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瓷器在宋代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和原因(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4-05-19 02:26:52 编辑: 来源:

以引導,考生在理解材料文義上應該很少存在障礙,難點在于如何針對設問有效地整合、概括相關信息,從而激活知識結構,獨立思考,在理論層面上予以闡釋。據抽樣統計,本題難度0.54,區分度0.326。

4、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得到很大發展,試從經濟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答案要點]經濟方面:江南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北方,泉州等海外貿易港口繁榮;制瓷業、絲織業發達,茶葉種植面積擴大,提供了豐富的海外貿易產品;國內商業活躍。(6分)

科技方面: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廣泛使用。(4分)

中國古代瓷器是怎樣外銷的

中國古代瓷器是怎樣外銷的

中國瓷器的發明要比國外早1500年以上,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遺產之一。英語“買粉絲"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中國",另一種解釋就是“瓷器"。原因何在呢?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發明以后,大約在公元7世紀的唐代就開始向外大量運輸出到朝鮮、日本、菲律賓、泰國、印度、伊朗、埃及和東非等地:14世紀以后,中國瓷器已經運銷到了全世界。近年來世界各地的考古發現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精美而又新奇的中國瓷器,博得各國人民的欽佩和稱贊,所以操英語的民族國家干脆“瓷器"、當作“中國"的同義詞了,而中國也博得“瓷國"的稱譽。

我國古代瓷器外銷的途徑,大致可分為陸路和水路,水路又可分為東南亞和西亞、東非兩路。隨著瓷器的外銷,我國的制瓷技術也隨著外傳。我國古代瓷器是怎樣外銷的呢?

首先介紹的是通過“絲綢之路"運送瓷器,伊朗(古名波斯)位于亞洲的西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和伊朗兩國國人民早在兩干多年前就開始進行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自從“絲綢之路"開辟以后,中國和伊朗的往來就更加頻繁。從公元7世紀起,中國陶瓷器也隨同絲綢品一起沿著這條道路運往西方。據考古發掘,在伊朗的尼夏浦爾等地發現了唐代至清代的中國瓷器。尼夏浦爾位于伊朗東部,是古代呼羅珊的中心地,也是東西交通的要沖。這里的人民非常喜愛中國陶瓷,并視為珍品,公元1059年有個名叫拜哈奇的人在他的著作里寫了一段有趣的|記載:“呼羅珊總督伊薩向哈里發的河倉·拉西德贈送了精美的中國官窯陶瓷二十件和一般陶瓷兩千件。這是哈里發宮廷從未見過的東西。"近年來,從尼夏浦爾遺址發現了9世紀至13世紀的中國陶瓷,有越窯和長沙窯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在印度莫臥兒帝國有這樣一個傳|說:莫臥爾皇帝賈汗吉爾收藏有一只喜歡的中國瓷盤,有一天管理者因不小心而打碎了,于是他暗中飯派人到中國去買一只同樣的瓷盤。兩年過去了,派出去的人還沒回來而皇帝賈汗吉爾卻想起了這只盤子。他聽說盤子已被打碎,立刻大怒,將管理者毒打一頓并沒收了他的財產。后來皇帝給他五千里拉錢,發還給他四分之一被設收的財產,要他出國去尋找類似的瓷盤,找不到就不準回國。這個人歷經艱難,終于在波斯國王那里找到了類似的盤子,并且花了一筆巨款說服波斯國王將盤子賣給了他。他也終于回到自己的國家,與家人團聚在一起。故事發生在1608~1611年,這位國王就是波斯沙法維王朝第五代皇帝阿巴斯大帝。這位皇帝有一個嗜好,就是特別喜愛中國瓷器,只要是比較高級的中國瓷器,就非搞到手不可。他繼位之后,波斯國勢日益增強,和中國的貿易也不斷擴大,于是大量精美的中國瓷器便落到他的手里。公元1611年他到阿爾德比勒去祭祖廟,同時還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中國瓷器陳列管,把自己珍藏的1162件中國瓷器奉獻出來,并每件瓷器的底部刻上用細點組成的阿拉伯文方塊題記“高貴而神圣的奴隸阿巴斯奉獻沙法維寺",細點填朱,看上去好像蓋上了一方圖章似的。這批珍貴瓷器后來一直保存在阿爾德比勒,把阿巴斯大帝獻給寺廟的珍貴圖書劫往彼得堡(今列寧格勒)圖書館,有幾件刻有上述題記的瓷器則劫到第比利斯博物館。直到二十世紀30年代,為了使這批珍貴的瓷器免遭第三次浩劫,伊朗王室就將阿爾德經勒所藏的比較完整的瓷器移到德黑蘭考古博物館保管了。

