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清末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晚清歷史運動發展趨勢)

时间:2024-05-10 10:31:17 编辑: 来源:

是個承前啟后的體系(注:黃宗智的有關著述,兩部著作都由中華書局于2000年出版了 中譯本。

它已經在盡力擺脫歐洲中心的假設而在中國歷史本身中找尋其宏觀運動的 線索。根據這一理論,17世紀前后中國的人口迅速增長和農業土地資源的缺乏導致了勞 動密集型的經濟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通過過密的勞動投入造成的經濟增長并不帶來人 均生產價值的增加,因而是沒有發展的增長。這種經濟模式的形成導致了中國經濟長期 的困境和不發展,并直接成為19世紀中國與西方關系格局的背景。

這一理論雖然在許多 概念上與屬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范疇的“資本主義萌芽”說不同,但在某種意義上還 是構成了對“中國為什么沒有發生資本主義”這樣一個共同問題的解釋。

明清前期中國文化發展趨勢

主導多元綜合創新: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導多元與綜合創新,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主導多元的文化形態,不是一種并行不悖、相互隔絕的靜止形態,而是一種開放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發展形態。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本身,即可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對此,英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學專家杜維明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說明,他說: 最近十年國內考古學所取得的成績顯示,中國文化并不像以前所想的那樣,是一種輻射性的文化,即從渭河流域、黃河流域,開始一點逐漸地向四方擴展開來。 中國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多樣性的、多源頭的。

有齊魯的,有燕晉的,有荊楚的,有西秦的,這些文化慢慢地匯集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

在古代中國的圖騰時期,出現了最有象征意義的形象――龍。這個形象在自然物中是找不到的,它是由虎頭、蛇身、魚鱗、鷹爪、羊角等多種動物圖騰、所 *** 起來的一個整合圖形,是很多人的想象所匯集成的一個特殊的形象。

一方面表明它的源頭很多,另一方面又表明它是整合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我們比較強調漢族在中國文化塑造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但實質上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 *** 體,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它特殊的價值,有它特殊的價值趨向。 不可否認,少數民族的文化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國文化既是多源頭、多側面的,又是統一的整合體。 杜維明先生還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中國文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多元的。

在公元前六世紀,世界是各種不同的軸心文明產生的時代,中國文化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 以后在不同朝代,依據社會的需要,而往往以某一學派的思想為主導。

大一統的秦代以法家思想為主;漢初出現了“黃老之術”,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晉玄學時代,則有老、莊、易各種不同的傳統。后來,從印度傳入佛教,從蒙古輸進 *** 教, *** 帶來喇嘛教,17世紀從西方傳入了天主教。

這些宗教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從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大勢趨向來看,它的思想是多元的,是各種思想互相撞擊、融合的過程。”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走向綜合的時代。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熱合著的《從混沌到有序》中寫道:“我們相信,我們正朝著一種新的綜合前進,朝著一種新的自然主義前進。

也許我們最終能夠把西方的傳統(帶著它對實驗和定量表述的強調)與中國的傳統(帶著它那自發的、自組織的世界觀)結合起來。” 對于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理論學派的思想體系,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盡可能地加以綜合。

在綜合中分析,在分析中綜合,只有在綜合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國情,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新,才有可能推進中國新文化的建設。 綜合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任何文化上的創新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是有所繼承,有所借鑒,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和發展。因此,綜合不僅在內容上要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各種文化體系中的一切有益的成份,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善于吸取不同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被實踐所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先進的方法。

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和創造新的科學范式,從而引起理論上的革命和文化事業的創新。 綜合不是混合和湊合。

“我們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造新文化,并不是說對于中西文化可以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勉強拼湊起來;綜合的過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建設新文化體系的過程。 ” 我們既反對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又反對復古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綜合創新論’要求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時更要發揮創造性的思維,進一步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的奧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建立新的文化體系。 ” 理論依賴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我們的綜合創新,只有緊密結合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才能獲得強大的動力,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不斷的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

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各種不同文化和各種不同理論學派之間,既有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斗爭的一面。它們之間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優勝劣汰,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

只有那些適應時代要求和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又被實踐證明的合乎真理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那些背離人民的需要、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學說、觀點和成分,自然將逐漸被歷史所拋棄。

這正如 *** 所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 比較而存在 , 相斗爭而發展的。當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 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

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的發展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

_____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6-01-。

鴉片戰爭到清末新政時期發展趨勢 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等 還有特點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由貿易爭端引起的,當時中國的法律并不禁止銷售鴉片,洋人鉆了這個空子。

要知道,廣泛的人民吸食鴉片不僅是使其體質糟糕,也不僅是花錢那么簡單。鴉片的泛濫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全面崩潰的加速,當時中國的經濟是銀本位的,而中國并不是一個產銀國,白銀都是靠對外貿易獲得。

