強對本國和外國市場的壟斷; 改變限制進口的保護貿易方式, 以積極地、進攻性地擴張方式占領國外市場; 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 注意運用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干預對外貿易, 采取出口退稅、“獎出限入”等措施來實現保護貿易目

標; 利用政府力量組織排他性貿易集團, 保護本國壟斷資本的利益。

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在凱恩斯著名的投資乘數理論基礎上, 引申出對外貿易的乘數理論。他們認為,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 有增加國民收入的作用; 而進口則和儲蓄一樣, 有減少國民收入的作用。這是因為: 當一國商品勞務出口時, 從國外收入外匯, 出口部門的人們收入增加, 且會擴大國內出口部門的投資, 進而導致國內其他產業生產部門增加,就業增多, 收入增加。如此反復, 國民收入的增加量也將成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因此, 只有當貿易出超或國際收支為順差時, 對外貿易才會增加一國就業機會, 提高一國國民收入; 此時, 國民收入的

增加量將超出貿易順差的增加量的若干倍。“新重商主義”是傳統保護貿易理論在現代的發展,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 傳統保護貿易理論主要說明落后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 發展本國經濟; 而現代保護貿易理論主要說明發達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 實現國內充分就業, 保持本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現代保護貿易理論代表了壟斷資本的利益, 它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在大規模的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的基礎之上的, 是一種對內掠奪勞動人民和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 因而使內外矛盾不斷發展。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 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經濟“滯脹”現象, 就與之有直接關系。盡管如此, 凱恩斯主義對總需求的重視、對外貿易乘數的提出、主張國家采取干預經濟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 在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 、當代保護貿易理論

當代保護貿易理論也稱新貿易保護主義。1974- 1975 年的世界性經濟衰退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危機感, 同時, 發展中國家紛紛聯合起來要求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在這種情況下, 新貿易保護主義誕生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對象不僅是本國正在衰落的傳統壟斷產業,如紡織業等; 還包括本國已經高度發達且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如金融業等。保護范圍也不僅擴大到貨物貿易的一切領域, 而且擴大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領域。新貿易保護主義以非關稅措施為主要手段, 而且非關稅措施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環境壁壘不斷增加, 通過采用苛刻的技術和環保標準來達到限制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的目的。

提出新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主要是英美經濟學家。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英國劍橋經濟政策團體(CEPG) 的主要代表人物高德萊(Wynne Godley)所提出的保護貿易理論模型。高德萊認為, 從一國宏觀角度來看, 國際貿易業績對于總需求和就業不僅具有關鍵作用, 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一種貿易理論是自由貿易主義還是保護貿易主義, 而在于它能否有效地說明對外貿易與宏觀經濟因素相互間的關系。為此, 他運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提出了他的保護貿易理論模型,具體如下: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 國民收入為:

Y= G+ △S + PE + X - M其中, Y———國民收入; G———政府支出; ⊿S ———存貨變量; PE ———私人支出(包括個人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 ; X ———出口; M ———進口。

等式兩邊同時減去稅收T 得到下式:G- T = ( Y- T - △S - PE) + (M - X)其中, T 和M 與Y的關系可分別表示為: T =t Y; M = mY。其中, t ———稅率;m ———邊際進口傾向。所以, 一國國民收入的決定和該國的相關經濟變量的相互關系可表示為:

Y= ( G+ X) / (t + m)

如果一國財政收支平衡( G= T) 和經常項目國際收支平衡(X = M) , 那么, 國民收入決定就為:Y = G/ t = X/ m。它表明了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國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所以高德萊認為, 實施“獎出限入”政策, 促使出口擴張, 保持貿易順差, 直接關系到一國國民收入的提高和充分就業的實現。因此當X/ m 太低,以致不能保證充分就業時, 要在短期內迅速提高生產以增加出口是相當困難的, 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實施緊急進口限制措施。他認為, 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將推動出口規模的擴大, 從而導致國內生產的擴張, 從而形成較多的稅收; 財政收入的增加使政府

有可能增加公共投資, 或采取關稅政策刺激私人投資增加, 其結果都會提高就業水平。新貿易保護主義更關注為資本主義國家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提供對策, 體現了較多的實用主義,迎合了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在

20 世紀70 年代以后直至90 年代, 非關稅壁壘代替關稅壁壘成為各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這與新貿易保護主義主張強化貿易限制是緊密相關的。但是, 歸根結底, 它是為發達國家擺脫“滯脹”困境, 轉嫁經濟危機服務的。它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 使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5 、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保護貿易理論

二次大戰以后, 許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紛紛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這些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發展本國經濟, 實現經濟上的獨立。但是,由于在經濟上長期依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又形成了發達國家處于有利地位而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的貿易格局, 新獨立的國家迫切需要保護貿易, 改變貿易條件惡化的狀況, 以扭轉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在這種背景下, 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保護貿易理論出現了。該理論以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為代表。他提出的以“中心- 外圍”理論為核心、以“貿易條件惡化論”和“收入轉移論”為基礎的保護貿易理論代表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普雷維什首先對國際經濟體系進行了結構性分析, 提出由發達國家構成的中心體系和發展中國家構成的外圍體系, 是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下世界的兩大體系。中心體系的工業國在整個國際經濟體系中居主導地位, 外圍體系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主要從事初級品生產并被工業中心國所控制和剝削, 造成外圍國經濟困難重重發展緩慢。

普雷維什認為, 要打破“中心- 外圍”的既定格局, 外圍國家就必須實現本國的工業化, 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民族經濟。為此, 外圍國需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 既要采用傳統的關稅手段, 也要采用外匯管制、進口配額等非關稅手段。在工業化發展的出口替代階段, 還要實行有選擇的出口補貼政策等。他認為采用這些貿易保護政策對外圍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限制進口的保護關稅可以削弱外國商品的競爭能力, 也有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 可以開辟新產業, 吸納技術進步所產生的剩余勞動力和解決原料產品部門的隱蔽失業; 使原料產品出口和進口替代并舉, 可以有效推動本國工業化進程; 限制進口措施還可以減少外匯支出, 改

善國際收支狀況。

普雷維什同時強調,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在性質上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的保護政策是有節制的、有選擇的。它只不過是用來糾正初級品和制成品需求收入彈性差異的, 并不是阻礙貿易的發展。而發達國家的保護措施則是為了擴大和加劇這種需求收入彈性差異, 結果會降低世界貿易增長速度, 最終對發達國家自身也不利。普雷維什的保護貿易理論是對有關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的開拓性研究, 第一次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初步揭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關系不平等的本質, 提出了實行保護貿易政策, 走發展本國工業化的道路, 打破傳統國際分工體系,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一系列理論政策主張, 極大地推動了20 世紀60 年代后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但是,“中心- 外圍”理論否認市場機制, 也沒有從根本上揭示以“比較成本說”為核心的自由貿易理論是如何造成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該理論還導致了“進口替代”發展戰略的產生,但是戰后發展中國家實施“進口替代”發展戰略的結果卻并不理想。

為什么規模經濟是新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為什么規模經濟是新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從供給角度分析,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規模經濟就成了引起專業化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國的偏好、技術和要素稟賦都一致的情況下,也會產生差異產品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并且國家間的差異越大,產業間的貿易量就越大,而國家間越相似,產業內的貿易量就越大。

什么是儒學被得以獨尊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儒學可以獨尊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 ?

A、忠孝觀 ? B、仁義觀 ? C、以道入禮 ? D、以法入禮

答案:D

我國運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表現在哪些方面

1)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培育規模經濟

與一般的發展中小國不同,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目前的經濟增長較快,國內市場容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