中國瓷器的外銷尤其體現在海上的“陶瓷之路"。我國有著很長的海岸線,很早就有發達的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國產生了友好的交往關系。

唐代起,我同政府相繼在廣州、明州(即寧波)、泉州等地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明州是唐代起對日貿易往來的主要港口。唐代商人李瞵德在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冒風浪之險由明州啟航駛往日本,這是我國民間對日本貿易的早記載。從那以后,年年增多,日本稱做“唐商"或“宋客商"的中國商船,僅在9—12世紀間駛往日本北九州港口的就有百余次之多。到了五代,商人蔣承勛、蔣袞等人多次來往于中日兩國之間。公元947年,吳越王委托商人蔣袞把一批包括越窯青瓷在內的土特產和信件帶往日本送給有關官員。公元954年,錢弘俶委派商人蔣承勛代表吳越國,致書并饋贈禮物給日本政府。到了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由明州啟航的泉州客人李充的商船,裝載了“甆垸貳伯床,甆堞壹悟床'去日本這雖然是現存的瓷器貿易記載,但往來中日之間的商船部毫無例外地裝載了瓷器。

中國瓷器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昵?由于歐洲離我國較遠,所以早出現在歐洲的瓷器并不是直接從我國運去的,而是通過波斯,埃及等國傳運去,而且數量極少,因而瓷器在歐就更加覺得身價百倍了。唐、宋時,中國瓷器的貿易主要操縱在阿拉伯人手里。

唐代,中國商船已可遠航到阿曼、波斯、巴林沿海一帶,上述各地商船也直接同中國廣州、泉州等港口通航,中國船將貨物運到西拉夫后,就換船通過紅海再運到埃及。中國瓷器隨著中外商船遠涉重洋運到了貝非。在紅海沿岸的科塞爾,尼羅河上游的底比斯,庫夫特,開羅近郊的福斯塔特遺址,都發現了大量中國瓷器。其中,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遺物特別豐富,有唐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元青花、長沙窯青瓷等,碎片共達一萬余片。

公元1517年,葡萄牙商船首次駛入廣州港,成為歐洲同中國進行直接貿易的國家。自此,從前遠只運到地中海和東非海岸的瓷器,已經繞過好望角沿著南海岸北上,到達歐洲了。不過。這時運到歐洲去的中國瓷器的數量還是不多的。

公元1610年,有一本叫做《葡萄牙王國記述》的書里就十分贊美中國瓷器說:“這種瓷瓶是人們所發明的美麗的東西,看起來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為可愛。"可是,瓷器在當時是貴重的奢侈品,它的價值同于黃金,一般人是無法問津的。

明清時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瓷器在海外的市場活動。因此,我國各瓷場制造了相當一部分的專供出口用的瓷器。從明朝中期開始還出現了歐洲人定制的瓷器,他們要求用王室紋章或王公紋章作為瓷器的裝飾。17世紀后期,法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廣州訂制飾有法國紋章、甲胄的瓷器。中國除了接受訂貨之外,而日還燒制一些樣品送往國外,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的瓷器貿易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唐宋以來,中國瓷器即運銷傘世界。不少國家還仿制中國的瓷器。朝鮮是早學會制瓷方法的,他們于公元918年在唐津設窯,開始燒造瓷器。日本在奈良時代(公元8~9世紀)引進我國的燒窯技術,燒出了質量很高的“奈良三彩"釉陶。埃及人大約在法特米王朝(公兀969至1171年)開始仿造中國瓷器并取得成就。15世紀,阿拉伯人把制瓷方法傳到意大利,為歐洲制瓷史開辟了一個新紀元。總之,我國從發明瓷器以后的1000多年中,瓷器已大量運銷到國外許多國家。