在乾隆以前,中國外貿是入超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大量白銀進入中國使得一時掩蓋了中國當時的經濟制度和政策的漏洞——當時清庭除了征收稅收之外還由各級地方 *** 酌情征收火耗,因此火耗完全隨在任的地方行政主官決定收多少。由于官員的法定收入非常低,地方官往往加收很高的火耗,雖然雍正時期實行火耗歸公,但也仍然是在征收火耗銀,且在乾隆時期并沒有真正推行開。

所以當白銀流入中國的時候,中國官員即使把火耗收的比法定稅收還高,人民也仍然能夠承受——因為有白銀的流入。但是一旦白銀流出了,稅收不減火耗不減,人民就難以承受,經濟也就會隨之崩潰。

在道光年間,很多省份都難以給中央 *** 征收既定的稅額,為了避免朝廷的懲罰,地方的督撫們就會謊報省內災情來獲得朝廷的減免稅的恩典——民族英雄林則徐就是這一手的行家。 因此,可以說,即使沒有鴉片,而是別的什么產品大量流入中國使得白銀外流,中國經濟一樣會崩潰。

鴉片之可惡,在于毒害人的精神和肉體,瓦解人的意志。但經濟崩潰的病根,卻是在于中國的經濟制度的桎梏和長期以來清 *** 大小官員們對經濟知識的無知。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與其稱為鴉片戰爭,真的不如說是由中國經濟制度的限制導致的在外貿中贏的起輸不起賺的起虧不起而引起爭端的戰爭。更何況,老大帝國的軍隊原來如此不堪一擊。

第2次鴉片戰爭是在鎮壓太平天國期間進行的,起因是馬神甫事件,很普通的一次教案,本來按照一般的國際交往的準則和相關法律,通過協商就可以解決。當時英法排除了30多人的使團來北京交涉,帶頭的就是巴夏里。

結果清 *** 不準人家的使團從通州進北京非讓人家繞路,進了北京也不跟人家好好談判,談著談著把人家30多個人的使團全扣押了。這樣的行為才是真正激怒英法的導火索而引起戰爭。

直到戰爭結束,號稱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中國 *** 把30多個使團成員折磨死了一多半,剩下的也一個個瘦骨嶙峋半死不活。至于火燒圓明園,要知道,領路的是中國人,而且還是旗人。

當時英法聯軍宣傳的是針對清 *** 的戰爭而不是針對中國普通人民,所以聯軍并沒有在北京城做惡——至少比滿清8旗進北京時做的惡少的多,而是想燒掉紫禁城,咸豐皇帝當然不答應讓聯軍燒了老巢,就默許聯軍洗劫了圓明園,所以帶路的是個中國官員。 與其說兩次鴉片戰爭留給后人的經驗是“落后就要挨打”,不如說更重要的經驗是“遠離國際社會,封閉本國的做法才會導致挨打”。

關于雙方軍事方面的情況。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聯軍海軍主要裝備的還是風帆戰列艦,有一部分用輪機的。

主力艦一般配備120門左右的前膛重加農炮。技術水平比特拉法家海戰強不了多少。

最大的船排水量也就是1200噸吧。中國那時候海防幾乎形同虛設,船小 炮少 訓練非常糟糕,士氣也非常低落。

沿岸的炮臺也多使用老式的火炮,火炮的技術比聯軍落后不少于100年。清朝是不許民間制作火器的, *** 也很少制造火器裝備部隊,因此在鴉片戰爭前做戰爭準備需要造火炮時往往翻出200多年前明朝人寫的造炮的方法。

陸軍的情況更是糟糕,清軍士兵是走訓制,當兵的上午訓練,中午讓老婆給送飯來,下午再訓練,晚上回家睡覺。能保證這樣訓練的還算好的,很多部隊的軍官都是軍餉空額,一支部隊報告上級是1萬人,實際上士兵能到5千就不錯。

再有什么倒賣軍事物資的就更麻煩了。尤其麻煩的,是軍隊多分散在各地駐扎,很難集中,集中起來又無法確定指揮順序。

朝廷派到前線的指揮官一個個牛皮吹的震天響,見了洋槍就哆嗦。那些平日里口口聲聲喊著自己愛國的大小官員,一打仗往往是第一個逃跑的。

國人的愚昧也不一般,當時有個巡撫,我忘記名字了,口口聲聲給道光皇帝上書說洋人違反了兵家大忌有10必敗,皇帝看了大喜。等洋人真打到他的地面上的時候他除了以死殉國再沒別的本事。

總之,從兵力規模上看,聯軍顯然不如清軍。但從訓練 士氣 裝備 指揮這些方面看,聯軍以1當100是沒問題的。

PS:所謂三元里抗英的那件事,怎么說也算不上一次“戰役”。只不過是幾百個農民趁著下雨天洋人火藥給淋濕了不能開槍圍了那么幾個英國兵最后殺了幾十個。

要是老農民用糞叉鋤頭就能擊敗英國兵,那鴉片戰爭結束以后好鬧什么洋務運動。

民國時期經濟狀況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

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

搜索关键词: