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南禮銘貿易有限公司和中華哪個好(珍珠品牌哪個好這10大珍珠品牌不可錯過)

时间:2024-06-03 02:31:26 编辑: 来源:

淡水珍珠養殖、收購、設計、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珍珠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珍珠及珍珠飾品生產、貿易企業之一。為了與國外知名珠寶商進行貿易往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公司于2001年初在香港注冊天地潤珍珠集團(香港)有限公司。

總結:不要盲目的追求品牌,他們的價格高的離譜,同樣的品質在專賣店的價格比外面的高出很多倍。只要買的是真的珍珠的話,品牌其實也不是太重要哦。

有關漢字

漢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漢字」的正體(右)與簡體(左)寫法,仿宋體

綠色表示只使用漢字書寫系統的地區,深綠色表示使用漢字和其他書寫系統的國家或地區,淺綠色表示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或地區。漢字或稱中文字,是中國人發明的形意文字書寫系統(也稱中文)。漢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唯一流傳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漢字也被日文與朝鮮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東亞多國語言使用。

由於表意文字特性,讓漢字可以跨語言使用,曾長期成為東亞地區交流唯一文字。今可略分為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系統。前者用於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后者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以及東南亞華人社區。另外,日本及韓國皆有其公布之官訂漢字表。

目錄 [隱藏]

1 漢字的特點

2 歷史

2.1 原始文字

2.2 從象形到表意

2.3 造字

2.4 現代漢字形成

3 漢字的語文知識

3.1 造字原理

3.2 漢字的結構

3.3 字形(漢字書法)

3.4 讀音

3.5 注音

3.6 漢字與詞語

3.7 漢字的數量

4 漢字的影響

4.1 衍生字

4.2 漢字文化圈

4.3 漢字民俗

4.4 漢字藝術

5 漢字的發展

5.1 文字本身發展

5.1.1 組字

5.1.2 簡化

5.1.3 拉丁化

5.1.4 異體字整理

5.2 電腦處理

5.2.1 漢字編碼

5.2.1.1 動態組字

6 字形

7 漢字的未來

8 繁簡體漢字的比較

9 參看

10 參考書目

11 外部連結

[編輯] 漢字的特點

漢字一詞早出自《北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直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直、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更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直到目前為止,臺灣負責文字政策的教育部,仍不使用漢字這個詞,而稱之為「國字」,例如《國字標準字形表》等。不過在民間以及其他非文字政策掌管單位的民間機構,已逐漸使用漢字一詞。此外也有「中國字」這樣的稱呼。 另外,日本人也用「漢字」「漢語」,以別於「國語/和語」、「外來語」。

漢字的特點有以下幾項:

字根組字:以本身即有意義的869個聲母及265個形母的象形字為字根(大陸稱部件),組成各種漢字。《參考漢字的字形與編碼第三頁》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義,多個字根合成新義,且空間的配置對字義有影響。(朱邦復先生的字易即是探討此)

相容并蓄:各語言、各領域應用可以六書基本規則,可貼近自身領域、地域所需組出所需要之字。

書同文:漢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甚至語言,仍可書同文,以文意、字義來互相了解。

獨有的文化如詩詞、對聯、書法藝術等。

[編輯] 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而漢朝淮南子一書也描述倉頡的貢獻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發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廣披大眾,使得資訊透過文字能傳載給任何人;而倉頡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沒有辦法享用到文字的好處〈參考《談人文與資訊》一書第21頁〉。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編輯]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后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河南賈湖距今8000年前龜甲上的幾何符號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后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編輯]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可以更精準的表述,以及因應隨歷史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務,就以字根組合的方式,來細化組出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可以可記載的越來越精密。例如說,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除了舟以外,還有「舨、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這使得記載為文時,只要看一個字,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還要看過前后文(或短或常)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里」發音為海里)。

[編輯] 造字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后,漢字的數量應時代需要不斷地增加,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曌、瞾、囝、埊、玍、缶等。人稱則天文字。

五代劉巖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涌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后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港、澳、臺等地仍可見到部份此類漢字。

[編輯]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后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后,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后,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體等字形。

[編輯] 漢字的語文知識

「永」字八法

[編輯]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后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注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澐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后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