青花瓷出現在唐代,為什么在宋代沒落了,又為什么在元代興盛

青花瓷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的一個大項,這個獨具中國特色的產品當年行銷世界。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現了,從現存的唐代青花瓷及考古發現的殘片看,唐代青花瓷質量不是很高。宋代青花瓷沒有大的發展,依然在摸索階段。元代有一些著名的青花瓷用品傳世,質量已有很大提高。明朝是青花瓷迅速發展的高峰時期,中間雖有衰落,但到了清朝康熙時,青花瓷達到頂峰。清朝中后期,青花瓷徹底走向衰落,已無在國際上無限的風光。我不是研究青花瓷的專家,本文只是從明代青花瓷的一些變化,探討一下歷史重大事件對于青花瓷乃至中國的影響。

青花瓷雖然具有非常明顯的中國特色,但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來自海外。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礎上突飛猛進,一個重要原因是,使用了來自海外的色料,明朝中前期也同樣。專家稱這種色料為“蘇麻離青”、“蘇渤泥青”等。它是錳含量較低,鐵含量較高的鈷料,故而能燒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紋圖案。有學者從“蘇麻離青”從發音上說,這種色料來自索馬里,也有說來自蘇門答臘。但是,一般認為,“蘇麻離青”來自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一帶。

明永樂的青花瓷工藝水平非常高,這與鄭和下西洋有關。海上貿易的暢通,使得來自阿拉伯地區的“蘇麻離青”(簡稱“蘇青”)能夠很方便地運到中國。宣德以后,明朝朝廷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其原因很多,但青花瓷依然在少量生產。由于朝廷的這一命令,“蘇青”的進口幾乎停止了,燒制青花瓷的色料,主要是靠以前的庫存。15世紀中后期,明朝青花瓷的生產又出現了上升,但此時,史書記載,庫存的“蘇青”已經用完。從青花瓷的色料上看,15、16世紀交界時期,進口的色料不多,主要用國產青料。實際上,國產青料很早就用使用,只不過因為含量與進口的“蘇青”不同,燒制的結果不如進口“蘇青”,因而,在進口能夠保證時,國內窯口一般不愿使用國產青料,尤其是進口“蘇青”也不很貴的時候,更是如此。

16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從嘉靖朝,一直到萬歷朝,青花瓷的技藝有所進步。但是,此時用于燒制青花瓷的色料已不是大名鼎鼎的“蘇青”,而是一種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謂“回青”,也就是“回回青”,與“蘇青”一樣來自阿拉伯。有專家考證,“蘇青”與“回青”其實是同一種鈷料的不同稱呼,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蘇青”來自海上貿易,但“回青”來自與西域和中亞的陸路貿易。一般研究瓷器的專家,探討這個問題解釋到這里,找到了答案或結論,就算完成任務了。但是,我想把這個問題再擴展一點。明朝前期來自海上的“蘇青”為何在明朝中后期會被來自陸路的“回青”取代?這種取代對于中國的青花瓷有什么影響?對于明朝歷史又產生了什么影響?

明朝前期是鄭和稱雄海上的時代,從海外進口中國需要的貨物很方便,從而使得“蘇青”有大量的進口,以至于一直可以用到15世紀后期的明成化年間才用完。當進口的“蘇青”用完后,明朝政府再想要進口的時候,卻發現不行了。因為,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出現了一批強盜,這就是葡萄牙人。達伽瑪繞過好望角,到達阿拉伯和印度,被歐洲人稱為劃時代的進步。但是,達伽瑪其實在阿拉伯就干著殺人越貨的勾當,還在印度建立了軍事堡壘。葡萄牙人還攻占了新加坡,推翻了當地政府,建立了葡萄牙人的政權。換句話說,隨著歐洲人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幾百年來,這條航線上各個亞洲國家之間的正常貿易被徹底打破,一伙歐洲強盜徹底破壞了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完全使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貿易壟斷。這才出現了15世紀后期,明朝“蘇青”庫存用盡,不得不改用國產青料的現象。但國內青料當時的效果不好,明朝必須另想辦法。

16世紀的大多數時間里,由于野蠻的葡萄牙人占據并壟斷了海上絲綢之路,明朝不得不回避海上貿易,改用從陸路進口“回青”。但是,陸路進口“回青”的成本很高,因而我們在這一時期的明代史料中發現,明朝官府對于“回青”的使用嚴格控制,甚至還制定了防盜措施。到了萬歷朝后期,連從陸路進口“回青”都很難,青花瓷在明朝終于走向衰落。歐洲人占據海上絲綢之路為非作歹,對于明朝的影響之一是,財政收入下降,于是才有了萬歷時期張居正的改革中興。但是,僅僅針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